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看!八大書法中的那股悠然久遠的魏晉氣息和氣韻

2021-02-24 平常心得

    學界有句話:「唐詩、晉字、漢文章」,魏晉時期的書法是了不起的。

    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大解放的時代,也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轉型期,正如文學進入自覺時代一樣,漢字的書寫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審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視和強調。魏晉還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最繁榮時期:書體完備,真、行、草,幾乎同時出現;書家眾多,群星璀璨。[唐]孫過庭《書譜》開篇就說:「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說前有張芝鍾繇,後有王羲之父子。

    後世書法理論都強調:學書之人,要以學晉為宗。

    [宋]黃庭堅在《書論》中說:「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於古人筆法也。」

    清代書法理論家翁振翼在《論書近言》中就說得很乾脆:「不學晉人法,總不成書。」而[清]王鐸再補上一刀,說得更狠:「書不宗晉,終成野道。」

    八大晚年書法有著濃濃的魏晉神態、魏晉風骨、魏晉氣韻。這一點,有許多論者提及。[清]陳鼎《八大山人傳》:「山人詩畫,大有唐宋人氣魄。至於書法,則胎骨於晉魏。」楊賓《大瓢偶筆》說八大「其書有鐘王之氣」,「鐘王」即指鍾繇和王羲之。[清]張庚《清朝畫徵錄》稱八大:「有仙才,隱於書畫、書法,有晉唐風格。」近人李苦禪也說八大書法「得益於鍾繇、王羲之父子及孫過庭、顏真卿」,「其點畫的流美及其清新疏落、挺秀遒勁的風神,直可睥睨晉唐」。

    八大十分景仰晉人的政治態度和生活方式、精神氣質,喜讀《世說新語》,十分熟悉魏晉人物及其事跡,在書法實踐上,對晉人書法更是十分愛慕。

    八大十分重視學習晉人書法。八大早年學唐楷,然後學明代董其昌,再學宋代黃庭堅,再學王羲之父子、索靖張芝,大體就是由唐入晉的過程。

    1693年(68歲)以後的作品上常鈐有「晉字堂」的朱文長方印:

      1682-1702年(57-77歲)間的作品上常有枚「禊堂」白文長方印:

因《臨河敘》記載著王羲之和友人在蘭亭修禊一事,傳世的《蘭亭序帖》(即八大臨寫的《臨河敘))也稱《禊帖》。

    八大書法的魏晉氣韻是多年書法練習的結果。八大書法學習晉人,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在楷書上,學鍾繇的小楷。鍾繇(151-230),兼工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寫得最好的是楷書,他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減少了漢隸的波磔,實現了漢隸到楷書的演變,並臻於成熟,完成了中國書法從古典向現代的轉變,成為「正書之祖」(《宣和書譜·正書敘論》)。

    楷書的出現,使文字的書寫在點畫運動、空間造型上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中國的書體也就從單一的篆隸演化出楷、行、草,並趨於穩定。鍾繇處於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有力地推動和完成了這個演變過程。

    [唐]張懷瓘《書斷》說:鍾繇「真書絕世,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此話說鍾繇超過他的老師,並說他「秦漢以來,一人而已」,評價極高。

       2、在行書上,學習「二王」,特別是王羲之的字帖臨寫得最多。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用筆活脫,行氣自然,將行草的筆法與筆勢發展到極致,成為中國的「書聖」。

       3、在草書上,學索靖的章草。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西晉將領、著名書法家,曾任徵西司馬,故人稱「索徵西」,死後因其功被追贈「司空」,人稱「索司空」。現在去敦煌,人人都會提及索靖、張芝。莫高窟的第156窟非常有名,裡面有幅「張議潮出行圖」的壁畫,在此窟前室的北壁上,有篇《莫高窟記》,其中說:「晉司空索靖題壁仙巖寺」,這是莫高窟開鑿前的一條重要史料。

    索靖以善寫草書知名於世,尤精章草。索靖的書法,內涵樸厚,古樸如漢隸,轉折似今草,險峻堅勁,氣勢雄厚。自名其章草曰「銀鉤躉(chài)尾」,即鉤、挑等筆畫遒勁有力,有如銀鉤和蠍尾,能揵然上卷,「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須駐鋒而後趯出,故遒勁有力。索靖流傳後世的書法作品有《月儀帖》、《出師頌》、《急就章》等。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平生不肯輕易推許古人。一次,他路見索靖書寫的碑石,竟臥於碑下,朝夕摩掌,不忍離去。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八大山人從歐陽詢一直學到索靖,原來是有脈落的。

    八大山人得到了晉人什麼樣的風骨與氣韻呢?

