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都要去魏晉書法,並且認為它才是書法的皈依?

2020-12-15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魏晉時期的書法是歷史上的一個寶庫,並且要以魏晉書法為皈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學到書法的真諦。歷史上尤其是魏晉以後的各個朝代的書家,都要從魏晉書法學起,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那麼,魏晉書法究竟有哪些可學之處?它能給學書者帶來哪些好處?

魏晉書法繼承了漢代書法的遺韻。兩漢以前的書法,可以說是以篆隸書法為主,在書法的意韻上顯得更加高古和天真,是一種天然之趣。而魏晉書法沿用了兩漢時期的書法遺韻,表現出了自然天真的藝術美,尤其是魏晉時期的許多碑碣、摩崖作品,更富於藝術美,一直成為人們學習師法的對象。

書體的變革是從魏晉開始的。兩漢以後,書法的書體由隸書演變成楷書、行書和草書,至今為止,書法中的五種書體在這裡佔比很大,可以說,魏晉書法是書法在繁榮、發展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演變過程中,還產生了魏碑、魏楷、行楷、行草等各個書體,是書法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有時候可以說,魏晉書法是書法的本體和高古的時代。

魏晉書法的筆法最佳。筆法是書法中的核心,也是學習書法不可或缺的根本。而魏晉時期書法的筆法在這個時期如同各個書體一樣,也是最為繁榮、最為豐富的,人們一般在學習書法時,都把魏晉書法作為學習筆法的師法對象,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出現的書法名家,無一不是從魏晉書法學起。北宋時期的米芾在學習書法初期,學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人,最終還是認為魏晉書法才是必學的,並在此得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代名家。

魏晉時期名家很多。包括西晉時期的文學家陸機,以及後來的鐘繇、王羲之、王獻之、衛夫人、王導等各路書法家家,都是這個時期的書法名家,他們所創造的書法藝術,風格各異,如鍾繇是楷書鼻祖,王羲之創立了行草書筆法的寫法,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王獻之創立了「一筆書」等等,都成為後世學習的楷模。

魏晉書法是「承上啟下」的時代。兩漢結束後,魏晉書法繼承了前期書法的遺韻,這時又創造了新的不同風格的種種書體,它們雖由隸書這個母體演變而來,但這些書體自身卻有著龐大的「再生」能力,不僅如此,它還為唐代書法開啟了「法度」之門,使得楷書書法更具精神風格,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的書法,都是以魏晉書法為皈依,從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使書法藝術性更加燦爛和輝煌,直至今日,人們學習書法仍然以魏晉為宗。

魏晉書法是天真爛漫的。由於魏晉書法的母體本身很龐大,包括南北朝時期在內,仍然有很多的民間書法,這些作品具有天真爛漫、古樸自然、稚拙靈秀的藝術性,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歐陽修就認為,前期(魏晉時期)的碑碣、摩崖、墓誌等石刻作品都具研究和學習價值,並且極力向世人推廣,而當代一些書家為了尋找書法中的自然屬性,他們也不遺餘力地研究和學習這個時期的一些作品,並且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性成就。

基於魏晉時期書法藝術性的價值,一些頗有成就的書法家就認為,如果喜愛書法,必須要從魏晉書法學起,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書法藝術中的那些可貴品質,否則書法難有氣象。

你認為這樣的說法對嗎?歡迎留言發表看法。

書法想要「自成一家」,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不要認為隸書書法很簡單,筆法錯了,就缺少高古氣象

