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簡史———(三)魏晉書法

2021-02-13 壹書法



——————————————————————

從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稱帝,至公元420年,史稱魏晉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後又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東漢統治的崩潰,使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壞,面臨著重建。一方面,以老子、莊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玄學,一度取代讖緯經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並逐漸與佛教相互融合會通;另一方面,儒學由於其政治學說的現實意義,也並沒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新的觀念、習慣,雖與漢族文化有衝突,同時兩者也必然要有所互補,有所融會。這一切,使得中華文化再一次進入活躍、會通和拓展的階段。書法也面對著許多挑戰和機遇。

  從曹魏開始,對文學藝術的關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惟才是舉」等選人制度的實施,使「才能」有可能越過道德而成為人們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學藝術,如原來被視作小道的文學,被曹丕譽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書法在東晉時期成為世家大族爭能鬥勝的方式之一,上層貴族大量進入這個領域。

  就書法藝術來說,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即紙的應用至此已經普及,為書法家的揮運提供了最為根本的保障。

 

  魏晉書法在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體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現了多位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書家,在風格的開創和典範的樹立上有無可取代的意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的發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書法作為藝術的許多基本觀念被揭示出來,不僅形成理論,而且被貫徹到實踐中,從而使書法的藝術性質得到了強化。

 

  這時期的書法發展,大約可以這樣來描述:三國為過渡時期;兩晉(尤其是東晉)為鼎盛時期。

一、三國

  馬宗霍先生《書林藻鑑》這樣描述三國書法的意義:「三國者,亦書體上一大轉關也。……又書派上兩大導源也。」其具體意見容或可以商量,但對三國書法的轉折意義的揭示則是極有見地的。我們說它的主要發展特徵是過渡性,表現在:一,從有關制度來說,三國所制定的許多制度,是後來書法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二,從字體演變來說,楷、行的發展,三國是中間時代。三,從書家的狀況看,三國時代的許多書家實際上成長於漢末,而三國時代成長起來的書家,卻有許多進入了西晉,因而前後傳承的特點非常突出。

  魏的書法發展比較正常,這與武帝曹操的喜愛有關,他周圍聚集了鍾繇、梁鵠、韋誕、邯鄲淳、衛覬等一批書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還發布了一個禁碑令,雖然扼制了隸書的應用空間,但同時卻可以說為楷、行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這一制度在東晉時得到重申,為行書發達起了極大的作用。鍾繇在楷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為後來二王父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蜀國默默無聞;而吳國則在草書、楷書和篆隸方面都有可觀,尤其幾塊重要的碑刻已是楷書的前驅。

 

  以下以字體為經分別作簡要介紹。

 

  1、隸書

  主要集中在魏國。有名的碑刻是:《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曹真碑》、《範式碑》、《王基碑》、《魏三體石經》等。一個共同特點是,出現了非常明顯而且接近的程式化的作風:體勢開始走向縱長;筆劃形成較強的規律性,並出現了一些刻板的處理方式,像「蠶頭」部分經常飾以方形的角,波磔的尾部常常過於圓滿、張揚等等。這種情況,反映出在新的歷史環境中,人們對於隸書的認識正逐漸趨於淺俗、簡單,隸書的衰弱已經不可避免。啟功先生把這時期的隸書喻為蔗渣,非常形象。可以《上尊號奏》為代表。



  2、篆書

 

  數量極少,著名的有兩件,都屬吳國,一為《天發神讖碑》,傳皇象書;一為《禪國山碑》,傳蘇建書。

  《天發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碑》,傳為三國吳皇象所書。晉時折為三段,俗稱「三段碑」,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在中國書法史上,《天發神讖碑》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碑刻。從書體上說,它非篆非隸,處在兩者之間。此碑用隸筆寫篆字,橫首用折刀頭、橫尾有波磔,豎尾用懸針,轉折用方,若懸崖斬斷,字勢雄偉。



  《禪國山碑》體勢也是變幻莫測,風格奇詭。有人以為這是吳地地域風氣的影響,應該是有道理的,但可能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即篆隸本身的走向沒落。至於它們的藝術價值,清人張廷濟云:「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以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雖嫌過譽,而對其審美特點的揭示可謂中肯。

  3、草書

 

  三國時期的草書,最為傑出的書家是吳國的皇象。

 

  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不詳。官侍中、青州刺史。唐張懷瓘以其八分入妙、小篆入能,章草入神品。清包世臣說:「草書唯皇象、索靖筆鼓蕩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

