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正書之祖鍾繇書法藝術價值

2020-12-17 回鋒收筆

從漢末到隋滅陳(589)統一,魏晉南北朝歷史約四百年,這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渴望抒發內心性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在中國書法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即也是書法完成了隸向楷轉化的重要時期,又是一個書體演變歸結期。魏晉南北朝之際,道法的結合趨於破裂,因玄學的興起,此時的審美認識發生了變化,擺脫了儒家的束縛,此時的晉人已不再將端莊典雅質樸作為審美的標準,而是將清淡、飄逸的品質注入了新體。

因此,魏晉時期各種新興的書體乃時代的產物。由於時代的動蕩不安,社會意識形態也隨之發發生改變。世人崇道,虛誕清淡,成為了魏晉的主要思想體系,老莊和佛教思想取代了繁瑣的儒家經文體系,提出了「貴無」「天道自然」的思想體系,所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為者,開物成務,無望不存者也。」魏晉時期的許多著名書家大部分為文人、士大夫等上層知識分子,在玄學中尋找新的書法創新突破,玄學也成為書家們的理論基石。玄學的興起導致廳新的一輪書法運動的興起,」魏晉風度特別注重從容淡定,其書法也體現出了一種古樸、和恬姨美的時代特色。

這一時期書法已經進入了書體演變史上的最後階段,伴隨著新書體的不斷定性成熟,文人流派的書法也在不斷地創新,更新。最為突出的就是鍾繇而二王。而鍾繇更是成為了楷書鼻祖,鍾繇在他所創造的書法上享有極高榮譽,在晉宋、南朝以來,鍾繇同張芝、王羲之、王羲之父於統稱為「四賢」,又同王羲之成為「鐘王」,孫過庭(書譜》開首即說:「夫自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魏末稱二王之妙。」而張懷罐在《書斷》中,更贊鍾繇為「神品」,說:「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於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人!由此可見,鍾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河南許昌)人,由漢入魏,官至太傅。《三國志·魏書》卷十三有《鍾繇傳》,說鍾繇出身於東漢望族,其曾祖鍾皓和父親鍾瑜均博學多才,兒時鐘繇便受到父親的器重,格外愛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長大後鍾繇不負眾望先被舉薦為孝廉,做了尚書郎,並在陽陵(今陝西高陵)任縣令,後因病去職享年79歲。鍾繇在官場中如魚得水,他審時讀勢,善於在重大事件中做出正確判斷,深得曹操重用,鍾繇也屢屢立功,因其德高望重,功勳卓越,於曹魏皇室關係極為密切。曹丕還曾賜送鍾繇「五熟釜」,且親自作銘文日:「於赫有魏,作漢潘輔。厥相惟鍾,實於心替。靖恭風夜,匪遑安處。百僚師師,楷茲度矩。」魏明帝時,晉封定陵侯,再官遷太傅,世稱鍾繇。

鍾繇對後世最大的流傳是他的書法,在《三國志》中也間接的提到鍾繇的書法,《胡昭傳》說:「昭善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衛顎、韋誕並有名。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焉。」這也就推翻了《三國志》中隻字未提鍾繇書法一說。也因其官階太高,書法在其生平略顯次要,不屑一一書,著重強調他在政績。在諸多史論中都有記載鍾繇在書學方面頗為刻苦勤勉,他在書法學習中得奇聞異事同樣具有傳奇色彩。在宋陳思《書苑菁華》卷首記雲:

魏鍾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議用筆法。繇忽見蔡伯喈(蔡邕)《筆法》於韋誕座上,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盜開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從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豈不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臨死,乃從囊中出以授其子會,諭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法未終盡,後學其用筆。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象之。

雖說此傳言未必屬實,但可見鍾繇對「用筆"的重視,也反映出魏晉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書家對講筆法視為第一要務。在釋適之《金壺記》載:繇同胡昭學書十六年未嘗窺戶,繇與子會論8: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每見萬類皆畫象之。可見鍾繇苦學書法三十年,為了學書而嘔血、盜墓,甚至有記載臨死之前才向兒子傳授他的書法秘訣,雖說傳言略誇大其詞,卻看出鍾繇對書法的異常執著追求。傳鍾繇書法源自劉德異,世稱行書的首創者。衛恆《四體書勢》載:「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舞。」時人稱「鍾瘦胡肥」各得其巧。傳世鍾繇用筆說,卻涉於蔡邕。傳鍾繇「用筆說」,文辭不長。「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界)也,流美者地(人)也,非凡屬所知。」鍾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行、楷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開闢了一個全新的以楷書為審美標準的時代。

羊欣《系古來能書人名》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日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日行押書,相聞者也。三法皆為世人所善。」此話中所謂的銘石書,即是刻在碑上得文字,可見其繼承蔡邕的一面。而章程書,「時人用寫篇章或法令,亦謂章程"而梁皓雲:『鍾繇善章程書』」。章程書也可名為小楷,類同於奏章的文字,一種創新類型的楷書。所謂行押書,在《宣和書譜》中說:」鍾獨得以行書顯,當時謂繇善押書者此也,」「行押書」有又可謂行書。「章程書」出現於小楷草的創作階段,與王羲之構成了魏晉南北朝特有的「魏晉現象」,鍾繇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已無真跡,所能見到真跡十幾種,主要以楷書為主。