相關焦點

  • 米芾:書法內在美不是楷書,也不是隸書。但另外兩種書體必須要學
    人們對書法的審美是隨著認知程度的不斷提升而逐漸升華起來的。北宋書法家米芾在初學書法時也是七八歲,首先接觸的也像是現在的人一樣,都是以唐楷為師法對象,但隨著對書法認識的提高,又介入到魏晉書法,這時,他便認為魏晉書法才是皈依。
  • 書法中的筆畫為什麼叫「點畫」?懂了它書法才算入門!
    同理,為了便於行筆,書法中的漢字結構及稱謂上,也產生了與文字學的許多差別,「點畫」的稱謂只是其中的之一。舉例來說,為了識字寫字方便,人們往往要將漢字拆分,掌握一定的偏旁部首。但是書法中的「拆字」與識字中的「拆字」是不同的。前者不是將字拆為常見的偏旁部首,而是另有訣竅。
  • 魏碑書法特等獎是評委評錯了,還是網友看不懂書法藝術?
    但是,開獎結果一出來,就誕生了一名特等獎,資金5萬元,其實,人們並不是因為這5萬元而引發的熱議,而是因為這個特等獎作品本身。一般情況下,人們對魏碑書法的認識都是認為像刀刻一般的工整字形,因為魏碑書法是承上啟下的,它承接隸書,開啟隋唐楷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魏碑書法在書法史中也是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試探絞轉與使轉筆法在書法作品中的原理與作用
    書法作品的高度是由誰來決定?如果拋開「意」的問題不說,它就是技法,也就是說,技法是決定書法水準的根本性問題。這並不是當代人的新鮮觀點,而是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人們所探究的「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得不說,歷史上幾千年的書法文化,但能留下來的總是少數一些人,為什麼會這樣?
  • 中國書法簡史———(三)魏晉書法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新的觀念、習慣,雖與漢族文化有衝突,同時兩者也必然要有所互補,有所融會。這一切,使得中華文化再一次進入活躍、會通和拓展的階段。書法也面對著許多挑戰和機遇。  就書法藝術來說,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即紙的應用至此已經普及,為書法家的揮運提供了最為根本的保障。   魏晉書法在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 為什麼說「雅俗共賞」才是書法格調的最高追求?
    而且都為之叫好呢?我們都知道「眾口難調」這個詞,但我們看書聖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從一千多年以前到今天還這麼「火」,令人驚訝,站在流行的角度,王羲之的書法應當是流行中的流行,從古代一直流行到今天。是什麼原因使他達到這麼高的書法藝術境界呢?我認為,就是「雅俗共賞」。
  • 為什麼說「氣」是中國書法的生命
    在中國的古典哲學中,氣是宇宙之本、萬物之源。生命是由「氣」決定的,世界萬物皆由一團元氣構成,人也是得天地之氣而生,這種生命之氣就必然要表現到藝術作品之中去,成為藝術作品的生命。這種看似玄幻的思想,對中國書法的發展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 八大書法中的那股悠然久遠的魏晉氣息和氣韻
    後世書法理論都強調:學書之人,要以學晉為宗。    [宋]黃庭堅在《書論》中說:「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於古人筆法也。」    清代書法理論家翁振翼在《論書近言》中就說得很乾脆:「不學晉人法,總不成書。」而[清]王鐸再補上一刀,說得更狠:「書不宗晉,終成野道。」
  • 唐朝書法有什麼特點: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風尚的研究
    漢字書法在產生之初,不過是當時中國社會與勞動力的產物,被發明出來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後來在使用的過程中,才逐漸發展為一門藝術。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從古老民族發展至今的、長期的審美文化。書法作為中華文化中一門特有的藝術,其產生、發展和繁榮都與社會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
  • 尺牘書法的演變歷史,不可不知!
    最初人們通過它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乃純為人與人之間私秘化的交流,其更多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或者評述國事,或者相安問候,諸如此類,而非今日之書法所為,所以從心理感受上受「法」的程式約束不多,能較多地反映出書寫者心靈的自由狀態。