  傳世作品有《急就章》、《頑闇帖》、《文武將隊帖》等,《急就章》尤為劇跡。現存《急就章》,以明正統四年據葉夢得之潁昌本為底本所刻的「松江本」最為有名,字數達1394個。其藝術特點,以唐人竇臮和張懷瓘的評價最稱精當。竇臮《述書賦》說:「廣陵休明,樸直古情,難以窮真,非學可成。似龍蠖蟄啟,伸盤復行。」張懷瓘《書斷》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長期以來是學習章草的極佳範本。



  4、楷書

 

  三國時期的楷書傳世的有三種類型:碑刻、法帖和簡牘。

 

  碑刻集中在吳國,有《谷朗碑》和《葛府君碑》兩種。從體勢來看,還有隸書的平正姿態,而筆劃則已經都泯滅了波磔,未知是字體演變已經臻於此境,或是刻手不佳所致。清康有為認為,「南碑當溯於吳,」以此二種為「真楷之極」,特別是《葛府君碑》「尤為正書鼻祖」,其說後來多為書法史研究者所繼承。



  法帖主要是魏國鍾繇的作品。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151~230年)。漢靈帝時任黃門侍郎,魏國時官至太傅,史稱鍾太傅。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鍾王」。劉宋羊欣說鍾繇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押書,當即隸書、楷書和行書。他在歷史上享名最盛的是小楷,有「正書之祖」的美譽。現在其書存世可以確認的主要是小楷,共有10種,即《賀捷表》、《薦季直表》、《尚書宣示表》、《力命表》和《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騎帖》、《長患帖》、《雪寒帖》、《長風帖》。

  南朝梁武帝以為逸少不及元常,並評其字說:「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又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庾肩吾認為其書「天然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則認為雖然鍾繇「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盡善盡美的只有王羲之。唐張懷瓘《書斷》認為「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說:「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清人劉熙載認為「其書大巧若拙,後人莫及 」。

 

  鍾繇以國家重臣的身份,在書法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活動,對人們的書法熱情是一種極大的促進,這本身就有很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加快了楷書成熟的步伐,為東晉崛起的二王,有直接的先導作用。他的小楷,長期影響了歷史上的小楷書家。「正書之祖」的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



  簡牘書主要出土於吳地。1979年江西南昌發現的《高榮名刺》(其用途近於現在的名片)及簡牘、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朱然名刺》及《木謁》,都有很接近成熟楷書的寫法,尤其是後者,體勢寬博,雖然剛從隸書化出,但楷法已具規模。可見,到三國時代,楷書的發展已經是勢不可當了。這幾件作品,風格與後世受隸書影響的楷書有相似之處,值得重視。

  5、行書

 

  比較嚴格意義上的行書,在三國時代還沒有發現。史書記載鍾繇學行書於劉德昇,且書風瘦勁,但沒有作品傳世。現存比較接近行書的作品是吳地出土的簡牘,這就是江西南昌的吳應墓《木方》,除了少數筆劃如捺、長橫等還有隸書遺存跡象外,無論結體還是筆劃的連接、省減,都是行書的規模。由此看來,到東晉時代形成成熟的規範行書,是可能的。

二、西晉

  短促的西晉在文化方面有不少的貢獻,在書法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朝廷設立書博士,設弟子員,以鍾繇、胡昭二人書法為標準,教習書法。西晉產生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書法家,是章草向今草轉化,行書從萌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

  西晉時期的書法與三國書法有極大的相似性,具有強烈的過渡性色彩,表現在幾個方面:一,重申禁碑令,使行楷的發展趨勢得到保證;二,字體演變繼續推進,尤其是行草書;三,出現了一種在後來成為重要的書作樣式的形式,即墓誌。

 

  隸書碑刻仍然存在,如《明威將軍郛休碑》、《任城太守孫夫人碑》、《皇帝三臨闢雍碑》、《太公呂望表》等;同時出現了墓誌,著名的有《劉韜墓石》、《張朗墓石》、《左棻墓石》、《荀嶽墓誌》、《石尠墓石》等。此外,有《朱曼妻薛氏買地券》、《楊紹買地莂》和《鹹寧四年呂氏磚》等特殊用途的作品。從藝術的角度看,這些作品都平淡無奇,有的還因為試圖保持隸書風貌而具有嚴重的程式化傾向。

