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2021-02-07 書法網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藝術形式,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方式。「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深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在北京大學設立書法研究會,率先倡導開設書法專科,其書法創作兼容並蓄,對弘揚中國書法藝術具有積極作用,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孓民,生於「書法之鄉」浙江山陰(今紹興)的筆飛弄。據其《自寫年譜》記述:「筆飛弄是筆飛坊中的一弄……相傳右軍在此的時候,一老姥常求題扇。有一日,右軍不勝其煩,怒擲筆,筆飛去,這就是筆飛名坊的緣故。」

  「右軍」即「書聖」王羲之(約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曾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領右將軍之職,其故居戒珠寺與蔡元培故宅相鄰。

  蔡元培18歲以前不曾離開紹興,對故鄉的秀麗山水備感自豪,對「鄰居」王羲之推崇備至。在《魯迅全集·序》中,蔡元培引用王羲之「行山陰道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令人應接不暇」之句,讚揚故鄉景色並說「有這種環境,所以歷代有著名的文學家、美術家,其中如王逸少的書,陸放翁的詩,尤為永久流行的作品」。

  「書法之鄉」的文化氛圍和科舉教育對於書法的重視,對蔡元培產生了深刻影響。蔡元培《自寫年譜》中有「六歲習字,先用描紅法……進一步摹寫墨印或先生範本……再進一步臨寫,是選取名人帖子,看熟了,在別紙上仿寫出來」 。

現代名家書畫展(蔡元培前排右三)

  蔡元培早年師承黃山谷體。黃山谷即北宋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其行書不循常軌,張揚個性,如鐵幹銅枝,似高峰奇石,以剛勁奇崛著稱。蔡元培的小篆寫得甚好,《自寫年譜》中云:「我的八股文是用經、子中古字義、古句法湊成的,錢先生很賞識;詩賦有時候全用小篆寫的,王先生很賞識。」錢先生即山陰書院的院長錢振常(錢玄同父親);王先生即金石大家、善篆隸的稽山書院的院長王繼香。

  蔡元培所習的行書、小篆,與當時科舉考場流行的館閣體相差甚遠。館閣體是一種楷體,屬官方書體,講究規範、美觀、整潔、大方,強調共性而非個性。因此,蔡元培準備殿試時遇到「麻煩」。1890年春,23歲的蔡元培考取貢士。清代科舉規定,貢士須經複試列出等次後再行殿試,考中即為進士。複試和殿試的考卷徑呈考官,毋須謄錄,故而較重書法。蔡元培沒有參加當年的複試和殿試,而是兩年後補行上述考試。此為何故?

  李慈銘的日記和蔡元培後來的自述道出原委。李慈銘在1890年的日記中記述:「四月十二日,是日會試填榜……知山陰中兩人,蔡元培、俞官圻。」「四月十三日,蔡進士(元培)來;身進士(寶琛)來。兩人皆年少未習楷書,故不待覆試而歸。」 蔡元培《自寫年譜》中也說:「因殿試朝考的名次均以字為標準,我自量寫得不好,留待下科殿試,仍偕徐君(徐維則)出京。」原來,是蔡元培擔心自己的書體與館閣體不符而影響名次,打算回家練習兩年館閣體再說。

  然而,蔡元培回鄉的兩年中,擔任了一段時間的《上虞縣誌》總纂,又忙於在老家的鑄學齋研讀經史,作讀書扎記《知服堂日記》,未花太多時間習練館閣體。

蔡元培書法之一

  1882年春季,蔡元培再次赴京複試後參加殿試,幸得金榜。憶及此次考試,蔡元培說:「這兩年中也並沒有習字,仍是隨便一寫,但結果被取為二甲進士。聞為汪柳門先生(閱卷大臣汪鳴鸞)所賞識。有位閱卷大臣說此卷的字不是館閣體。汪說,他是學黃山谷的。於是大家都在卷子後面圈了一個圈,就放在二甲了。」爾後,蔡元培經過朝考躋身翰林院。

  馬敘倫在《石屋續沈》中的記載也證明蔡元培當時的字有點兒「異類」:「其(蔡元培)入翰林也,試者得其卷大喜,評其文盛稱之,而於其書法則曰『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一詞出自杜牧《李賀集序》,原喻李賀詩賦的虛幻怪誕,此處指蔡元培的書法不矯揉造作,體現個性,寧醜勿媚,古拙奇樸,衝破了宮廷書法館閣體的單一模式。

  作為清末翰林,蔡元培不拘泥於靡弱死沉的館閣體,使當時許多學者不解。

  在北京大學一次宴會上,名流雅集,率直的錢玄同幾杯酒落肚,忽然冒失地問道:「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寫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寫得這樣蹩腳,怎樣能夠考得翰林?」蔡先生不慌不忙笑嘻嘻地答曰:「因為那年主考官最喜歡黃庭堅的字,我少年時剛巧學過黃體,所以中試。」

