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有法,那法是書法藝術的標準嗎?

2021-02-19 墨品書法網

文/一者

若問世間事物有沒有標準?很多人會說當然有了,沒有就亂套了!是,工業化製造有標準,通訊有標準,國家有國家的標準,行業也有行業的標準,標準是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那中國書法楷書有楷法,草書有草法,是不是也有標準呢?草書有《草訣百韻歌》訣要,還有于右任發明的「標準草書」,楷書在唐代發展到有嚴格法度的「唐楷」,成為後世學習楷書標準,能說沒有標準嗎?

《草訣百韻歌》局部

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藝術,從文字是記事功能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成為藝術,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意識。就書體而言,可以說凡習行沒有誰忽略王羲之,但我們不能說魏晉時期的「二王」就是行書的標準,王字有它美,而蘇軾、米芾的行書也各有美的一面。即便是楷書尤其是唐楷也有「初唐四家」「中唐四家」之分,楷書四大家也有個字的風格,歐楷的險絕,顏書的中正敦厚與博大雄壯,以骨力勁健著稱的柳體等。唐代的張旭、懷素開創了草書的盛極時代,但也能以「顛張醉素」為標準,也不能以「草聖」張芝為標準。至於《草訣百韻歌》訣,是千百年來歷代書家形成的共識,後世習書者遵守一種草法,若任筆為體沒有法度,草書將無人辨認、無法閱讀和欣賞。

作為藝術的說法有技法上的標準,有美學上的審美標準,也有文化視野的標準,甚至有藝術層面與實用層面的不同標準。如匾額書法,歪斜、纖細的書體不適合題扁,匾額書法都是敦厚方正,有「福」相的字。首先是視覺上的要求,匾額要與廳堂、商業文化相和,不能搖搖欲墜,否則就沒有廟堂之氣,商家題匾額就沒有招四方客的正大氣象,這是一種約定俗成,也並非標準,有人非得把宋徽宗的瘦金書作為匾額,也無可厚非。

匾額書法

由於古代科舉書寫的需要,典籍、奏章抄寫的需要,人人追求「館閣」樣式,也就成了一種時尚,這是使用層面的標準。作為藝術的書法,無論如何揮灑,無論多麼狂怪,完全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蘇軾語),可盡情的發揮,也因為這樣書法史上才有了「長槍大戟」黃庭堅,「大寫意」草書傅山、王鐸,「亂石鋪街」的鄭燮之流的書法家,這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書法也一樣是發展的。

有人說書法得能認識、看得懂,或者說「雅俗共賞」,於是成了欣賞書法的標準,這就更沒有道理了。

隨著書法的發展,越來越重視藝術性,越來越成為純藝術,書法藝術成為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而服務,同時又要以高雅的藝術效果培養、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這是根本。所以書法必須力求高雅,任何一位書法都在努力的往高雅發展,包括所書文詞的思想內容也要脫俗。至於具體文詞是不是一定要「通俗易懂」,那就要看對象,即為誰而書,而不能作為「藝術標準」來制定了。

書法參展作品評審

歷史越向前發展,書法藝術越會走向高雅而不是走向「雅俗共賞」。

這不是書家沒有能力或沒有為廣大群眾服務的意願,而是欣賞力日益提高的人們會越來越厭棄那平庸的缺少藝術境界追求的東西,如那些無真修養、無真工夫,「故託醜怪」,還要標榜是供「雅俗共賞」的東西,把中國書壇弄得烏煙瘴氣,確實需要清理了。

藝術作品確有雅俗之分,然而創作者卻無「雅俗共賞」之求。因為作品雅俗與否,只取決於創作者的精神氣格、藝術修養格調,而不取決於書者的主觀願望。一位精神修養藝術格調高雅、品位不俗的藝術家是不會有意讓自己的藝術格調、品位低俗,一個低俗的人希望自己作品高雅也不可能。一切藝術都是形象創造,書法亦然。然而書法藝術形象創造有自己的基本特點:它只能以順時而下的一次性書寫,利用漢字「不象形的象形性」,作「意象」創造。雖非具象的寫照,卻特別講求意味性的「神採」與「形質」,特別講求進行這種形象創造的「工夫」和充分體現自然規律而獲得儼若「天然」的效果。視這一切為書法藝術的審美內容。人們從書法實跡上認識到這種創造乃是主體的藝術心靈、精神修養、情性氣格的對象化,認識到它在創作上的意義與價值以後,便更自覺地講求其所反映的主體的氣息與精神境界,以求書意、書味、書境、書氣之高雅。