  • 人品與書品——書法品評標準的儒家倫理對歐、虞書法評價的影響
    明代中提出書法的品鑑有一要訣,項穆說「評鑑書跡,要訣何存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要。宣尼德性,氣質渾然中和之象也。執此以觀人,味此以自學,善書善鑑,具得之矣。」不管是書家還是品書家,都要以氣質渾然的中和氣象作為內在的道德依據。
  • 你要楷書書法知識都在這
    張懷瓘還說到唐代學習行、草及八分書的人很少,只佔一、二成,普夭下老幼都學楷書,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證明楷書是最難寫好的。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蘇軾這段話強調了楷書的重要。漢字的書寫規則在楷書中是完備的。由它而發展成了行、草書。如果不能寫好楷書,而稱擅行草,是好像一個人還不會正確、鄭重地講話,卻偏要誇草多牽絲,至真書多使轉。
  • 思逸神超|書法的七種境界
    學習書法必須了解書法發展的淵源,並且從源頭開始認識、學起,有助於把握正確的書法學習方向,深刻書法的認識和理解。書法是傳統藝術,講究傳承、出處。我最痴迷行草,以為行草之宗必追「二王」。「二王」既是行草之源,又是行草最高峰。
  • 古健勁道的龍友書法
    因此王柏對米芾的前後如一感到驚訝,認為米氏不厭其煩地書寫這一篇幅較長的作品時,可能有意收藏了一貫的跌宕之氣,要不是偶然露出習氣,幾乎都不能確定是其所書。黃氏的這些論述遠接董其昌所說的要脫去習氣與他人門庭,可以成為「魏晉平淡」說的一個極為實際的附加說明或註解。相應地,黃庭堅還專門論及「工巧」對於晉人平淡的損害,認為寫字時「少令巧拙相半」,則無異於是二王復生了。這似乎也能遠接董其昌所說非「神採璀璨」者,可視作是「樸素自然」的寫字的補註了。
  • 陳永正談中國書法
    歷來的論者都強調要「脫俗」,要做到不俗,藝術家先要心中無俗意,目中無俗人。書法家是為藝術而創作的,書法作品的雅俗,也就是書者藝術品格雅俗的真實反映。「雅」型書法向「俗」型書法轉化,「餘事」型書法向「專業」型書法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常欠缺傳統文化修養,把書法看成一種單純的技藝,更遑論雅俗之辨了。
  • 書法有法,那法是書法藝術的標準嗎?
    就書體而言,可以說凡習行沒有誰忽略王羲之,但我們不能說魏晉時期的「二王」就是行書的標準,王字有它美,而蘇軾、米芾的行書也各有美的一面。即便是楷書尤其是唐楷也有「初唐四家」「中唐四家」之分,楷書四大家也有個字的風格,歐楷的險絕,顏書的中正敦厚與博大雄壯,以骨力勁健著稱的柳體等。唐代的張旭、懷素開創了草書的盛極時代,但也能以「顛張醉素」為標準,也不能以「草聖」張芝為標準。
  • 書法是文化還是美術
    到清代雖出現了題款,但我們只能稱之為畫家的字,它僅僅是畫的一部分,而不能稱之為書法。今天如果將書法家看成比畫家次一等的,並且讓他們去追求構圖、誇張、變形甚至非文字的書法,我認為那是走向了歧途。正是在這點上,中國古代的書法大家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蘇東坡等,他們都是文化大家與書法大家的統一。而看看朱熹、王陽明的字,就會認為他們主要是思想家哲學家而不是書法家。
  • 書法家劉建民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
    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是衡量一個書法家的書法藝術生命去向何處的試金石。漢簡,它包括戰國簡牘、秦漢簡牘、魏晉簡牘。它在我國古代書法藝術中有著十分重要地位。筆體精妙、黑色多彩、質樸古雅、自然茂美,獨樹一幟,它是帶領我們走進書法作品,存有書卷氣的領路人。歷代的書法藝術珍品,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工匠和無數書家留下的,如秦漢磚文、瓦當文字、商周彝器中銘文、 鏡文、印鑑文,還有東漢或魏晉時期的不少碑刻文字也是一些 無名書家的手跡。他們創作的簡牘,是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廣闊的生命力。現存世的名碑、名碣、墓誌屬於簡書的後者。
  • 書法學習要固守陳規?董其昌:「固守者」必是不懂書法的人!
    文/二小書法 王呈祥書法學習是否要固守陳規?這個問題似乎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有人說必須要固守,學一本字帖必須就要堅持寫這種風格;也有人說不能固守,不能一成不變,必須要有變化。兩者說的好像都有道理,但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只有有了變化,書法才會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