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不逾矩」,書法要有法有度,這是儒家思想對書法的滲透

2021-01-08 曾祥耙

古代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馭、書、數。」「書」既是書寫。可見儒家對書法極為重視的,把它列為「六藝」之一,儒家不但重視怎麼寫,而且重視寫什麼,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

在書法發展史中,趙壹《非草書》的出現,標誌著儒學對書法進行全面滲透,趙壹《非草書》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書法納入儒學體系,強化了書法的文化品格,從而「明確地樹立了一個儒家文化形象——書家對儒家文化的遵循將是最根本的宗旨」 。

「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實現「仁」的途徑之一。不學「禮」,無以立。「禮」既是規定,是制度,在書法中的體現就是法度。孔子曰: 「吾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從不會違背心中的底線和法則,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

隋唐之際,書風極盛,書法界一洗六朝浮靡之風,而倍加推崇法度。智勇確立的「永字八法」,包括了楷書若干種筆畫,是討論筆畫書寫的規則。歐陽詢的「三十六法」總結了真書的結構規律,「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這些論述體現了歐體要求字體結構的均勻適宜,力求一種均衡之美。以上智勇和歐陽詢的論述都體現了書法對筆法的重視。書法的楷書法度在唐代得以確立,故唐代書法有「尚法」之說。

對於草書,尤其要講究法度。草書是一種符號,草書的創作要遵循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簡化符號,一幅草書作品如果另一個草書愛好者看不懂,那就是天書,文字的存在就失去了它的第一要義「傳情達意」,更談不上去欣賞草書的美了。現在的草書特別是狂草,雖然藝術性多餘功能性,但並不意味著內容不重要,如果草書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的美,而忽略了內容的情感表達,那這種草書的藝術生命不會長久,形式是要服務內容的,這是不變的規律。草書的法度要注意以下幾點。

1:點畫要有度。點線是漢字書寫的基礎,也是草書運筆的基礎。草書的點線離不開規範草書的簡化規則和約定俗成的符號,點不可隨意而多,畫不可隨意而少。表意要有度,穿插要有度,挪位要有度,運筆快慢要有度。

2:字形要有度。草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字形變化很大,歷史上人們將這些不同形態的草書作了歸類,將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每種草書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字形,字形部首不可隨意而亂。即便是同一字形的變化,也要遵循美的原則,出奇不怪,奇而不俗。

3:字勢要有度。草書之美,美在形態,態就是字的態勢,草書的勢要有力量、速度、方向、位置、個性、情感等。草書可以適度的斷點,但不可斷勢,要「意」「氣」相連,不可斷氣,要筆斷意連,才能「乍斷福生,承上啟下」。孫過庭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險勢起神,但運用過度,則會氣勢走神,故險勢也要有度。

4:章法有度。草書是最能表達書家的個性和性情,所以受到很多書法朋友的喜愛,有人甚至把草書當作自己書法學習的最終目標。草書作品的章法最能體現書家的審美水平和個性,草書雖然講究「知白守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但過分的誇張和個性的張揚,就不一定美了,子曰「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所以章法最忌的便是過,過多、過滿、過張揚、過雜、過亂等。