  在本世紀以來出土的西晉竹木簡牘和紙質墨跡中,有很值得重視的作品,如泰始五年的《詣鄯善王檢》、《泰始九年簡》、《諸佛要集經》、《三國志殘卷》等。《詣鄯善王檢》比《朱然名刺》更接近於楷書,《泰始九年簡》接近行書;後二者介於隸、楷之間。這反映了行、楷書的穩步發展。

  草書領域裡,《梁思永書翰殘瓷片》等已經不是純淨的章草書,而帶有今草的特徵,流暢迭宕,氣勢懾人,表明草書也在向前邁進。

 

  這時期的著名書家有三位:衛瓘、索靖和陸機。

  衛瓘(公元220年~291年),字伯玉,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曾任尚書令,是西晉重臣,官至司空、太保。八王亂起,為賈后所殺。父覬享書名於三國時期,子恆(巨山)亦善書,世稱「巨山三世」。

 

  索靖(公元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龍勒(今甘肅陽關附近)人,張芝姊孫。官酒泉太守、徵西將軍,人稱「索徵西」。與衛瓘書名不相上下,有 「一臺二妙」之譽。後人有謂:「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衛瓘自己說:「我得伯英之筋,恆得其骨,靖得其肉。」索靖則以為己書如「銀鉤蠆尾」。唐張懷瓘說:衛瓘「採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鴻鵠奮翼,飄飄乎清風之上。率情運用,不以為難。時議謂:伯玉放手流便過索,而法則不如之。」索靖則「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可見一比較流便,一比較嚴謹。衛瓘只有《淳化閣》所載《頓首州民帖》傳世,索靖則有《出師頌》(傳)、《皋陶帖》、《七月廿六日帖》、《月儀帖》等,可以印證張懷瓘的說法。



  陸機(公元261年~303年),字士衡。吳縣華亭(今屬上海市)人。祖遜、父抗,皆東吳名將。西晉時官太子洗馬、著作郎,為成都王司馬穎所重,任平原內史、前將軍,伐司馬乂,兵敗被殺。陸機在書史上並無大名,但傳世最早的文人墨跡《平復帖》歷來歸於他的名下。因年久而筆划起收墨跡脫落,鋒芒內斂,顯得質樸老辣,在古代章草中具有獨特的氣質;體勢縱長而微側,末筆多下展,有與下字相連的趨勢,這通常被看作向今草的過渡形態。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平復帖》長期被視為國寶,享有崇高的地位。



三、東晉、十六國

  東晉和十六國長達100餘年的南北對峙,是西晉末年曆時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的直接結果。對於政治經濟,這是一場災難;而對於書法來說,這種歷史變遷所引起的一系列外在條件的更新,卻是一個發展機遇。

 

  隨晉室南遷的世家大族,在嚴酷的政治現實面前,需要心靈的解脫,於是,他們拋棄繁瑣

經學,通過服藥、飲酒、遊心自然、清談、乃至寄情書法等生活方式,開拓了一片與漢代讀書人很不相同的生活空間。書法在世家大族流風相扇、競能鬥勝中,表情達性的功能被強化,含蘊的內涵得到擴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東晉行、草書,不僅使行書作為一種字體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藝術上樹立了歷史的新高峰,成為一個時代精神生活的標誌,在書法史上巍然聳立,至今仍熠熠生輝。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作品,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世家大族作品和非世家大族作品。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這一時期不同階層的書法風貌有相當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它是這一時期書風差異的主要表現。

 

  1、世家大族

 

  唐代竇臮《述書賦》敘述東晉書法的狀況說:「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王、謝、庾、郗,不僅是當時政局的主要支柱,同時是當時主宰書壇的主要家族。此外,衛、桓等族亦皆不弱,共同構成了東晉世家書法的鼎盛局面。

 

  (1)王氏家族是東晉初年勢力最大的家族,當時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同時,終東晉一代甚至整個書法史,王家也可以說是最為煊赫的一族。

  王家的第一代,在東晉就都享有書名。其中書名較盛的有王敦、王導、王曠、王廙。王敦的書法《淳化閣帖》卷二,有他的草書《蠟節帖》,筆勢雄健,氣勢威武。王導的書法有《省示帖》、《改朔帖》,唐竇臮《述書賦》評他的書法:「將以潤色前範,遺芳後車,風稜載蓄,高利有餘。」王導在西晉末年帶《宣示表》過江,為東晉書法保留了重要的典範作品,對東晉書法發展有貢獻。王曠是王羲之的父親,宋陳思《書小史》評其「善行、隸書」。王廙是最為突出的書家,書畫雙絕,書法「謹傳鍾法」(羊欣語),「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僧虔語)。