  從「書法之鄉」走來的蔡元培,在自己書法修煉和創作的同時,十分注重書法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1917年末,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發起、組織了北大書法研究會,邀請沈尹默為所長,聘請徐悲鴻等為書法研究會的導師。

  1918年4月15日,蔡元培在其倡導設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學式上專題演講,指出「中國圖畫與書法為緣,故善畫者常善書」,希望學校「經費擴張時,增設書法專科」,並商議北大書法研究會附屬於國立美術學校之事。

  「五四」時期,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寫毛筆字失去科舉考試「敲門磚」的作用;西學東漸,傳統文化相對式微,依附於傳統文化的書法顯得脆弱;取消漢文字的「中國文字拼音化」浪潮漸興,字之不存,書將焉附?在中國書法受到多方嚴重衝擊的情形下,蔡元培堅持創辦書法研究會並提出設立「書法專科」,這對後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學校書法學科的開設具有特殊的意義。

  北大書法研究會是最早的現代大學書法研究機構,它以「昌明書法、陶養性情」為宗旨,學校圖書館提供碑帖供學習觀覽;日常臨習的作業「得由教員隨時選訂成績」。由於北大的地位和蔡元培的推行,類似書法社團當時在南京金陵大學、上海藝專、杭州藝專等大學中頗為風行,為書法教育提供了榜樣。

  更重要的是,北大書法研究會的成立使書法進入北大的研究視野,更使北大成為一所藝術氣氛濃厚的高等學府,且很快成為全國美育和藝術教育的中心。之後,北大相繼湧現胡適、羅振玉、魯迅、毛澤東、朱光潛、馮友蘭、宗白華等一批書法創作或理論研究很有建樹者,他們對於中國書法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直到今天,北大對中國書法的研究和發展的成果仍離不開「永遠的校長」蔡元培的培養。2003年11月8日,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成立,以「回歸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為方針,接續蔡元培提出的書法文化理念。

  蔡元培對書法藝術的喜愛和推崇,與其美育思想密切相關。同時,蔡元培將書法納入美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為中國書法繁榮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孫洵在《民國書法史》中,認為蔡元培的「美感教育」為民國書法的發展和繁榮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首先,是他將「美育」一詞引入中國的:「美育的名詞是民國元年我從德文Asthetische Erziehung譯出,為從前所沒有。」在1912年的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任上,蔡元培在《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一文中,將美感教育與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列為「五育」的教育方針;1917年4月,在北京大學校長任上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並親自在北大開設美學課程。

  蔡元培希望藉助北大書法研究會這個平臺,來推行自己的美育理想,同時希望美術、書法能得到科學之助,以科學推動書法藝術的迅速發展。他說:「美術則是音樂之外,如國畫、書法等,亦較為發達。然不得科學之助,故不能有精密之技術,與夫有系統之理論。」

  1931年10月,蔡元培在《中國之書畫》的長文中指出,「中國美術,以書畫為主要品」,並對書畫的密切關係作了論述,認為書畫「起源同一」、「工具共通」、「並行演進」、「互相影響」,並列出「書之演進」的章節,專門論述書法的起源與發展:「漢代流傳最多者,為篆、隸、分三體。自晉以後,競為楷法,以行、草輔之。其他各體,偶有參用而已。」在文中,蔡元培還介紹中國歷代重要書法家,扼要評述了他們的作品。

  在蔡元培眼中,書法是一門藝術。20世紀30年代初,人們激烈地開展白話與文言之爭,認為「書法不是美術(藝術)」。蔡元培對全盤西化者「取消漢字」的激進觀點進行辯護,維護中國書法在文化中的地位與合法性。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一文中,蔡元培指出:「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例如我們寫字,為應用起見,自然要寫行楷,若如江艮庭君的用篆隸寫藥方,當然不可;若是為人寫鬥方或屏聯,作裝飾品,即寫篆隸章草,有何不可。」

  在這裡,蔡元培對書法的應用屬性和藝術屬性做了科學的區分,這對在科技快速發展、書寫的實用性可用電腦代替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創新中國書法藝術,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蔡元培書法之二

  蔡元培如柳亞子所語,「和平敦厚,藹然使人如沐春風」,面對題詞索序者或請其寫信介紹工作者,他大都欣然受命,因而其書法作品、手跡存世較多,尤其八行書(信札)。鄭逸梅在《逸梅雜札》中記載,蔡元培「晚年僑居海上,以讀書寫字為遣。求其墨寶者,日有若干起,積年餘,致積素充盈其室。蓋蔡習於『疏懶』,憚於一一應付也」。

