嵇康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精神領袖,司馬昭為何要殺嵇康呢?

2021-01-09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自從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曹魏的執政權後,曹魏的江山逐漸落入司馬氏之手,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篡位成功,嵇康生活的年代就處於司馬氏掌權的時代,嵇康26歲那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嵇康32歲那年,司馬師去世,司馬昭開始掌權,到公元263年,司馬昭殺嵇康時,嵇康只有40歲。

嵇康是魏晉名士,還是當時久負盛名的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和音樂家,這樣一個名士,即使是篡位上臺的司馬昭,也不敢貿然殺害,殺人總是要找理由的,司馬昭以「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的理由殺害了嵇康。

嵇康

「言論放蕩,害時亂教"這八個字翻譯過來就是:言論放蕩,誹謗社會公德和國家政策。這個罪名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罪名,相當於反社會與反國家的罪名,那麼問題來了,嵇康真的有這個罪名嗎?

翻遍整本史書,也沒有發現嵇康有任何犯罪證據,如果真的有,第一個原因應該就是嵇康的身份。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嵇康娶了曹操兒子曹林的孫女長樂亭公主為妻,他的身份就是曹魏宗親,自從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掌握大權後,曹魏宗室一直處於司馬家打壓、監視的地步。

竹林七賢

司馬昭在還沒殺嵇康,只是將他逮捕起來的時候,就發生了三千多太學生為嵇康請命的事情來,這是司馬家所諱忌的,曹魏宗室力量中有才能的人,更是司馬家嚴格打壓的對象,比如淮南一叛時,太尉王凌與外甥令狐愚舉兵反司馬懿,準備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後來令狐愚病死,王凌被殺,身為楚王的曹彪啥也沒幹,就被司馬懿賜死,只要是有反叛司馬氏的任何苗頭,司馬家也會進行嚴厲的打壓和絞殺,曹魏宗室曹彪只因為被人擁立,就被賜死,更別說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嵇康了,所以就成為司馬昭嚴厲打壓的政治對象。

嵇康被殺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不願意與司馬氏同流合汙,而選擇了辭官隱居,並且嵇康為人非常正直。

司馬昭掌權時,嵇康不願意出來做官,司馬昭徵辟了好幾次,嵇康到處躲避,不願意與司馬昭同流合汙,始終拒絕出仕,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舉薦嵇康擔任尚書吏部郎,嵇康反而與山濤絕交,並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字巨源)一文以示決心,這種寧願與朋友絕交,也不願意到政府任職的態度,擺明了嵇康不願意與司馬昭合作的態度,這也讓司馬昭心生怨恨,但又無可奈何,畢竟嵇康身為一代名士,司馬昭就算想殺他,也得找足了理由才行。

司馬昭

另外,司馬昭執政期間發生了一件非常惡劣的事情,就是魏帝曹髦被弒殺,雖然是賈充的手下的成濟所殺,雖然司馬昭誅滅了成濟的三族,以引發了天下人對司馬氏的怨恨,要知道皇帝可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司馬昭連皇帝也敢殺,就更加讓嵇康這樣的名士不合作,不合作態度也讓司馬昭生起了殺心。

嵇康被殺的第三個原因是因為他得罪了兩個小人,一個是呂巽,另一個是鍾會。

真正讓嵇康被殺的原因是因為他得罪了兩個小人,一個是呂巽,另一個是鍾會。呂巽是嵇康好友呂安同父異地母的哥哥,呂巽看中了呂安漂亮的妻子楊氏,於是設計迷奸了楊氏,呂安知道後,一面休妻,一面準備上告,並且把這事告訴了嵇康,嵇康以家醜不可外揚為理由,勸呂安忍下來,不要上告,呂安聽從了,原本以來沒事了,結果呂巽擔心呂安與嵇康握著他的把柄終究會害他,於是惡人先告狀,呂巽反而先上告呂安不孝,導致呂安與嵇康都下了監獄。

嵇康

之所以呂巽上告能讓呂安與嵇康下了監獄,有一個原因是:呂巽已經完全投靠了司馬昭,司馬昭由於嵇康一直不願意合作,有意讓他下監獄,並尋找理由害嵇康,這個時候第二個小人鍾會出現了。

鍾會與嵇康是有仇恨的,因為嵇康名氣大,鍾會在還沒有出仕前曾經專門拜訪過嵇康,但是嵇康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接見鍾會,於是鍾會很生氣把手上的書給扔了,然後就走了,第一次會面連嵇康的面也沒有見到,鍾會當然生氣了。

鍾會第二次見嵇康時,已經官至司隸校尉了,不僅為人聰明,善於謀略,而且是作為司馬昭親信,在朝中插手一些本不屬於司隸校尉的事,這一次鍾會帶了隨從浩浩蕩蕩來見已經不做官好多年的嵇康,這一次鍾會又吃了閉門羹,嵇康在自己的家裡壓根就沒有迎接鍾會的任何動作,反而是自己在打鐵,壓根就不管不顧鍾會,開始連話也沒說。