即《尚書宜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還示帖》、《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常患帖》、《白騎帖》與《長風帖》。在鍾繇的用筆中,不說一個勢字。書法的運動是一種運筆的過程,鍾繇的「用筆」並無太多解釋僅是說在「用筆」中需要下功夫。而他順應了時代的轉變。順時勢而造英雄,此乃鍾繇書法不可否定之處。古質茂密,是鍾繇書法的一大特色,「鍾書尚翻,真書亦帶分勢,其用筆尚外拓,故有飛鳥賽騰之姿,所謂鍾家隼尾波也。從《宜示》《力命》諸表,並出王臨,不見此妙。惟《戎路表》分勢多在,可以想見之。王出於鍾,而易翻為曲,減去分勢。」(書藝略論》)鍾繇的「三體書」,「三法皆世人所善」,大部分都是信手而書,但都尚存隸意的,不完備的楷書。魏晉時期,例如曹喜和杜操等人的書跡早已失傳,而張芝的書法作品現也無所存,蔡邕也無可靠書法作品流傳至今。因此鍾繇算是享有名譽並且有刻遵循的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的書家了。

在書法理論上,蔡邕曾提出作書先要"先散懷抱,任情恣肆」,而鍾繇的「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把蔡邕的個人書寫情感的理論再推進了一步。此理論更加注重了「人」,而非「界」,人才是生命的主題,而界則是形成書法作品的可以藉助的工具,這也表現了藝術就是表現人的本身。鍾繇還有一句名言「每見萬類,皆畫象之」,書法上得書象並不等同於繪畫的可以直接面對實物進行描摹,書法是相對抽象的視覺藝術,只有少數的「善學者」才可做到如此,所謂「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而鍾繇能做的如此真可謂一個才華出眾的大叔。鍾繇的另一部著作為《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其原文非常簡短:

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擎也,補,謂之不足也。損,謂有餘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