雅是書法藝術的最高追求

書法作為形象創造的藝術,千人千面,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每一位書寫者的作品有雅俗之分,也有高下之別,任何一位書家都想讓自己寫的作品高雅。因此,書法作品求雅避俗才是書法藝術的最高追求,既然「雅」是所有人追求的至高境界,那麼我們完全能夠說,「雅」就是書法的標準。

正如黑格爾所說:「舉凡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力、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這尺度就會招致沉淪和毀滅」

書法,一旦失去了以漢字為依託、遵循一定的法度準則的書寫,將不復存在,更不要說標準了!

相關焦點

  • 書法之法源出佛法
    書法作品《賜百年》  吳國寶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是搞書法的嗎、我剛報了書法班了、今天有書法課、他是個書法家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這些評價,何嘗離得了一個「法」字。他評價自作書也是以「法」為基準,如「昨日見歐陽叔弼(歐陽修之子,筆者注),云:子書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覺其如此。世或以謂似徐書者,非也。」,「故僕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言似言法華。」等。
  • 有人說所謂書法,就是書中有法,這個法字怎麼理解?
    要搞清楚何為書法。「法」的含義,就有必要先回溯一下「書法」這個稱謂的歷史來歷。書法幾乎是與古文字一道起源發展的,在文字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文字藝術自覺性不斷加強,其稱謂與含義也不斷變化豐富。在歷史上,書法有書、書藝、書法、書道等多稱叫法。
  • 「隨心所欲不逾矩」,書法要有法有度,這是儒家思想對書法的滲透
    「禮」既是規定,是制度,在書法中的體現就是法度。孔子曰: 「吾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從不會違背心中的底線和法則,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隋唐之際,書風極盛,書法界一洗六朝浮靡之風,而倍加推崇法度。智勇確立的「永字八法」,包括了楷書若干種筆畫,是討論筆畫書寫的規則。
  •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為什麼說書法所謂的「法」都是針對楷書、行書、草書的?這是因為,唐代以前的書法,沒有嚴格統一的書體,到底要學什麼書體,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唐代以後,楷書就是統一的書法字體,所以,大眾化學習書法規範是從唐代以後開始的。楷書是標準字,行書和草書是楷書的輔助書法。因此,所有的書法技法,藝術情趣,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書法體系之中的。
  • 超邁清真 | 孫伯翔北碑書法的「法」
    只是因為他憑著幾十年來「痛苦」地執著於在「師魏齋」中「青燈黃卷」、偃仰嘯歌」而換來的諸多讚美嗎?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孫先生師魏、尚法能取得成功有諸多因素。唐代書法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大繁榮時期,楷書、草書在「法」的豐富和完美上,形成了書法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即使是張旭、懷素的草書,雖然縱情歌唱,馳騁飛舞,也都不失「法」的情系與牽制。
  • 法聞法師:用書法弘揚佛學,作品賣到40萬,被譽為佛教書法泰鬥
    有許多信奉佛教的人,他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宣揚佛教文化,為佛教的發展獻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這其中便有一位法師,他為人謙遜低調,待人平和友善,並且在書畫上有很深的造詣,一副作品可以賣到高達40萬,被譽為佛教書法泰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法聞法師。
  • 【公益活動】書法有法·桂王書畫院第二期書法公益活動
    【公益活動】書法有法·桂王書畫院第二期書法公益活動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觀照下的產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在現代書法實踐中,怎樣把繼承傳統和現代創造結合起來,成為書法研究和書法創作的重要課題。
  • 字外修養,是蘇軾以「法」來審度書法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
    字外修養,即字外功,是蘇軾以「法」來審度書法作品的又一個重要方面。他特別推崇王羲之的書法,贊之曰:「謝家夫人澹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在這裡,他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勝張旭懷素書法的高超處就在於王之書法有如名門閨秀謝道韞的丰姿,這是並非在字內能刻意求得的。所以他又說,「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
  • 唐朝書法有什麼特點: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風尚的研究
    唐朝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段時期,書法藝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不過,這與魏晉時期的繁榮又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二王獨秀,而唐朝書壇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形成了真、行、草、篆、隸等多種書體。