  蔡元培的書法創作兼容並包,雍容大度,以行書著稱,楷隸篆亦善之。1981年,浙江圖書館影印一本《蔡孑民先生手札》,1988年啟功、牟小牛亦編纂《蔡元培先生手跡》一書,為今人較集中地賞析其書法創造了條件。中國著名書法家、蘭亭書會名譽會長沈定庵認為,蔡元培擅長楷書和行書,其風格一掃清代科舉制下書壇的清規戒律,以線條粗細自然變化,用筆提按頓挫徐疾有致體現書法的節奏感,書作上字結體往往左低右高,呈斜勢,整體布局虛實結合,疏密得當,通篇行氣連貫,顧盼生姿,自出機杼,獨具個性。但至今尚未有專門的蔡元培書法集問世,對其書法藝術的研究也很缺乏,不能說這不是遺憾。

  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蔡元培是前清翰林,曾入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哲學、文學、美術,工書法,擅詩文,歷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監察院長、中央研究院長。舊式教育的書法訓練、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兼容並蓄的開放精神,涵養了氣象。蔡元培的書法藝術特色是其學術修養、人格品行、美學思想的折射,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孫洵在《民國書法史》一書中指出:「民國時期,所有政治家……都能身先士卒地帶頭弘揚書法藝術……有些政界名人兼是著名學者、文人,如蔡元培、梁啓超、章炳麟、章士釗、葉恭綽、鄒魯等……他們的政治地位與其書法地位相得益彰,無論在書法史學界還是書畫鑑藏界,同樣受到關注。」

  蔡元培是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導師、現代中國文化名人的旗幟,其書作除藝術價值外還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獻、文物價值,其拍賣行情不斷看漲。2009年,蔡元培的《行書七言詩》立軸在嘉德獲價33.6萬元,高出估價10倍。2010年,其《行書八言對聯》在北京受到熱捧,終以123.2萬元拍出,突破百萬元大關。

  蔡元培淡泊名利,一生清廉,他傾情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的並非其中的經濟價值。如今,蔡元培書法受到追捧,反映世人對其敬仰,更體現國人對中國書法文化的熱愛,此當應為最令蔡元培先生欣慰的吧!

-

中國書法網shufa.com唯一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每日與您分享有營養的書畫圖文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光臨保真微店

