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
康有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和學者,清末戊戌變法的主要發起人。1858年出生於廣東南海丹灶鎮蘇村,後人因此尊稱他為康南海。
把教育作為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的主要途徑,康有為所辦萬木草堂以「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為教育宗旨,並且進一步提出廢科舉,興學校,主張「遠法德國,近採日本,以定學制」。
康有為在書法藝術方面所作的貢獻,絕不比他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為遜色。
他是繼阮元、包世臣後又一大書論家,光緒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廣藝舟雙楫》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崇漢魏六朝碑學。書法作品別開生面,平長弧線為基調,轉折以圓轉為主,尤其是對聯頗為精彩,散發出氣勢開張、渾穆雄奇的陽剛之美。
自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海外十六年,到1913年結束流亡生活。
當年,康有為遊歷南陽,拜訪一位教育名家,覽盡其所辦學堂、實業之後,感慨萬千。經過一番斟酌,他心懷恭敬地寫下行楷「果行育德」,落款稱其「仁兄」,贈與這位南陽先賢。
(一)
被鼎鼎大名的康有為,尊稱為「仁兄」的,正是王可亭。
王可亭(1858-1937年),號圜白,初名宗綱,字可亭,晚年更名諦樞,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黃臺崗王莊村人,清末民初南陽著名學者,近代教育先驅。
「父實業而母教育」。在清末國破民危的逆境中,王可亭博覽進步書刊,尋求救國救民之道。他認為家貧國弱,民智未開,科學落後,是中國屢遭夷族欺凌的根本原因,在他的思想深處形成了「教育救國」的思想。
「使世界應有之科學,吾宛人皆居第一流;世界稱著之學府,皆有我宛學者之講座!」100多年前,王可亭發此宏大志願,興辦教育,開發民智,發展科學。
他同南陽著名學者張嘉謀,先後創辦了敬業學堂、勸忠堂、端閫女學堂、國學專修館等南陽近代中等學校,開創了南陽近代學校教育的新紀元,奠定了南陽現代教育的基礎。
舉世聞名的建築學家楊廷寶、南陽著名學者陶東秩、曾任豫西區黨委書記王舟平烈士,皆出其門下。
王可亭「溝中西之畛」「集古今之成」的教育思想,與康有為「振工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的主張不謀而合,難怪名動京師的康有為要慕名拜訪,欣然贈送書法!
「果行育德」,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高尚的道德,出自《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英雄相惜。這四個字,表達了康有為對王可亭的崇敬之情。
(二)
宛城區黃臺崗鎮王莊村,是王可亭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幼時,其祖父和父親均於戰亂中遇難。不久,母親李氏也去世。4歲起,王可亭便由祖母撫養。18歲入私塾,刻苦攻讀,發憤求學,不恥下問。
在諸子百家中,他偏愛道家老子、莊子;對艱深難懂的《易經》,他竟能熟讀精悟,認為「非通天文算學,不足與言《易》也」。
在廣博的傳統文化中,他還對中醫、方術等書籍,興趣濃厚,博聞強記。
30歲時,可亭考中秀才。但他並沒有因此洋洋得意,固步自封,而是對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特別是八股文的陳腐僵化,深惡痛絕。因此,寫文章時力求出新,自成一家,聲名大振。
謙恭虛心,習人之長。王可亭結識南陽名士張嘉謀之後,由於志同道合,兩人經常一起論詩談文,琢磨政治革新,並同遊丹江、開封、北平,在內心深處形成了「教育救國」的思想。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王可亭偕同張嘉謀,先後創辦敬業學堂、勸忠學堂。
光緒三十四年,又創辦端閫( kǔn)女學堂,開南陽女學之先聲。
民國21年(1932年),創辦國學專修館,專門培養漢語人才。
(三)
楊廷寶的大名,如雷貫耳。
但,沒有王可亭的栽培,就沒有日後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
楊廷寶的父親楊鶴汀,與王可亭也是莫逆之交。少年時代的楊廷寶,對王可亭佩服得簡直是無可無不可。
自小身體孱弱、曾被私塾先生斷言「絕對成不了什麼寶」的楊廷寶,曾經因生母的早逝而鬱鬱寡歡。能文能武的王可亭,對小廷寶很是愛憐,不僅口若懸河地給他講南陽的歷史故事,還教他習武。
不知經過了多少個清晨和黃昏,在王可亭手把手的傳授下,楊廷寶一天天地學會了少林拳、形意拳……日久天長,他的身板結實起來,人也開朗了許多。
幼年的習武,使武術成為建築之外、楊廷寶終生的興趣和愛好。
革命烈士王舟平(19l2~1945),王可亭的同鄉。
1930年,王舟平從師於可亭先生,並在其家半工半讀。可亭先生興辦教育、開發民智、發展科學、創辦實業的主張和行動,對王舟平影響很大。
1931年,河南教育先驅、重修《河南通志》的張嘉謀,邀請可亭先生協助纂修《河南通志》稿。王舟平隨可亭先生到開封,在河南通志館從事地圖描繪和抄寫資料工作。
此間,王舟平參加了南陽一些愛國學生在開封組織的「旅汴同鄉籌賑委員會」和「同鄉會」,主張打倒貪官汙吏,呼籲賑濟南陽災民,號召為建設自治自衛的新南陽而鬥爭。
1934年秋,王舟平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後,他不畏艱險,輾轉於河南、山西、湖北、陝甘寧邊區……為抗日戰爭的宣傳發動,組織參與,做出了很大貢獻。
1945年5月26日,澠池匪首上官子平發動反革命叛亂,王舟平不幸被俘,獻出了34歲的寶貴生命。
南陽教育家陶東秩,王可亭先生的同鄉和學生。
1909年,可亭先生資助陶東秩升入豫南師範。在校四年,成績優異,與同學燕仁山、許玉卿被譽為「宛南三傑」。
陶東秩畢業後,從26歲至69歲的43年間,長期從事教育事業。1914年最先在南陽教私塾、小學,後到南陽私立預備中學及南陽縣立師範任算術、語文教員,前後12年。
1926年,陶東秩受聘於北倉女中,以後在省立第一女師、省立一女中、信陽二女師和安徽潁州中學等處任教,並在省立一女中與潁州中學任事務主任(兼),共計10年。
在南陽、開封教育界,陶東秩深受人們尊敬。
(四)
教育救國,實幹興業。
王可亭,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又致力於開創南陽實業。
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可亭動員家鄉富戶,集資辦工廠,並親去上海,利用家資,購回車床和一些生產工具,在南陽城隍廟辦起勸工機械廠,生產鐵製織布機及農具。
這個勸工機械廠,是南陽現代工業的開始。
民國4年(1915年),為提倡石印印刷,王可亭無償資助友人,在湖北宜昌辦起「南璞石印館」,在南陽推廣石印技術。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紡線織布這樣的手工勞作,仍然是農村賴以生存的重要謀生手段。當時,在南陽民間見到的紡車,叫手搖單錠紡車,費力費時,效率低下。
為改進紡織機械,王可亭潛心研究,親自設計。經過三年的研究試驗,他終於制出具有16個紗錠的腳踏紡車,提高工效百倍以上。
此外,可亭先生還在農村親種桑麻,引導農民發展養蠶事業。
民國26年(1937年),王可亭積勞成疾,不幸於11月9日病逝,享年80歲。
83年之後的今天,這位被康有為書贈「果行育德」的南陽教育家,不能被我們所遺忘……(黃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