 

  第二代中,王羲之為整個時代書法的核心人物。楷書方面,他在鍾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則,創製出影響千古的範式,從此使楷書的各種點畫有了明確的分工,隸書與楷書完全分流,成為特色截然不同的兩種字體。行書方面,他繼承鍾法,使之進一步規範化,也成為後世模範,充分體現「晉尚韻」的特色。草書方面,他進一步使章草向今草轉化。總之,他將鍾繇古質樸素的書風改變為風流妍妙的今體,尤其是他的行書、小楷書,標誌著這兩種字體的成熟。他以完美的技法和婉媚的風範,影響了此後整個中國書法的進程,被後人譽為「書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生於西晉太安二年癸亥(303)。他少年時即得到從伯王敦、王導的鐘愛,被視作「佳子弟 」。他曾自稱「素自無廊廟志」,但卻肯於為國計民生作努力。因為他擔任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人有時也稱他為「王右軍」「王內史」。但他也有一般東晉士人的習性,比如雅好服食、寄情山水,史稱他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其行書傳世有《哀禍》、《姨母》、《遊目》、《喪亂》、《二謝》、《得示》、《何如》、《奉橘》等,均非原跡,多為唐人摹本。代表作《蘭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作品寫於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三日,當時王羲之與親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行修禊之禮。王羲之酒酣興濃,用繭紙鼠須筆為蘭亭集作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三十四字。



  王羲之傳世草書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等。《十七帖》內容是信札,點劃清健峻快,結體靈動多姿,富有情趣,是歷來寫草書的範本。《快雪時晴帖》麻紙墨跡,四行,28字。清高宗以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並在帖後跋「龍跳天門,虎躍鳳閣」,並將該帖及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作「三希」,同置於三希堂內。




  他的小楷書傳世的有《黃庭經》、《樂毅論》等。唐孫過庭《書譜》裡評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認為同樣表現了王羲之的「情性」與「哀樂」。



  第三代中,王獻之不為其父所束縛,而是改其父的內擫筆法為外拓筆法,大膽創新,進一步破除古法,增強點劃之間的牽連映帶,突出節奏的變化,使行草書更具自由發揮的空間,創造了「破體」。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故又稱「大令」。《晉書》稱其「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以行書的筆意寫楷書,以草書的筆意寫行書,介於二體之間,卻又兼二體之長。隨手揮灑,俯仰適意,觸處生妙,令人觀字而想見其風流。張懷瓘《書議》評王獻之書云:「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廿九日帖》是行楷,筆法嚴謹結實,轉折處方硬有力,結體微帶橫扁,應當是還沒有形成自家風格時的作品。但末尾四字的草法,體勢舒展大方,已能見出其氣質。



  王獻之的行草作品,最有名的是《鴨頭丸帖》和《中秋帖》等。《中秋帖》是米芾臨本,可以不論。《鴨頭丸》,絹本,共兩行,十五字,筆致稍枯,然不失潤澤,「鴨頭丸故不佳」六字成一段,「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九字又成一段,筆勢酣暢,圓轉生動,痛快淋漓,行筆疾徐有度,筆斷意連,流貫而下,紙短意長,可見書寫時略無滯礙的狀態,非常充分地展現了王獻之行草的獨特風格。






  王獻之的楷書流傳後世的,僅有小楷《洛神賦》。白麻箋,南宋賈似道先後得二紙共十三行,摹刻於水蒼色端石上,以其石碧似玉為喻,稱《玉版十三行》。鍾繇小楷,雖然號稱「正書之祖」,但留有隸意;王羲之小楷,完善楷法,體勢端謹,法度嚴密。而《玉版十三行》則點劃圓潤,字勢開張,有流光溢彩、逸致翩翩、飄然遠舉之致,遠觀如鶴舞九霄,近看如逸士清遊,無一絲塵俗之氣,令人神清目暢,與其行草一樣,富於風流瀟灑的氣質。



  這一代中其他人物如王徽之、王珉、王珣等,在當時也都有影響,其中王珣由於《伯遠帖》原跡意外流傳後世,並在乾隆時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米芾臨本)並列稱為「三希」,而形成了極大影響。即使在東晉以後,這個家族雖然逐漸降低了地位和影響,但書法活動仍然極為活躍,出了不少名家。