  • 不泥於法是蘇軾書法批評的靈活標準
    不泥於法是蘇軾書法批評的靈活標準。需要指出的是,蘇軾對「法」的理解是靈活的,並不是拘泥於某一種模式。如他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瘠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貌妍容有,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
  • 書法:什麼是「永字八法」?什麼是「提按」?什麼是「臨摹」?
    多寶塔碑前言書法,在中國的藝術領域,是最具有民族形式的一種,可以說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但是,由於鋼筆及中性筆的便捷性及其普及,書法已經被我們現代人給束之高閣了,只有極少數愛好者還在堅持。隨著書法納入中考考試範疇,大家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書法知識,並偶爾拿起筆比劃比劃。永字八法我們先不考慮漢字的起源,它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就現在的漢字來講,其實是由一些筆畫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形成的,而這些筆畫,在書法上可以用一個「永」字來代表。從書法角度講,「永」這個字可以分析出八個筆畫,所以被稱為「永字八法」。
  • 學習書法十三法,乾貨!(陳忠康編)
    美術字就是規範字,如宋體,雖然刻工的不同會讓規範字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說,規範字確立了一個標準的書體形式。對於閱讀者來說,天天接觸的就是這些 一模一樣的標準形式,這種規範字的閱讀,深刻影響了書法家對於書法創作的理解。這些規範的字體會逐漸在閱讀者的心裡造成一種心理定勢——字 的某種寫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筆畫安排符合某種規範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這些心理定勢在魏晉人那裡根本沒有。
  • 王明九先生的書法藝術
    由天津市問津書院主辦的這次會議,圍繞王明九先生的書法藝術、書法理論、書法史著、生平行事等展開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王明九先生的書法藝術廣取博採,熔鑄古今,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書法理論研究更是為弘揚津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與會的專家學者對王明九先生的書法藝術和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王明九(1913—2001),原名王旭堂,號明九,筆名王象。室名海晏樓。
  • 歷代書法大家解讀《永字八法》(建議收藏)
    7.厥法厥,筆畫形狀像人彎腰的姿勢,因此得名。古人又稱為"勾裹法"。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8.鉤法鉤,筆畫形狀"如長空之新月"。與" "末端相似。古人又稱為"戈法"。鉤有直鉤、弧鉤、高鉤、矮鉤、斜鉤等。
  • 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書法史將徹底改變
    對「唐法」的考察離不開對整個技法演變歷史的思考。 「唐法」是整個技法史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內涵不斷在變化的概念。這樣來看問題,才能對「唐法」有一個客觀的、深入的認識。關於這一點,我在《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裡說得很多了。
  • 【文藝家風採】尤全生書法藝術簡介
    請你從一個書法家的角度談談,什麼是寫字,什麼是書法,兩者根本區別在哪裡?尤全生:寫字是寫字,書法是書法,很多人搞不清這兩個概念。所謂寫字,就是用漢字的基本筆劃,寫出可識的漢字即可。而書法是用漢字的基本筆劃,反覆而又不重複寫出漢字美的神韻,去展示出書法藝術美的高妙之意,,書法的語言是哲學、道學語言關係。書法藝術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筆劃的運用,賦予中國字以美的形體和神韻。
  • 王敬致書法藝術
    其實,「粉絲」與「私淑」有相近之意,但遠不具備「私淑」一詞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米芾書法自「二王」成為正統後,「二王」一脈的書風幾乎主導了其身後的整個書法史,後繼者以此為法乳,又依憑各人的努力和稟賦,成就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 李圯書法藝術的寫意性
    李圯先生李圯書法藝術的寫意性文/墨樹1大凡評價藝術作品無不從作品的立意、創意、寫意幾個方面來評頭論足。書法藝術當然也不例外。七十多年書畫法創作實踐,讓他早已具備將繪畫的布局和章法及的內在節奏和旋律,具用在自己的書法創作中;藝術是相通的,他的書法無論是從建築學所要求的平衡和穩定的美感,以及內部空間結構要求,還是用舞蹈的韻律和意境去體會,都能感悟到他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和對藝術的思考。
  • 怎麼去理解書法中的「法」,談一談個人心路歷程
    關於「法」即使是我本人,在初學時聽到,也覺得比較「扯淡」,書法中的「法」到底是什麼?我說一下我思想的認識過程,由此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麼是「法」。可能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初學時對書法的理解也很淺薄,我認為好的書法就應該「狂」「有氣勢」當如太祖。但是寫著寫著,發現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