鍾會

開始嵇康沒說話,鍾會也沒說話,不一會,鍾會就自覺無趣,準備離開,這個時候,一直沉默不語的嵇康說了一句沒頭沒尾的話: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這話的意思是:你聽說了什麼而來?又見到了什麼而去?言外之意就是嵇康根本不在乎鍾會來做什麼,就算是有人派鍾會來害他的,他也不在乎。結果鍾會就說了一句話回復嵇康: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鍾會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很明顯他聽出了嵇康的話中之話,鍾會這話的意思是: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明顯與嵇康的話針鋒相對,鍾會與法正一樣,都是睚眥必報、恩怨分明的人,鍾會的兩次拜見,嵇康都沒有給鍾會面子,讓鍾會遇冷,鍾會於是勸說司馬昭殺了嵇康。

司馬昭賜死嵇康

從鍾會的角度來說,有兩個理由殺嵇康:一是嵇康得罪了鍾會,二是鍾會揣摩出司馬昭想殺嵇康的心意,為了迎合司馬昭,鍾會就建議司馬昭殺了嵇康,鍾會一直就是個迎合司馬昭的人,司馬昭伐蜀,沒一個人支持,連名將鄧艾都反對,只有鍾會一個人支持,從軍事角度看,鍾會不如鄧艾軍事能力強,他支持司馬昭純粹就是迎合,所以他也會為了迎合司馬昭而殺嵇康。

