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

2020-12-23 騰訊網

19世紀後期的康有為為近代書法變革的關捩人物。從他的《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儒博、曼宣》詩中頗能讓人感受到波瀾壯闊的革新思想:「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深山大澤龍蛇起,瀛海九洲雲物驚。」

康有為 《文字窺三極 湖山擁百城 》

174×40cm 湖南株洲秋瑾故居藏

康有為學術視野寬廣,通曉西方文藝理論,研究書法的方法亦自新穎。在《廣藝舟雙楫》中,他完全打破中國古代治學傳統,拋開經學與考據,藉助西學,通過將世界各國文字進行對比,找出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的特殊關係。始於象形,是中、外文字發展的肇端,隨著人類的社會歷史進程,各國文字便逐漸紛陳出不同的面貌。

基於這一發現,康有為指出:「中國文字,無意不備,故極繁而條例不可及;外國文字,無聲不備,故極簡而意義亦可得。蓋中國用目,外國貴耳。」(《廣藝舟雙楫》)並從中揭示出「用目」、「重形」的中國文字帶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皆以形為主。即假借行草,亦形也。惟諧聲略有聲耳。故中國所重在形,外國文字皆以聲為主,即分篆隸行草(字母的正寫與草寫)亦聲也。惟字母略有形耳。」(《廣藝舟雙楫》)而這種「在形」的美復將如何構成呢?

書法美的構成

康有為認為書法美構成首選有個「大界」和「小界」(「本界」)的問題。所謂「大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外部規律;所謂「小界」(「本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他理解的人類社會生活是「隨時而異尚」(康有為《禮運注》)的:「人未有不為風氣所限制者。制度文章學術,皆有時焉。以為之大界,惡美工絀,只可於本界較之。」(《廣藝舟雙楫》)無論是借用「西學」探究出中國文字具有構成藝術美的「在形」特質,或是揭示出「隨時而異尚」的審美規律,以及下面所談到的「審時通變」、「新理異態」等等,這些「新」思想共同構成了康有為改良主義的書法美學。

康有為 著 《廣藝舟雙楫》

基於美所具有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他要求論書者確立「審時通變」(《廣藝舟雙楫》)的思想。他把書法藝術的變遷喻之為舊黨、新黨勝敗之爭:「宋之世,蘇米大變唐風,專注意態,此開新黨也。端明篤守唐法,此守舊黨也。而蘇米盛而蔡亡,此亦新勝舊之證也。近世鄧石如、包慎伯、趙之謙變六朝體,亦開新黨也。阮文達決其必勝,有見夫。」(《廣藝舟雙楫》)據此導出的結論是:「人心趨變,以變為主。則變者必勝,不變者必敗。而書亦其一端也。夫理無大小,因微知著。一線之點有限,而線之所引,億兆京陔而無窮,豈不然載。」(《康有為詩文選》)這種「審時通變」的觀點,遠遠超出了書法的範圍,與他的《上清帝第一書》,乃至後來百日維新的指導思想均為相通。在「審時通變」的前提下,洞察出文學藝術所具有獨創性的審美特徵,他將之稱為「新理異態」,他闡釋道:「新理異態,古人所貴。逸少(王羲之)曰『作一字需數種意』。故新貴存想。」(《廣藝舟雙楫》)

雄強美的追求

尊碑輕帖,追求雄強美,為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的主旨。他繼承了阮元、包世臣的書法美學思想,甚至可以說進行了徹底的發揚,他說:「阮文達作舊體者,然其為《南北書派論》,深通此事。知帖學之大壞,碑學之當法,南北朝碑之可貴。此概通人共識,能審時宜,辨輕重也。」(《廣藝舟雙楫》)學界普遍認同尊碑輕帖的觀點,在書法史上具有挽救清末書法頹勢之功效,其源自阮元和包世臣,而由康有為厥成其功。

從審美意義上看,尊碑輕帖是出於對於雄強美的追求。他在《廣藝舟雙楫》中總結出書法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墨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面對這樣類似詩話、詞話的映像式的批評,我們似乎難以準確理解其含義。

熊秉明先生對此有允當的分析,說:「他(康有為)最欣賞的是《爨龍顏》碑,列在神品第一名,稱為『雄強茂美之宗』,而列在神品第二的《靈廟碑陰》和列在神品第三的《石門銘》,稱為『飛逸渾穆之宗』。這樣看來,如果替他為神品下定義,作『雄渾茂美,氣象渾穆』應該是不大錯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即是說康有為認為書法中的神品應該具備「雄渾茂美,氣象渾穆」的意境。

《爨龍顏碑》 拓本

尊碑之說至康有為幾欲徹底否定了清末衰頹的晉唐帖學的藝術舊習,改而孜孜以求「雄強美」的藝術風格和以意取勝及強烈激動的美學效果。這樣的追求所呈現的不再是理想內容和感性形象的和諧統一,由於感情外露,自我表現的成分居多,個性就顯得突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傾向。