  (2)庾氏家族中,有庾翼、庾亮、庾冰、庾懌。庾翼的書名一度在王羲之之上,甚至因為與羲之爭勝而有「家雞野鶩」之語,直到後來看見羲之寫給其兄庾亮的草書信札,才信服王羲之可追張芝。張懷瓘《書斷》云:「庾翼字稚恭,潁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善草、隸書,名亞右軍。」

  (3)謝氏家族中,有謝安、謝尚、謝萬。謝安,字安石,年四十齣仕,為一代治國重臣,名聲亦自不菲。王僧虔《論書》曰「謝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為子敬書嵇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他與王獻之之間關於羲、獻孰勝的討論在書法史上尤有影響。

  (4)郗氏家族後起,也出現了幾位有影響的人物,如郗愔、郗曇,王羲之早年書法不及郗愔(虞龢《論書表》)。郗家書法,以郗愔為最。他的思想以道為主,致力於玄學、書法、優遊。善於章草,代表作《至慶帖》。

  (5)衛氏家族自西晉以來就人才輩出,至此雖然稍殺,也非無人,最重要的人物是衛夫人鑠,為汝陰太守李矩妻,她「規矩鍾公」(張懷瓘語),繼承鍾繇書風,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對於書聖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桓氏家族中,桓溫、桓玄等人,亦都擅長書法;其他家族如太原王等,也出現了一些書法人才。

  這些家族都是當時的上層貴族,有著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能夠接受高層次的教育,因而對於書法來講,是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他們的積極介入,迅速地提升了書法的社會地位,當北朝還把書法視作傭僕之役時,書法在他們的眼裡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可以展示他們獨特的胸襟,寄寓他們的喜怒哀樂,傳達他們對於人生自然社會的種種感悟。這種態度,對於中國書法的發展是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的,由此開始,書法真正成為中國文人的一種不能須臾或忘的精神活動。

 

  東晉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造就了這些貴族人物的獨特情懷。身居廟堂時,他們也會像傳統知識分子一樣,心憂天下。但其他許多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失去了權威,因而當回到個人的生活中來時,他們崇尚玄談,寄興高遠,飲酒服藥,悠遊山水之間,縱情享受人生,他們的精神,體現為不拘不執、瀟然放曠、縱意自適,雖然其中也許隱藏著深深的絕望和痛苦。這種精神風貌,在他們的書法裡得到了真實的顯現,後來人把這種藝術風貌的精華,概括地稱為「韻」,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美的一大典型,長期得到崇敬。

 

  2、非世家大族

 

  非世家大族書法,按地域分,可以分為東晉和十六國;按載體說,可以分為石刻、墨跡兩類。

  東晉繼續禁碑,正式碑刻極少,著名的《爨寶子碑》,出於雲南邊地,處於似楷似隸之間,是少數民族的一件傑作;在東晉統治的核心地區,目前所見主要是王謝墓誌,材質多為磚,或許不是非常正式的,如《王興之夫婦墓誌》、《謝鯤墓誌》、《顏謙婦劉氏墓誌》、《王閩之墓誌》、《夏金虎墓誌》、《謝琰及妻王氏墓誌》等。這些作品與世家大族書法有很大的不同,方整樸拙,橫劃尾部還往往有向上挑的意圖,保持了較濃厚的隸書特點。王謝墓誌的出土及它們的這些特點,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從清代起就已經產生的關於《蘭亭》的真實性的懷疑,再次被提出,從而在本世紀中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蘭亭》論辯」,至今仍然沒有得出一致的意見。



  十六國的碑刻則相對多一些,著名的有前秦《廣武將軍碑》、《鄭太尉祠碑》,後秦《呂憲墓表》,北涼《沮渠安周造象碑》等。字體大多在隸、楷之間,風格樸茂古拙。其中《廣武將軍碑》筆劃渾樸,結體生辣拙厚,尤其享有較高聲譽。



  墨跡則主要是十六國地區作品,有:前涼《李柏文書》、前秦《譬喻經》、西涼《十誦比丘戒本經》、北涼《沮渠封戴贈官木表》、後梁《維摩經卷》、西涼《秀才對策文》和《妙法蓮花經》等。《李柏文書》最為引人注目,它同王羲之早年的《姨母帖》有許多相似之處,保存了行、楷的發展軌跡,對於考察文字的演變和書風的變化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其他幾件作品,多介於隸、楷之間,也是文字演變的重要資料,同時由於隸、楷的結合極有特點,在書法領域裡也是別具特色的作品。



——————————————————————

中國篆刻網微信號:cxfr8888
關注中國篆刻網,我們一起分享篆刻的精彩!