    試看八大山人1670年(75歲)的《行書臨蘇軾遊廬山記》:       

《花鳥山水冊》10開之10《行書蘇軾遊廬山記》,《八大山人全集》第4冊第852頁。

    黃庭堅說:「大字難於結密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就是說,寫大字要密不透風,寫蠅頭小楷,要寫到疏能走馬,「須令筆勢紆餘跌宕有尋丈之勢,乃佳」。看八大這篇《行書臨蘇軾遊廬山記》,淡墨禿筆,不緊不慢,心平氣和地寫來,沒有一字侷促,結體簡化平穩,用筆含蓄內斂,線條圓渾醇厚,厚重中見篆籀意,整篇的風格平和安靜,涵養醇和。

    八大書法之所以散發著魏晉氣息與氣韻,就在於他不是為寫而寫,而是「攝天地和明之氣貫入手腕指間,方能與造化相通,而盡萬物之變態」([清]王澍《論書剩語》),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八大的行書作品中欣賞到書法的純熟和優雅,才能看到八大身上那深入骨髓的晉人風韻。

    再以八大的書札為例。書札是八大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邱振中先生說:信札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唐代以前留下的書法作品,大部分是書信。人們在寫書信、記日記時,不會那麼做作、僵硬,而更加隨意、自然,甚至有下意識的書寫。

    八大留到今天的書信共有30多通,如《手札冊》12通,《書畫合裝冊》十六開之十六《手札》,《行書手札冊》4通,《書畫冊》之一、二、三,《致方士琯手札冊》十三開,《手札十通冊》,多半是晚年寫給方士琯、敬老、東老、省齋等朋友的,內容涉及朋友交往、賣畫、飲宴之約、身體狀況、所用食物醫藥、借錢、謝贈等生活之事。這些手札,既是研究八大晚年生活的重要資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在書法藝術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裡選《手札十通冊》之一:                           

《手札十通冊》之一,《八大山人全集》第4冊第888頁。

    釋文是:

    《內典》:「心期天人」。愧事何異此之賜也。畫一且未見,面見一喜可知也。西城先生 八大山人頓首

    其中的款「西域先生」,是指方士琯,即八大山人的好友、書畫資助人和代理商。

    這則手札上鈐有一枚白文方形印「可得神仙」:

    正因為是寫給朋友的信,所以,心境更為自由隨意,全無拘束,了無掛礙,其書法越加隨心所欲,都是隨手拈來,揮灑自如,行草相間,無拘滯之感,壓紙走筆,信筆寫來,滿紙雲煙,頗有畫意。[1]邱振中先生評論八大的晚年書札說:八大「似乎不再計較是否中鋒行筆,只是將筆壓在紙上,往前推移而已。圓筆、方筆並行,枯筆、溼筆並行,毫無擺布和執意誇張的痕跡」[2],八大晚年的這些書札正是筆隨心走,隨心所欲,連貫自然,是書法史上此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清]王澍說:古人的書法為什麼好呢?因為他們「意不在書,天機自動,天真爛然」,如果「有意為之,多不能至」。 

        觀察八大山人從青年到晚年、從唐代到晉代的書法歷程,我們看到了八大書法的一個什麼軌跡呢?[唐]孫過庭說:「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然險絕,復歸平正。」(《書譜》)八大正是如此:首先是「只求平正」,先學唐人的法度與氣象,比如學歐陽詢的瘦勁硬挺,中規中矩,像模像樣;然後是「求險絕」,比如學黃庭堅的中宮外放,張手伸腳,就是形成「八大體」後,其書法仍然具有豐富、奇崛、欹正的特徵;最後是「復歸平正」,簡練,單純,豐富,穩健沉著,中氣十足,神清韻和,一派超邁高古的風神,一種從容淡定的氣度。

本文是對拙著《不語禪——八大山人鑑賞筆記》第6篇第21節的改寫。

[1]崔自默:《八大山人書法的啟示》,轉載於《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第6頁,江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

[2]邱振中:《八大山人的書法藝術》,轉載於《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江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