而尊碑說的出現,正是浪漫藝術尋找適合自己時代表現形象的結果,康有為書法美學的探究和康氏書風的形成恰好與此交匯。「雄強」較為接近西方浪漫主義運動中推崇的「崇高」美學範疇。作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的領袖人物,他關於文藝的改良思想是從屬於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由於彼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動搖和妥協性,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文化面前,這麼一泓浪漫主義的春潮,終究無法掀起軒然大波。

甚至於他的弟子梁啓超在《中國韻文中情感的表現》一文中,乾脆把浪漫主義與現實注意並列起來,作為兩種不同情感表現的方法加以論述,全然不見康有為旗幟鮮明的革新精神。相對於乃師康有為而言,梁啓超更注重文學藝術創作中的理性因素,這樣的思想體現在他的書法創作上,即便保留南北碑字體的面貌,也殊難達到「雄渾茂美,氣象渾穆」之境。由此,我們似乎更能體會到康有為書法美學革新思想的矢志堅毅和歷史意義。

美育初心、美育使命、美育責任、美育擔當。

- END -

統籌:張帆 | 編輯:只談美

素質教育,美育先行。歡迎關注《美育新視點》唯一微信公眾平臺

歡迎關注美育新視點

微信視頻號

相關焦點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不但社會公眾需要美育,專業書法工作者也需要美育。專業書法工作者只有先具備了書法美的基本常識,才可能對全體國民進行書法美育的普及。但是目前,專業書法工作者由於缺乏專門的美學訓練,對書法美尤其是藝術美學原理還缺乏根本性認知,導致各說各話,各執一端,非此即彼,乃至互成隔膜,至為可憾。其實,美育未必需要多麼高深龐雜的知識譜系,而是需要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的啟蒙。
  • 志三說:南陽有位教育家,康有為贈其書法,落款稱「仁兄」
    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康有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和學者,清末戊戌變法的主要發起人。1858年出生於廣東南海丹灶鎮蘇村,後人因此尊稱他為康南海。
  • 自己作為黃種人的康有為,為什麼主張把國人全部改造成白種人?
    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康有為流亡海外多年。在此期間與眾多西方白種人交流,並且當時世界都屈服在白種人的腳下,所以有的人便認為白種人才是最優秀的民族。
  • 「北疆雲思政」系列微課之「四史」小故事②改良主義道路為什麼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欣賞精彩視頻改良主義道路為什麼在中國沒有成功中國近代史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加速了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步伐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公車上書的形式拉開了戊戌維新的救亡運動,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分析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客觀上主要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的強大反對。主觀上是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所致:首先表現為維新派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其次體現在維新派對封建主義的軟弱性上;最後是維新派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 康有為:蛋蛋的憂傷
    沒想到的是,這樁婚姻遭到了周圍朋友、學生,包括康有為家人的強烈反對。首先,康有為的老婆們都不同意。對,康有為是有老婆的,而且不止一個,在迎娶張光之前,家裡已經有5個老婆了。時間一長,小嬌妻難免有些怨言,搞得老康思想壓力很大,便開始關注養生保健,吃各種補品,海參生蠔枸杞子,牛鞭羊蛋大腰子,包括電線桿子上那些祖傳秘方啥的,反正是有病亂投醫。在這期間,康有為因為經常去醫院開藥,與一個叫江逢治的醫生漸漸熟悉起來,成了好朋友。
  • 從29歲到70歲,康有為的「書法進化史」……
    即使縮小到書法的範疇,這個人仍然備受爭議。        有人說康南海是大師,有人說,寫的那是嘛玩意兒。        現在,我們集合康有為29歲直到70歲的書作,看看能否發現什麼秘密——29歲作品
  • 列寧:馬克思主義和改良主義
    改良主義是資產階級對工人的欺騙,只要存在著資本的統治,儘管有某些改善,工人總還是僱傭奴隸。自由派資產階級總是一隻手搞改良,另一隻手又收回這些改良,使之化為烏有,利用這些改良來奴役工人,把工人分成一個個集團,使勞動者永遠當僱傭奴隸。因此,改良主義,即使是非常真誠的改良主義,實際上變成了資產階級腐蝕和削弱工人的工具。
  • 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中國書法藝術?
    蘇軾的論述,明顯地將書法與人品修養對應起來, 加上對「韻」「餘味」的強調和對「俗」的反駁,無不是立足於人品與學養的基礎上,這也與北宋當時「尚意」書法美學思想核心不謀而合。  中國書法藝術把儒家所倡導的人倫修養視為自己成就藝術的階梯,儒家講德、才並重,並對德的要求特別重視,認為道德是才華的根本,注重人品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的統一。
  • 人文青島 | 結緣山海,康有為的青島情緣