文本雖內容簡短,所要表達的內容卻沉思縝密,並闡述了嚴肅地書法學態度,像其小惜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此段可以看書他在筆法上心得:橫平豎直,字與字,筆畫與筆畫之間需要有間隙,從啟筆開始下一筆的連結要緊密,不可斷氣。而筆畫的末端要善於用筆錚,筆畫之間要學會力的運用。書寫時候不快不慢不可拖泥帶水。在通篇上不足的地方可以設法彌補,字形如果太過繁密可以選擇減損。大小對稱。這十二意中包含了現代書法對書寫時所強調的筆畫、結字、章法、布局,以及出現問題後的補救措施。早在鍾繇就已經對書法美學有如此深刻地研究,十二意比蔡邕的「九勢"更為豐富且全面。故《宣和書譜》這樣歌頌中鍾繇:「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鍾繇,回顧他的一生在書法上作出的貢獻,可謂碩果纍纍戰績豐富。鍾繇在魏晉南北朝這個文化、社會都動蕩的年代,不僅在政績上做出大膽判斷,深的統治者重用,更在書法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敢於變革,並創立了新體楷書。行書方面也獨具一格與王羲之的妍媚之風同立在中國書法的巔峰:他在書法上得造詣以及勤學苦練的精神影響者一代代書家們:而在理論上得成就更作為個時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典範,永遠流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鍾繇被稱為「楷書之祖」?
    長期以來,書法界總習慣把王羲之奉為「書聖」。其實,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王羲之。他不但是中國的書史之祖,更是「楷書」的創始人。若論輩分,王羲之的書法學自於衛夫人,而衛夫人則學自於鍾繇,如此算來,王羲之應是鍾繇的徒孫。由此,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窺見一斑。
  • 魏晉風度,極盡鍾繇
    對書法的章法和結體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書法的藝術特點是:巧趣精細,茂密幽深,自然天成,無雕琢氣。其楷書筆法和結體上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風格古樸,被歷代奉為楷模。被北宋《宣和書譜》譽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與東漢張芝,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合稱為書中四賢;又同王羲之並稱鐘王。
  • 鍾繇小楷六種,不愧是「小楷之祖」!
    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真跡已無存,歷代奉以為法。《書法正傳》云:「鍾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真跡不傳,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於後人臨摹。 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 鍾繇:楷書書法創始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並為三公,有二子:鍾毓、鍾會。        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鍾繇書法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
  • 鍾繇書法極品,王羲之為之傾倒,達到「大樸不雕」藝術最高境界
    鍾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是書法史上兩座裡程碑,後人無法能超越,其實王羲之算是鍾繇的隔代傳人!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漢末、魏晉時代,是草書、行書、楷書均由隸書中蛻變,而漸趨定型的時代,鍾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王羲之等人都深受其影響。
  • 小楷之祖—鍾繇小楷六種
    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真跡已無存,歷代奉以為法。《書法正傳》云:「鍾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真跡不傳,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於後人臨摹。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 鍾繇:用筆者天也
    鍾繇是誰?簡單的說,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書法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變隸法為楷書,開創了高古自然的楷書風貌,被後世譽為「正書之祖」。雖然沒有真跡傳世,但是後人臨摹的《宣示表》、《賀捷表》、以及《薦季直表》等小楷經典至今仍是備受推崇。今天,我們不過多談論鍾繇的書法造詣,喜歡的朋友可以搜集相關的詳細資料進行了解。
  • 鍾繇為什麼被稱為「正書之祖」?看看他的楷書章法就知道了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及特殊的時期,鍾繇不但是魏國的重要官員,而且書法極好!是當時最重要的書法家代表,小楷造詣深厚,地位非常高。傳世作品也主要是小楷,在後世影響深遠,並被譽為「正書之祖」,與後代的王羲之並稱作「鍾王」。
  • 鍾繇小楷《宣示表》賞析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鐘王」。對於鍾繇的楷書作品,有不少人認為《賀捷表》是他小楷的典範之作,作為書法愛好者,我卻很喜愛《宣示表》,下面從該書字體的線條和結字、作品的整體氣勢以及與鍾繇別的楷書對比等方面去欣賞這幅小楷的韻味。
  • 「楷書鼻祖」鍾繇《宣示表》,放大看更贊!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真跡已不傳於世。鍾繇(yáo,一作yóu),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
  • 全國大書法正書作品展覽終評在西安進行 14位「書法伯樂」集體相...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李海濤 葛蘭 實習生 李辰璐)1000件優秀書法正書作品,分批次在評審大廳的桌子上一字擺開,14位評委在10位監委的監督下,一輪一輪挑選出心中「最中意」的作品,然後進入全體投票和質量把關環節……9月2日,備受關注的全國大書法正書作品展覽終評,在西安市終評得出評選結果
  • 鍾繇——楷書(小楷)的創始人
    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張懷瓘《書斷》說:"元常真書絕世,乃過於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鍾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寫得最好的是楷書,《宣和書譜》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
  • 淺談:明晚期書家對鍾繇小楷傳承
    凡此種種反映到書法領域則出現了一批崇尚個性表現,力求自由揮灑,敢於突破時風的制約並追求一種獨抒性靈的書家群體。藝術作品強調視覺效果,給人一種酣暢淋漓、沉著痛快的審美感受,尤其在行草書領域內,隨著新材料的實用,作品尺幅的巨軸發展,書法藝術作品的個性特徵異常強烈。
  • 楊振寧書法欣賞,歐楷堪比顏真卿,網友:書法藝術價值達5萬!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正是在這些古代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一位科學家
  • 陳卓的書法篆刻藝術
    作品曾榮獲「金石迎春·北蘭亭首屆篆刻藝術展「優秀獎、「《青少年書法報》創刊30周年書法大賽」一等獎、「走向心像的自然·黑龍江省中國畫寫生作品展」優秀獎。作品曾入選「西泠印社第八屆篆刻展」、「黑龍江省第四屆書法精品展」、「黑龍江·臺灣書法交流展」、「黑龍江省首屆書法教師作品展」。
  • 好的正書作品應該是貫通諸體,而最終以「正書」的範疇加以呈現!
    代青榮(貴州) 李陵《與蘇武》其一 馮印強:「正書」不應該只是篆、隸、楷的統稱長期以來,書學界一直把篆、隸、楷三種結構相對規範穩定、儀態相對端莊整肅的字體統稱為「正書」。其實這種統稱是相對於行、草書而言的。把篆、隸、楷三種相對靜態的字體和流美的行書、飛動的草書相對應,以「正書」統稱之,由此突出正體書法的規範性和整肅性,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 鍾繇太傅創楷書
    我們至少覺得,開創了楷書這一-受眾最廣的書體的人,起碼應該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書法藝術卜即便他位高權重,也會像蔡邕那樣,在政治上單純:屯而淡薄,政治只是外界對他才學的誤讀,是他的副業或兼職而他最廣闊的天地是在藝術之中。
  • 八大書法中的那股悠然久遠的魏晉氣息和氣韻
    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大解放的時代,也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轉型期,正如文學進入自覺時代一樣,漢字的書寫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審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視和強調。魏晉還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最繁榮時期:書體完備,真、行、草,幾乎同時出現;書家眾多,群星璀璨。[唐]孫過庭《書譜》開篇就說:「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說前有張芝鍾繇,後有王羲之父子。
  • 書法簡史:為何漢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
    楷書筆畫平整,結體方正,富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它始自漢末,經魏晉時期的探索,到唐代成熟定型,通用至今,長盛不衰。按照時期劃分,楷書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由隸書向楷書發展的過渡書體。唐楷是指唐代逐漸成熟的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