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關注中國篆刻網

相關焦點

  • 人們為什麼都要去魏晉書法,並且認為它才是書法的皈依?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魏晉時期的書法是歷史上的一個寶庫,並且要以魏晉書法為皈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學到書法的真諦。歷史上尤其是魏晉以後的各個朝代的書家,都要從魏晉書法學起,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那麼,魏晉書法究竟有哪些可學之處?它能給學書者帶來哪些好處?
  • 書之道——日本書法簡史
    日本人從中國的草書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假名,同時也開創了漢字書法的衍生藝術——假名書法,不拘泥於白紙,也選用有色紙作為書法藝術的媒介。日蓮 立正安國論室町·戰國時代(1336年~1590年)這一時期日本政治軍事極度混亂,然而書法藝術卻不像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那樣百花齊放
  • 八大書法中的那股悠然久遠的魏晉氣息和氣韻
    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大解放的時代,也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轉型期,正如文學進入自覺時代一樣,漢字的書寫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審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視和強調。魏晉還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最繁榮時期:書體完備,真、行、草,幾乎同時出現;書家眾多,群星璀璨。[唐]孫過庭《書譜》開篇就說:「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說前有張芝鍾繇,後有王羲之父子。
  • 中國書法簡史—(一)先秦和秦代書法
    《中國書法簡史》,介紹先秦至近代中國書法發展的大體脈絡,幫助大家了解、把握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以期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所幫助。其書法流溢秀美,筆劃工謹厚重,結構密麗莊嚴,氣勢雄渾博大,為存世金器銘文較長而藝術水平較高的一個。  宣王時的《虢季子白盤銘》是西周晚期傳世最大的青銅器,長方形,長一百三十點二釐米,寬八十二點七釐米,高四十一點三釐米。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銘文一百一十字。記述虢季子白奉周王命徵伐西北強族有所虜獲,受賞於周廟的事情。
  • 葛毅:追求書法「三境界」
    葛毅他說,學習書法對應著心境上的「三境界」:靜心、研心、修心。他正在這條道路上虔誠求索。人物檔案葛毅,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教育促進會會員,南京印社社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宿遷市教育書協理事,中國硬筆書協書法註冊教師。
  • 中國書法史上的「父子書法家」
    來源    壹書法書法,作為中國的一門極其重要的藝術形式,已傳承兩千多年,興盛不敗。在這個傳承過程中,有諸多「父子書法家」更為中國書法史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書法史上的「父子書法家」!
  • 【書法研究】中國書法尚志意識及詩性精神探微 ■楊桂森
    晉人尚韻,應與魏晉士人崇尚蕭散簡淡的魏晉風度息息相關;唐人尚法,蓋同唐詩格律的成熟處於同一層面;宋人尚意,全在於文人士大夫對禪學的穎悟。就中國的書法藝術而言,諸如理想、道德、靈魂這些神秘的藝術特質總是隱藏在書法作品之中,是很難百分百地被書家本人乃至欣賞者所發掘、了解和感受的,誠如美國立體派大師喬治·勃拉克所言,「藝術的唯一價值,在於那些不能言說的」。
  • 看懂中國書法的「東」與「西」
    溯源中國書法源遠流長,世界上還沒有哪樣藝術能像書法一樣這麼歷史悠久、高峰不斷且學問高深的,簡直蘊蓄了中國文化的所有精華。上海已故老畫家劉旦宅先生曾說,中國書法、希臘雕塑還有日出景觀,這三樣是宇宙間三大「奇觀」,不可思議,可謂評價至高。
  • 漢朝到魏晉,王羲之的書法諸體排名很有意思
    但是從張懷瑾的書斷中了解到,王羲之只有楷書和行書是排在當時的漢朝和魏晉的首位,其他如我們熟悉的草書,王羲之的水平確是最後一名,而且水平還遠遠低於他的兒子王獻之。這確實讓人很意外,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排名和他們的介紹,這樣大家就知道這些古代書法的書法特點了。真書排名:逸少第一(王羲之),元常第二(鍾繇.)
  • 中國書法史三次大飛躍
    就中國書法而言,它的歷史與中華文明史一樣漫長,它的分類一般以朝代的更替為依據,諸如漢尚氣、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明尚趣、清尚樸等(《中國書法文化大觀》)。這對我們把握每一個時期書法特徵有一定的幫助。
  •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深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在北京大學設立書法研究會,率先倡導開設書法專科,其書法創作兼容並蓄,對弘揚中國書法藝術具有積極作用,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孓民,生於「書法之鄉」浙江山陰(今紹興)的筆飛弄。據其《自寫年譜》記述:「筆飛弄是筆飛坊中的一弄……相傳右軍在此的時候,一老姥常求題扇。