相關焦點

  • 氣韻相通·意境幽深—當代名家鄭景元的書法境界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一幕幕歷時性的改變過程。它熔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哲學感悟,形成了絢麗多彩、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審美理想。
  • 胡維平書法作品網絡展
    筆走龍蛇老辣飄逸——觀《胡維平書法作品展》有感墨趣 今天參觀了胡維平先生書法作品展,展出的「
  • 魏晉風度,極盡鍾繇
    鍾繇書法學習曹喜、蔡邕、劉德昇。他博取眾長,擅長隸書、楷書、行書。對書法的章法和結體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書法的藝術特點是:巧趣精細,茂密幽深,自然天成,無雕琢氣。其楷書筆法和結體上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風格古樸,被歷代奉為楷模。被北宋《宣和書譜》譽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與東漢張芝,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合稱為書中四賢;又同王羲之並稱鐘王。
  • 為何王羲之祖孫三代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看魏晉時期的宗教潮流
    也就是說王羲之家族因為老祖宗的緣故,所以是一個宗教氣息很濃厚的家族,而他們信奉的宗教就是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統稱為道教。比如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敵人來攻打的時候,手下建議設防抵抗,但他不聽,而是去請「鬼兵」幫助,結果被敵人殺害。
  • 人們為什麼都要去魏晉書法,並且認為它才是書法的皈依?
    魏晉書法繼承了漢代書法的遺韻。兩漢以前的書法,可以說是以篆隸書法為主,在書法的意韻上顯得更加高古和天真,是一種天然之趣。而魏晉書法沿用了兩漢時期的書法遺韻,表現出了自然天真的藝術美,尤其是魏晉時期的許多碑碣、摩崖作品,更富於藝術美,一直成為人們學習師法的對象。書體的變革是從魏晉開始的。
  • 他的書法是「孩兒體」,但有人花5億元請他寫壽文,網友:看不懂
    蘭亭書畫解讀/文他的書法是"孩兒體」,但有人花5億元請他寫壽文,網友:看不懂。,只能讓他們能夠在寫學過程中找到快樂,而塗鴉型的入門寫字就是小孩字體最多的特徵,字體歪歪扭扭,大小不統一,不規範,結構鬆散,很多字體讓人看不懂。
  • 剛健秀挺·神韻雅逸—品讀翟保雪的書法藝術
    翟保雪作品翟保雪先生蜚聲書壇,潛心研學,在書法理論與實踐上成果頗豐。在筆耕墨耘的幾十年中,遍臨古今名帖名碑,集百家之長,悉心汲取傳統精華,培養自己的審美理念,培育了自身的儒雅氣息和人文情懷。翟保雪先生是務實的,是尊崇傳統的,他從傳統中來又能融匯古今書家的風格,再加上他個人思維奔放與性情率真,使他的書法高古大氣,個性鮮明。這些都是得益於他早年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廣博的學識,以及對美學理論的探究和長期生活的閱歷,都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書法。
  • 鐵筆風骨——翟劍鋒鐵筆書法美學賞析
    文化和旅遊部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遺產保護鐵筆書法傳承人,孟雲飛教授入室弟子,首都博物館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註冊高級教師,中晟十方國際拍賣公司特聘藝術家。2018年11月獲得全國唐詩宋詞書畫大賽特等獎。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黨校,毛主席紀念堂,首都博物館等單位收藏。
  • 王寵、董其昌書法世界中的陶淵明
    明代的書陶者以「吳中三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的成就為最高,但在現存的針對「吳中三家」的研究文獻中,對於王寵的研究為最少,論及陶淵明於王寵之影響者更少。在筆者看來,王寵書法承祝、文二家而自出機杼,書法中的禪趣古意實則為三家中最高者,實則獲陶淵明之精髓。而隨後的董其昌更是在理論的高度吸收了陶淵明的思想,提倡平淡率真的書法品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 才華橫溢的姜文,書法作品氣韻靈動,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在日常生活當中,姜文也非常痴迷書法創作,由他創作的書法作品,不僅氣韻靈動,而且字跡也非常有藝術性,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是其他藝人無法比擬的。一、才華橫溢的大明星作為較早一批的明星藝人,姜文堪稱是一位內外兼修的藝術家,因為他不僅將演員的身份發揮到了極致,而且深受演而優則導的影響,從而成為了一位非常出名的導演。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郗鑑很好奇,便到王府看這位袒腹男子,王丞相派屬下把人叫出來,正是容貌出色、風度翩翩的王羲之。郗鑑十分高興,立刻決定將女兒嫁給他。看來,郗鑑也很欣賞王羲之灑脫曠達的性情,才會選定這一「東床快婿」。這件事被載入史冊,「東床快婿」這一成語也沿用至今。正所謂字如其人,正如其灑脫不羈的性情,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 典雅有致氣韻自心 況尉書法藝術欣賞之三