儒家的思想是圍繞著「仁」來構建的。要實現「仁」的修養,達到秩序和諧,必須有「中庸」作為行為制約標準。「中庸」即是一種適度與和諧,不走極端,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書法創作也是這樣,要遵循書法的書寫的法則,在一定的度內隨心所欲不逾矩,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中國書法藝術?
    同樣,書寫時的情緒、環境、筆墨的精良程度等對書法創作也會起到一定的影響。「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禮」對書法創作、欣賞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書家必須要有為人稱道的道德品質,也就是古代書學論著所強調的「學書貴立品」。古人在教導學書寫字的同時強調首先具備合乎「禮」的德行品格,即要有君子之心、忠義之行。
  • 人品與書品——書法品評標準的儒家倫理對歐、虞書法評價的影響
    書品高貴在人品高,而高潔的人品正是貫注儒家理想的君子、聖賢形象。明代中提出書法的品鑑有一要訣,項穆說「評鑑書跡,要訣何存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要。宣尼德性,氣質渾然中和之象也。執此以觀人,味此以自學,善書善鑑,具得之矣。」
  • 馬公愚:無所不能的「書法宗匠」
    馬公愚馬公愚(1893—1969)的書法,篆、隸、真、草,無一不精,真草取法鍾、王,筆力渾厚,氣息醇雅;篆隸更具功力,書名遍播大江南北。馬氏家族文風演續,形成了以恪守正統為特徵的書法流派——溫州書派。馬公愚作為溫州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注重學問素養、遵循傳統,他的印宗秦漢、篆法定章法等學術思想,對溫州現當代書法篆刻的影響極為深遠。關於馬公愚的書法成就,他的弟子韓天衡曾作過如此評述:「書法往往精於一體足可名世,而馬公愚先生的最大優勢則在於真草隸篆四體俱佳,是20世紀為數不多的四體書大家。」
  • 書法有法,那法是書法藝術的標準嗎?
    是,工業化製造有標準,通訊有標準,國家有國家的標準,行業也有行業的標準,標準是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那中國書法楷書有楷法,草書有草法,是不是也有標準呢?草書有《草訣百韻歌》訣要,還有于右任發明的「標準草書」,楷書在唐代發展到有嚴格法度的「唐楷」,成為後世學習楷書標準,能說沒有標準嗎?
  • 書法之法源出佛法
    唐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反映這一時期佛教盛況。  活脫脫的一個帝王菩薩,嗜佛如此,其思想必將會滲透到其一切藝術中。於是我們可以大膽得出:書法之「法」源是佛法之「法」。  「法」字在佛學界是個非常常見的詞,佛教名詞如「轉法輪」、「法眼」、「法門」、「法印」、「法界」等等,那麼,佛學上的「法」字又是何意思呢?
  • 中和 頓悟 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在中國書法中,儒家的影響除了反映在藝術審美方面上,也反映在對書法家德行的約束上。在書法中有「書品如人品」的一說,還有「書為心畫」、「心正則筆正」的說法。這些說法都強調了書家除了要有高超的書藝水平外,還要有賢德的人品修養和行為舉止。漢代楊雄在《法言問神》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面形,君子小人見矣。
  • 書法人物•祝 嚞
    關於這點祝嚞自己也有很好的闡述很可以看出他的這種思想的端倪: ……吳昌碩先生一生勤學於秦石鼓文字。他的篆書用筆承古人之法,而又深變其法;行筆提按變化隨心所欲。線條動感強烈又不失渾鷙拙樸之氣。至晚年他依舊能道出臨習石鼓,每天有每天的境界。深深感到書法學習,淵源深廣;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昭陵石刻書法
    綜觀唐初墓誌書法,雖漸見端妍俊朗、精密有加,貞觀末年,也間有遒媚可觀者出,然終是隋日格局,拙重或出北朝遺俗,秀勁或紹江左流風。墓誌書法一入高宗朝,漸見妍逸,至武周長安(701—704)年間,尤趨暢朗,有唐一代新風,融入其間,秀勁寬博,已是華潤有加,盡脫陳隋遺制。朱關田先生的這段論述,概括了隋唐轉換之際的書法表象。
  • 曹寶麟:學習書法,我有十條建議!
    章法問題 要通過讀帖去領悟,應順著筆勢仔細讀,看看古人是怎樣趁勢處理各種偶然出現的情況。執筆也是如此,像鉛筆執法,其實也是我國古法,即所謂「撥鐙法」。當然,每個人執筆大多不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與寬」而已。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當其在接受文人自由學風和「奇」精神的影響後,不脫離書法傳統精神,保持繼承與革新的共生共存。因此有人稱王鐸的書法理念是書法、人生、社會的複合體,甚而將他的書法美學思想以「魔鬼美學」來名之。事實證明王鐸的創作是根植在對傳統的繼承與裂變相互交融的理念之上。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論中和美
