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概述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並為三公,有二子:鍾毓、鍾會。
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鍾繇書法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鍾論之要。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鍾繇,代表的,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變遷。
鍾繇從政
傳說鍾繇小時長相不凡,聰明過人。後在宮中任過廷尉正及黃門侍郎,成為皇帝身邊侍從官,董卓之亂時,鍾繇隨曹操平亂,獻計獻策,深得曹操重用。當董卓挾持獻帝劉協時,鍾繇又與尚書郎韓斌一起商議,救獻帝出長安,因鍾繇屢立奇功,被拜為御史中丞,又遷侍中、尚書僕射,並被封為東武亭侯。所以,鍾繇因其德高望重,功勳卓越,與曹魏皇室關係極為密切。文帝曹丕還曾賜給鍾繇「五熟釜」(一種器皿),而且親自作鉻文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於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僚師師,楷茲度矩。」
鍾繇的書法地位
鍾繇不但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書法成就經常被人稱頌,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家,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鍾張」,他又與東晉書聖王羲之被人並稱為「鐘王」。
鍾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寫得最好的是楷書,《宣和書譜》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方面他能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
其楷書登峰造極,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是我們學習書法入古出新難得的法帖。鍾繇的書法理論,散見於有關書論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於用筆方面的論述。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作為書法家,鍾繇對書法的看法也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書論較零碎,散見於後世文集中。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也記載有鍾繇大致相同的話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來論述書法藝術,指書法藝術中存在的自然之氣,把對自然奧妙的領悟運用於書法創作中,可以達到出神入化、賦造化之靈於筆端的境界。正因這種創造與太自然之鐘靈毓秀氣脈相通,故謂「非凡庸所知」。實際上,這種看法主要指書體的自然流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以自然狀書勢, 在書法藝術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美學範疇。
創立楷書書法
針對楷書的創立,歷史較為認同王次仲。《晉書·衛恆傳》記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還有《水經注·灅水·清夷水》說道:「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以次仲所改文字,簡便於事要,奇而召之,三徵而輒不至…」宋《宣和書譜》:「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有東漢章帝建初(公元76—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隸書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日之正書是也。」以上所引三書對王次仲雖有秦人、東漢人兩,但都認為,王次仲是楷書的創始人。
但是上升楷書書法藝術概念,歷史將這個名譽頒給了鍾繇。也就是說,最早創立楷書書法的書法家是鍾繇。李學勤《文字學概要》:「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鍾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書是鍾繇所寫的宣示表等帖的臨摹刻本。」王新偉、傅愛國編著《藝術鑑賞繪畫書法》:「自秦漢之際產生楷化筆畫至三國楷書成型,以鍾繇楷書為代表,是楷書發生時期。」正是鍾繇的極高的楷書書法水準,奠定了其作為楷書書法的創始人。
陳壽:「鍾繇開達理幹,…,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曹植:「蓋精微聽察,理析豪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群言繫於口,而研核是非;典誥總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鐘太傅也。」曹奐:「繇,三祖之世,極位臺司,佐命立勳,饗食廟庭。」盧弼:「李通淮、汝,臧霸青、徐,與鍾繇關中之任並重,實委全局所系,不僅一隅之得失也。」
鍾繇其子:鍾毓、鍾會
鍾毓(?-263年),字稚叔,潁川長社人,鍾繇長子。三國時期魏國大臣,鍾會的哥哥。鍾毓為人機敏,有其父鍾繇的遺風。陳壽評其:「機捷談笑,有父風。」曹奐:「歷職內外,幹事有績。」鍾毓十四歲時成為散騎侍郎,太和初年遷為黃門侍郎。後因軍功加為青州刺史,都督徐州、荊州諸軍事,去世後追贈為車騎將軍,諡號惠侯。鍾毓著有文集五卷(見《隋書·經籍志》及《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鍾會(225-264年1月),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將,太傅鍾繇之幼子,鍾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徵討毌丘儉、諸葛誕其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名士嵇康被殺,便是他的主意。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發動伐蜀之戰。公元263年,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鍾會欲據蜀自立,與蜀漢降將姜維共謀其事,卻因部下的反叛而失敗,自己也死於部將兵變。
蔣濟評其:「非常人也。」司馬師:「此真王佐材也!」裴楷:「鍾會如觀武庫森森,但見矛戟在前。」羅貫中:「漢時良將後,幼作秘書郎。當世誇英俊,時人號子房。壽春多贊畫,蜀郡逞軒昂。不學陶朱法,遊魂返故鄉。」
★圖文版權歸本平臺【特級訂閱】所有,轉發請說明出處★
歡迎訂閱【書法思考】微信號:shufasi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