    「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的康有為在青島遊覽觀光後,被青島美麗的風光所深深吸引,產生了長住青島的念頭。1917年,康有為首次來青島。他拜謁了在青島的恭親王溥偉。也是在這一天 ,康有為去遊覽了匯泉角。匯泉角,當時叫會前岬或會泉磯,是德國人佔領青島時修建的一處炮臺。匯泉角巨浪拍岸的壯觀情景。
  • 很少有人知道,康有為在上海的最後六年是在這裡度過的
    想不到劉海粟這麼一問,更令康有為刮目相看。「哈哈哈哈,書畫同源,我可以教你寫字嘛。」書法造詣不淺的康有為自信地回答道。康有為書法劉海粟當即表示願意學習書法和詩詞古文,並和康有為約定每周學習時間。臨走前,康有為拿出一本《萬木草堂藏畫目》,題了籤,很鄭重地說,「一切收藏。旨在用於研究,凡是注錄上面的作品。
  • 中和 頓悟 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在中國書法中,對人品的看重更重於書品。在書法藝術中,非常講究學書要胸中有道義,要勤於工讀,開闊視野。這種思想也是儒家所一貫倡導的,端正賢良的品質和君子形象,也是儒家最為看重的。王羲之那雍正典雅的書風,清朗正直的人品與「中和之美」極為相符,王羲之也堪稱是儒家思想和儒家美學觀點體現在書法與人格上的代表性書家。儒家「中和之美」的觀點對書法的影響從魏晉一直持續到明清。
  • 【人物】民國大家之康有為:中國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
    、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早年求學 鹹豐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銀塘鄉一個官僚地主家庭。
  • 飲冰室主人:梁啓超對聯書法欣賞
    :國風藝術在線     ID:guofengshengyun國際藝術微刊 · 最受歡迎公眾號傳播:國內外藝術名家·繪畫·攝影·書法他的書法藝術,初崇唐楷,後攻魏碑及漢代隸書,其取法北碑的書法理念深受康有為影響。梁啓超的書法,屬於學者類型,但又與一些以行草見長的學者型書家不太一樣。他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太高,再加上他作為政治家的聲名顯赫掩蓋了書法家的聲望。梁啓超在北碑上有相當高的造詣,在隸書創作方面也有極高的成就。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明代東林黨人中,在王鐸未入仕途之前和步人仕途之後所結拜的師長朋友們,對王鐸思想觀念特別是書法觀的過早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回顧王鐸早期的政治生涯,不難看出他思想性格與東林精神的相通之處:他敢於直言勸君、彈劾權貴,面對「庭杖」大禍而從容不迫。這種大膽進取的思想性格又鮮明的表現在他的書學理念與書法實踐上。
  • 書法的「美學」體現在哪裡?
    過去,人們議論起美學來,總未免有點摸不著邊際,有一層神秘感和縹緲感。其實,美學離不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環境,離不開生產實踐,離不開應用和創新。是經常與之接觸的觀念、形態和學問。 書法藝術美與繪畫、音樂、舞蹈、戲曲、雕塑、建築等藝術美,在共性上是一脈相通的。
  • 美學現代性:阿格妮絲·赫勒美學思想之軸
    赫勒的學術思想以原創性和深刻性見稱,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著名社會學家鮑曼以及前國際美學協會主席阿列西·艾爾雅維茨等人在多部著作中均曾引證過赫勒的相關論點。《美學現代性》等論文集中,都反覆探討了美學與現代性這兩個重要主題,形成了獨特的美學現代性思想。
  • 與書法同仁談讀梁啓超
    書法家不是學問家,學問家不懂書法,書法與學問脫節,導致了書法品格的降低。書法要有文化品格,必須要有學問作支撐,書法家要有學問,則必須要靠讀書,首先要成為讀書人。但書法家談讀書,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也是件很時髦的事,因為現在書法界意識到了幾乎人人都需要讀書,或標榜要讀書。不讀書,會被人看不起,認為是個寫字匠,一旦被定格為寫字匠那就完了。但問題是,讀什麼書?怎樣讀書?這恐怕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 不能忘卻的民國書法
    這為臨習者提供了真跡般的範本和豐富的資料,大大提高了人們學習書法的興趣,促進了書法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所以,儘管鋼筆硬筆現代書寫工具引進,卻並沒有給毛筆書法帶來多大的衝擊。      民國書壇十分活躍,書家林立。前清的遺賢如康有為、吳昌碩、沈曾植、高邕、曾熙、李瑞清、鄭孝胥、陳寶琛、羅振玉、梁啓超、章炳麟、譚延闓、吳敬恆等,他們的學問、功力無人能及,仍然是民國初年書壇的主力。
  • 紙上犁陌開,煙雲入墨來 ——吳雪書法美學解析
    ,打通了書法美學與書法哲學之間的文化路徑,使其書法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時代內涵與激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在中國書壇上樹立起有價值、有意義、有溫度的「書法人」形象。    吳雪書法上追顏柳,旁通蘇、黃,心隨「二王」書風,同時還有清代碑派鼻祖、安徽先賢完白山人的遺風,因而從總體上鍛造出了氣格闊達、閎約深美的美學風格。
  • 真實康有為:偽造密詔 一心想當政治領袖
    康有為(資料圖)雖然這只是一本歷史報告文學,並不是什麼嚴格的史學著作,但它的出現起碼在某種程度上打碎了已跨越百年的康有為神話。雖然我們並不會因此而否定偉大的戊戌變法和他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為,但是歷史無疑揭開了一層新的面紗,一百多年來籠罩在康有為身上的神聖光環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