  • 書法簡史:為何漢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
    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晉書·衛恆傳》)(秦代使用篆書,由於奏報的事務繁多,篆書非常難寫,於是命令隸人幫助抄寫文書,故稱之為隸書。漢代沿用這一書體,唯獨兵符、璽印、作符節的旗幟以及匾額、楹柱等上面所題的字還使用篆書書寫。隸書,是篆書的便捷書寫。)
  • 中國書畫報劉燦銘關於書法創作理念
    我比較認同楚默先生的界定,他認為「寫經體」的內涵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僅限於魏晉南北朝這一時間段,二是必須是經文或經文註疏內容,三是書體必須是正書(楷書)。因此,「寫經體」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用正書抄寫佛經或與佛經相關的註疏、經論等內容的書體。在十二屆國展的面試現場,我看到至少有三位作者取法「寫經體」,可見其前途可觀。
  • 「藝術中國」——陳偉書法作品欣賞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協草書委員會委員,黃石市書協副秘書長,大冶市書協副主席。自幼愛好文藝,獨鍾書法,諸體皆擅,猶以行草、章草、小楷見長,二十餘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賽中入展獲獎,2008年、2010年兩次被《書法》雜誌評為中國書壇中青年書法500強、《書法報》書壇新秀。2011年度被《書法》雜誌、《書法報》等專業媒體評為首屆「風雲榜」提名獎。
  • 唐朝書法有什麼特點: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風尚的研究
    漢字書法在產生之初,不過是當時中國社會與勞動力的產物,被發明出來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後來在使用的過程中,才逐漸發展為一門藝術。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從古老民族發展至今的、長期的審美文化。書法作為中華文化中一門特有的藝術,其產生、發展和繁榮都與社會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
  • 陳永正談中國書法
    不過,也有持另外一種觀點的,有書友則認為:俗書,我認為沒有絕對的標準,蘇東坡認為顏真卿的書法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有漢魏晉宋以來之風流。而清代梁巘則認為:「唐人勁健,書如烈士拔劍,雄視一世。及觀時人作軟弱圓熟態,直是少婦豔裝,嫵媚有餘,氣概不足。」
  •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唐書法賞析》第1講——法度森嚴的唐代書法
    縱觀中國社會發展史,唐朝以其國運昌盛、經濟繁榮而雄居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而且與當時的世界各國相比,也是絕無僅有的。唐文化正是在這空前雄厚的經濟實力的基礎上承襲和突破六朝文化的陳規舊俗而繁榮起來的,博大恢宏,輝煌燦爛,蔚為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奇觀。唐代文學、美術、音樂、宗教、醫學、自然科學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讀讀形容書法的成語,對練習書法有啟迪
    書法藝術和成語屬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中國書法藝術是國粹,成語也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書法和成語兩者完善的結果,就是一幅最完美的藝術品。成語極大地豐富了文字和文學的內涵,更是豐富和促進了書法藝術上的創作。只要你打開成語詞典,有關形容書法的成語有不少。形容書法成語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內涵、也促進了書法藝術上的創作,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 淺談:正書之祖鍾繇書法藝術價值
    從漢末到隋滅陳(589)統一,魏晉南北朝歷史約四百年,這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渴望抒發內心性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在中國書法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即也是書法完成了隸向楷轉化的重要時期,又是一個書體演變歸結期。
  • 趙泉有書法工作室2017屆書法臨摹與創作研修班招生
    2014年結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劉洪彪書法工作室。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周劍初五體書法專項研修班助教、中國書協培訓中心首屆書法創作課題研討班成員、北蘭亭書院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文字博物館特聘書法家、新鄉書畫院特聘書法家、輝縣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輝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