    就有這方面的意思,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形式美的表現手法,於相摩相蕩的動態平衡中生生不已,從而產生出無窮的變化。可幸的是,其不足之處,恰好為道家思想所彌補。老莊哲學強調「無為而治」,提倡「天然之美」,推崇個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抒發,想像的無拘無束。儒家強調於規矩法度中去獲得自由,這是一種以人工取勝的美,道家強調於無拘無束中去獲取法度,但又合規律中的自由,這是一種以天然取勝的靈。
  • 修身書道:書法臨習有訣竅,這十一條要知道!
    要想比別人取得更大的成績,你必須有不同於別人的思想,在這種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選一個不同於別人的方法,確定一個科學的訓練模式,然後你才會有不同於別人的結果。也就是在用腦子寫字而不是用手。行書的上一筆是下一筆的起筆,下一筆是上一筆的收筆,行書在筆畫上已經把楷書一筆一畫的概念破壞了,可能是三個或五個筆畫變成了一個筆畫,每一個筆畫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繫,相互管著,因此,寫字不在於多而在於對,不在於法而在於理,你寫得行書理不對,法上才出了問題。
  • 淺談:章士釗的書法思想
    他曾有詩:「每得漢隸如狂痴」,章士釗以此來表達他對漢隸的痴迷。作為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章士釗一生留下了大量書法作品。章士釗也有自己的書學思想,主要見於其碑帖拓本題跋、書畫題跋、詩文和與友人往來的信札中。
  • 讀讀形容書法的成語,對練習書法有啟迪
    書法藝術是藝術中的藝術,這就足以說明練習書法的難度有很大。古人云:「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練習書法要在筆法、結構、章法上下些功夫了,就能從中悟出學習到書法的真經來。書法愛好者不妨從形容書法的成語中找出形容筆法、結構、章法的成語,進行認真練習和思考,就能收穫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動靜」用筆的節奏
    楷書雖靜,但亦要靜中寓動,楷書之生動,多取之於行,張懷瑤《書斷》謂:「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宋代倪思《評書》中亦道:「楷法貴於端重,又要飄逸,故難二全。」故寫楷書,用筆要有一種快馬入陣的氣勢,使其筆意流動,自然沉靜之中有飄揚之態。
  • 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
    惟字母略有形耳。」(《廣藝舟雙楫》)而這種「在形」的美復將如何構成呢? 書法美的構成 康有為認為書法美構成首選有個「大界」和「小界」(「本界」)的問題。所謂「大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外部規律;所謂「小界」(「本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
  • 四川儒家代言人李小龍大師,精氣十足,書法氣功名不虛傳
    江湖古有傳聞,儒家有一種秘不外傳的神秘武功,此武功修習有成者,不僅可榮華富貴,而且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今與四川著名書法家李小龍大師會晤,一睹其真容,方知此言不虛,古聖誠不欺我儒門後生哉!從善者居,與賢達交,就有道而問,可知興衰得失存亡善否。
  • 「田楷」書法如此工整,是功力深厚嗎?毫無風格的美術字而已
    大體上就是看字的比例是否協調,有沒有東倒西歪、忽大忽小。因此,不少人也將這一標準運用到書法的欣賞中。包括目前的一些書法家們,也將書寫儘量達到所謂的極致工整。一方面會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另一方面不少人也將能把字寫工整當作是功力深厚的體現,但是書法寫得工整就一定是好書法嗎?其實並不必然。
  • 超邁清真 | 孫伯翔北碑書法的「法」
    孫先生師魏、尚法能取得成功有諸多因素。唐代書法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大繁榮時期,楷書、草書在「法」的豐富和完美上,形成了書法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即使是張旭、懷素的草書,雖然縱情歌唱,馳騁飛舞,也都不失「法」的情系與牽制。唐代書法與唐詩所創造的高峰一樣,是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 宋代以後,尚意、尚態書風風靡,名家佳作疊出。
  • 蘇軾:人品不好的書法家,書法不可觀!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 蘇軾還主張書如其人、人書並重的書藝觀, 認為人格操守是書法得以傳世的重要條件。歐陽修說:「古之人皆能書, 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 但務於書, 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 不可勝數也。使顏魯公書雖不佳, 後世見者必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