    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展覽並獲獎,出版書法作品集多部,《中國書法》、《中國書畫》、《中華書畫家》、《美術觀察》、《書法報》等報紙多有介紹及論文發表。山東衛視、北京衛視、央視、書畫頻道等皆有專題介紹。魯樞元把它看作是「主體與客體相互扭結的網絡狀態中的一種狀態,是一種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現象狀態。」(《超越語言》)「韻」的詞義特徵體現著人與人、人與文學、人與藝術、人與社會等方面的相互折射。「韻」超越了形相,是一種可感知的直覺關照,通過特定的符號把作者的情感外現轉化成具體可聽、可看、可讀的形式。
  • 書法,書寫的是性格還是性情,看見的是字形還是內心?
    比如唐朝的張旭,與李白、賀知章等同是「酒中八仙」。時稱「張癲醉素」裡的「張癲」就是這位張旭君。張旭和李白可謂當時的「活寶」。杜甫有一首詩,叫《飲中八仙歌》,寫李白和張旭的是這麼幾句: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大師談音樂:胡志厚《氣、氣質、氣韻》下
    同樣這個時候,南齊的畫家謝赫在其所著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了著名的繪畫「六法」,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氣韻生動」這個美學問題,並將「氣韻生動」作為第一條款和最高標準,可見其分量的重要。 文學、音樂、繪畫、美學幾個角度,在這個時期,都把「氣韻」的問題提出來了,所以,「氣韻生動」這個美學原則,近兩千年來, 成為中國美學、繪畫的第一原則,鐵的原則。
  •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 青島市博物館「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書法愛好者的福音來了。由青島市博物館研究部李敬華老師策劃的最新原創展覽《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於8月29日在博物館東區二樓北展廳正式開展了!此次書法展,共展出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不乏有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劉墉、高鳳翰、康有為、黃賓虹、王獻唐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是青博為豐富島城文化生活的又一力作。
  • 王安石傳世書法作品,僅此兩件~
    王安石的詩文享譽很高,排名唐宋八大家之七,但是他的書法很少傳世。王安石的書法真跡確實傳世很少,現存公認的真跡只有兩幅,一幅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過從帖》,一幅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楞嚴經旨要》卷。從這兩幅真跡來看,鑑賞觀念不同,評價也就會截然相反。如果用傳統的書法藝術鑑賞眼光,或者從世俗欣賞的喜好來看,那確實很難受到推崇和喜愛。
  • 如何學書法?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
    蔡襄「宋四家之一」 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像這樣一位文學和書法大家提出這樣的說法是可信的,他一定是從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正,習書亦然。作書之道,若不從嚴格的規矩來,宜信筆為體,便是野狐禪。若能從森嚴的法度中解脫出來,則宜入化境,故「始於平整而追秀拔,終自險絕而歸自然」但是楷書的確非常難,非下苦工不可。
  • 書法空間構成發展的「古今之別」
    軸式單字字內空間較少,多中宮密實,而點畫向四周伸展,顯示出一種意氣的張揚。二、行氣的空間構成:早期的籤式書法,縱觀一行字的行氣組織,字距較大,每個字的寬度基本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主要的變化在於線條的粗細虛實以及結構的長短和形態上自然的變化(隨字賦形)。
  • 書法有法,那法是書法藝術的標準嗎?
    是,工業化製造有標準,通訊有標準,國家有國家的標準,行業也有行業的標準,標準是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那中國書法楷書有楷法,草書有草法,是不是也有標準呢?草書有《草訣百韻歌》訣要,還有于右任發明的「標準草書」,楷書在唐代發展到有嚴格法度的「唐楷」,成為後世學習楷書標準,能說沒有標準嗎?
  •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我們從張芝學書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將書法藝術的開拓創新精神,較早地播種在了甘肅這片土地,並成為一座豐碑而屹立在中國書壇,閃耀著永恆的璀璨光芒。  索靖:黃沙邊陲,養育書法鐵骨精神  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