三大原因綜合之下,嵇康被司馬昭殺害。

相關焦點

  • 任性灑脫、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嵇康篇
    何謂竹林七賢,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但是都沒有得到司馬昭的同意。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第一個原因就是殺名士是魏晉時期的君主穩固政權的手段。
  • 乘風破浪的哥哥們,「古代男子天團」——竹林七賢:門面擔當嵇康
    竹林七賢嵇康之死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一天,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首嵇康被殺。人群之中,有前來請命,要求釋放嵇康的太學生;有嵇康的親朋摯友;有和嵇康不相識,但傾慕他人品才華的豪傑名士;也有一些聽說今兒個大名人要被斬首、趕來湊熱鬧的。中國人自古就喜歡看熱鬧。時辰未到,嵇康向兄長嵇喜要來古琴一把,面向黑壓壓的人群,從容彈奏起名曲《廣陵散》,琴音浩然不屈,聽得眾人悵然垂淚。一曲終了,時辰已到。嵇康嘆息:《廣陵散》於今絕矣!
  • 名士之巔:魏晉南北朝之竹林七賢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士最多的時代,以至於後人一想起名士,就以魏晉風度稱之。其中又以竹林七賢為最。考其歷史,他們首先以七賢聞名,後因其經常在山陽縣竹林下集會飲酒,故又稱竹林七賢。一、嵇康公認的竹林七賢NO1.這個人比較牛逼,軟體硬體都很牛。1、頭腦聰慧,智商據說250+,2、博覽群書,又喜歡思考,經常發表意見成為精神領袖。3、精通各種樂器,彈得一手好琴。
  • 竹林七賢的分崩離析:有三人拒不配合司馬昭,為何只有嵇康被殺?
    說起嵇康,我們一定會立刻想起「竹林七賢」這樣一個小群體,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經分享過竹林七賢的一種獨特的生活狀態。在魏國政治的大後期,司馬昭成為唯一的霸主。對於這些文人,司馬昭一開始也是真心希望他們服從自己的,但人各有志,七賢們也各有算盤。其中不合作的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阮籍、劉伶和嵇康。
  • 【將進酒Bar】竹林七賢之嵇康阮籍:魏晉風骨,在逃離中相遇
    他們具有的自信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被稱為「魏晉風度」,這群人被稱作「竹林七賢」。 嵇康由於超凡的風度才情,人氣很高,崇拜者很多,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黑粉,給他造成困擾。 據說當時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幾次要招他做官,他不但拒絕,還乾脆跑到另一個管轄區域河東郡躲避徵辟。此後,他被司馬昭拉進通訊錄黑名單。
  • 竹林七賢帶頭大哥嵇康的狂狷人格: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晉時代多狂人,多帥哥,多酒徒,多音樂家,多哲學家,但能將當時所有最牛的名士集中在一起的,就是以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了。「竹林七賢」是當時最狂的男子天團、最牛的名士組合,他們中有狂醉不知歸路,號稱「死便埋我」的酒鬼劉伶;有號稱是天下第一名士,喊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喜歡打鐵一身腱子肉閃閃發光的嵇康;有最為蔑視立法離經叛道卻又深情款款謹言慎行的哲學家阮籍;有摟著豬一起狂飲大醉的,阮籍的侄子音樂大師阮鹹;有嵇康的小跟班,著名的莊子學研究大師向秀;有口談玄遠而心在魏闕官運亨通的山濤與王戎
  • 魏晉風流付竹林
    公元3世紀中葉,三國曹魏政權風雨飄搖,同時,以司馬昭為代表的司馬氏集團迅速崛起,朝廷政局波譎雲詭,風雲變幻。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名士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試圖置身事外。他們在南太行一帶寄意山水,縱情詩酒。由於經常聚集於山陽嵇公竹林的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等七人,時人就以竹林七賢稱之。
  • 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不賢,不討厭,可是幾無用處
    後來嵇康聽弟弟嵇喜說因為弔唁阮籍的母親被阮籍給了白眼。心有靈犀的嵇康,立刻明白阮籍也是不被禮教約束的名士,就抱著琴去阮籍家。真性情的阮籍具有很高的詩詞造詣,又同樣藐視禮法,和嵇康立刻相見恨晚,兩人立刻走在一起,成為「竹林二賢」。
  • 荒誕文人,竹林七賢
    在魏晉時期,有這樣七位著名的文人,分別是嵇康,阮籍,劉伶,山濤,向秀,阮鹹以及王戎,他們得到竹林七賢名號是因為他們整日在竹林之中飲酒,縱歌,服藥麻醉自我,行事荒誕不經,不受世俗禮儀約束,消極避世,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後人尊他們七人為竹林七賢。
  • 嵇康的高潔放任,山濤的雅量恢宏,都是對魏晉人物的絕佳詮釋
    今天的共讀,讓我們將時光跳轉回魏晉時期,這是中華歷史上一段文化大發展時期,文學、思想、美術、書法、音樂都誕生了影響後世的大家。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文化史上稱之為,魏晉風流。以此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深遠。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有關他們的故事,你知道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有關他們的故事,你們知道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個大動蕩的時期。百姓流離失所,官場被世家大族掌握,政治黑暗,奢侈之風盛行。許多有識之士想要改變社會現狀,但看透了官場,所以選擇入世。他們隱居山林,每天琴瑟和鳴,與大自然為伴。
  • 竹林七賢與酒
    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魯迅先生在任中山大學教授的時候做過一篇演講,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說魏晉的名士之所以與後來的不同,蓋因「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後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
  • 盤點「竹林七賢」的小「怪癖」,是魏晉時期成為名士的一大要素
    其中魏晉時期的有七個人很是出名,這七個人因為時常在一個竹林聚會,所以人們將他們合稱為「竹林七賢」,這七個人之間雖然思想上有不同的主張,後來的在政治方面的傾向也不一樣,後來沒人的結果也都不一樣,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心理還是經常把這七個人放在一起。自古以來能被稱為名士的人,除了本身的才華以外,都要有點特別的癖好,不然天下有才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他們就能單拿出來被稱為名士呢。
  •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音樂家、思想家,「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洽多聞,長而好老莊之業,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嘗採御上藥。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於懷抱之中」(《三國志·魏書·嵇康傳》裴松之注)。
  • 魏晉名士嵇康:在偽娘遍地走時代中,不一樣的風一樣的男子
    從人格理想與個性氣質上來說,魏晉名士們大概有兩個方面的追求。一是普遍追求容貌之美。魏晉是男色流行的時代,玄學大師貴族公子何晏是一個頂級帥哥,皮膚白中透紅與眾不同,連走路都要塗脂抹粉顧影自憐;潘嶽和衛玠是美男子,出街時常被年輕女子圍在中間一頓猛看。
  • 從《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嵇康的死因
    要說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幾個時期,其中必然有魏晉南北朝。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徵伐,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與政權交替,無不使得這個時代籠罩了層層陰霾。士人不敢言論政事,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玄學之風也由此興起,在這浩浩蕩蕩的玄學大軍中有七個人極為耀眼,以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成為了當時文壇的中心。
  • 魏晉男團竹林七賢:愛酒成痴的男人也會放蕩不羈愛自由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後與地名竹林合稱。介紹七個人事跡之前,先來聊聊魏晉風度,是指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審美理想。
  • 嵇康之於司馬昭,令狐衝之於任我行
    後來《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學魏晉風度翻白眼,「非湯武,薄周孔」,就是指的嵇康。話說,為啥他會死?嵇康入獄,是因為牽涉到個曲裡拐彎的腌臢事。哥們呂安的老婆被呂安的哥哥灌醉了睡了,那大哥還反咬一口,誣告呂安不孝。嵇康就跟這位大哥絕交,為呂安伸冤,被捉了。按說罪不至死,但添油加醋,還是被司馬昭下令,殺了。為啥呢?
  • 從中國的「酒文化」看竹林七賢飲酒行為風度
    從中國的「酒文化」看竹林七賢飲酒行為風度竹林七賢飲酒行為所表現的生命情調與氣質風度,是構成魏晉風度的重要內涵。由於出生經歷、思想性格及審美情趣的不同,在飲酒行為上七賢風度各異其趣。他加入竹林七賢的行列後,變得更加縱情肆志,飲酒無度。史書關於劉伶的記載甚少,然而他既身列「竹林七賢」,自有他作為名士的長處。總體來看,他是一位放情肆志以酒為命的人,其飲酒行為更多的體現為「痴」。首先,痴酒的得名。劉伶自謂以酒得名,五鬥才能解酒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