官方微信號:shufacom

藝術推介:13396406612

相關焦點

  • 仰望蔡元培:教育救國之路
    就在五四運動發生後不久,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傳統教育的改造者,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杜威先生造訪中國,並在尚未平靜的北大度過了他60歲的生日。生日當天,杜威的學生蔣夢麟、胡適等人陪在一旁,與老師一起聆聽了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演講,杜威感動萬分。
  • 蔡元培體育思想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蔡元培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動蕩激烈、變化多端的時代。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中,蔡元培經受了嚴酷的歷史考驗,一生追隨光明、進步,始終站在時代潮流前面,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先驅者之一。以翰林身份參加革命,並一生堅持進步,在中國歷史上僅他一人。
  • 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新華社香港12月31日電 題: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新華社記者閔捷 丁梓懿香港尖沙咀柯士甸道156號,一座鬧中取靜的居民樓。旁邊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居民樓門口年邁的保安、書院裡的老教師、樓下小商店年輕的女店主,都不知道80年前,這裡曾住著在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教育家蔡元培。
  • 蔡元培的兩則佚文
    查閱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蔡元培全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8年版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以及其他傳記資料等,均未輯錄或提及這兩則佚文。下面就兩則佚文略作釋讀。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還曾兼任私立華北大學校長。
  • 張明傑:蔡元培日記裡的日本漢學家
    「閱《日本國鹿門觀光紀遊》,言中國當變科舉,激西學,又持中國唇齒之義甚堅,皆不可易。時以煙毒、六經毒並言,其實謂八股毒耳。八股之毒,殆逾雅片;若考據詞章諸障,拔之較易,不在此例也。十年前見此書,曾痛詆之,其時正入考據障中所忌耳。」
  • 蔡元培對教育最大的貢獻,並不僅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1940年3月5日,歷史上的今天,民國的巨星蔡元培逝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其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而蔡元培先生在教育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他首次在中國國內提出 的「美育」。先生彌留之際,還在迷迷糊糊地說「科學救國」、「美育救國」,至死亡不美育。
  • 書法米元章以下
    1949年後,他先後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創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毛主席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乃是沈老寫給主席的書法。總理家中和辦公室都曾掛過沈老的字。
  • 各界座談紀念蔡元培誕辰150年
    出席嘉賓包括: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紹興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葉衛紅,蔡元培先生親屬、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蔡建國,紹興文理學院院長王建力,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會創會會員、常務理事詹方瑤,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原會長、香港蔡元培思想研究會會長高峰,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劉祖繁,香港珠海學院副校長俞肇熊,香港大公報助理總編輯於世俊,紹興旅港同鄉會榮譽會長車弘健,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編輯周建華,金色鳳凰影視傳播集團董事長
  • 蔡元培逝世80周年:為什麼他是北大永遠的校長?
    二十年前,在《「兼容並包」的大學理念——蔡元培與老北大》中,我寫下這麼一段話:「百年中國,有獨立的大學理念,而且能夠真正付諸實施的,不敢說僅此一家,但蔡元培無疑是最出色的。這是因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識,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時——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長北大時之揮灑自如。」
  • 煙雲過眼 | 鄭孝胥、于右任、譚延闓:民國政壇的書法
    唐代就已經把「楷法遒美」作為取士的重要標準,明代的董其昌更是因為科舉中書法不佳被降低名次而發憤學書。一直到清代,未有潛心舉業而輕視書法者。他們步入仕途之前都有過嚴格的書法訓練,為官後又需要處理大量的公文尺牘,客觀上使他們在書法技法上越來越精熟。加上與其他人的交流唱和,大大拓展了他們的眼界,也有益於書法。
  • 民國兒童節在4月4日,蔡元培與她的故事
    1949年11月,前蘇聯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會上為保障全世界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決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六一」國際兒童節為中國兒童的節日。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發出通告,規定6月1日為兒童節,廢除舊的「四四」兒童節。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至今還不同程度上沿襲「四四」兒童節的習慣。
  • 蔡元培:你不在翰林院好好編書,出來搞什麼鬼革命?
    文/王國棟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和政治家,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教育總長、監察院長等要職。然而和這些顯赫的職務相比較,蔡元培先生的另外兩個身份更顯得傳奇和神秘,那就是滿清朝廷的翰林院編修和以暗殺為主要革命宗旨的光復會首任會長。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浙江山陰人(今浙江紹興)。17歲考中秀才,18歲開館授徒,22歲中舉人,25歲考中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27歲授翰林院編修。按理說吧,蔡元培年輕有為,仕途暢通,是標準的成功人士,誰造反也輪不到他造反。
  • 蔣介石的書法作品鑑賞!網友:可稱為業餘書法愛好者!
    古今中外,一些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化名人,都喜歡書法。有的時候,還要寫上幾個字,以示書法水平,顯露自己的非凡之處。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的書法作品,留存在世很多。如果請網友來評分,您會打多少分?
  • 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讓漢語成語「兼容並包」大放異彩
    不過,讓兼容並包一詞大放異彩的卻是蔡元培。作為近代中國文化界的卓越先驅者,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了「兼容並包」的學術思想,並以此作為辦學的基本方針。為什麼蔡元培要這樣做?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中華民國剛剛建立五年,封建思想、封建文化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怎麼樣接納新文化、新思想,怎麼樣確立新文化、新思想的主導地位,成為當時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
  • 蔡元培:男女平權的力行者,近代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關於蔡元培,更多的是他崇尚的自由之靈魂,他希望讓近代社會得到真正的發展,與傳統做好劃分。似乎對個人德操,蔡元培不大看重、講究,但這無疑是一種誤解。 在德國留學期間,蔡公先後撰寫了《中國倫理學史》與《中國修身教科書》等著作,對於道德修養,一貫陳義甚高,且身體力行。他雖不是中國籍德事業的創始人,卻可謂其中最熱心的推行者。
  • 大教育家蔡元培有關教育的十句經典名句,字字箴言、一生受益
    如果說往前推100年,在近代有名的大教育家裡面,蔡元培的名字一定是要被提到的。蔡元培出生在1868年,當時是同治丁卯年,他出生在浙江省紹興。他4歲的時候就開始進入家塾讀書。光緒四年,蔡元培11歲,他的父親因病去世。
  • 北大校長蔡元培:愛國學者的另一面是鮮為人知的無情殺手
    從守舊到民主革命 同治年間,蔡元培出生於浙江紹興山陰一個商賈世家。祖上曾做過生意,到了蔡元培這一輩還算不錯的家庭環境為他少時博覽群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幸的是,在蔡元培十一歲那年,父親蔡光因病去世,從此,家庭條件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之後的幾年中,蔡元培只得輾轉於幾個家塾中以求得知識。
  • 北大之父蔡元培,葬於香港,國共兩黨高度評價,墓地無遺像和雕像
    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北大之父蔡元培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是:「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上世紀70年代,詩人余光中拜謁蔡元培墓,並留下詩句:「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搖過一隻搖籃,那嬰兒的乳名叫做五四……」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8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1892年為翰林院編修。維新變法失敗後,他回家鄉興辦教育。1902年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1904年組織光復會,任會長。翌年加入同盟會,為上海分部主盟員。
  • 蔡元培與陳獨秀:一個為保全北大而辭職,另一個臨危不懼被捕入獄
    事實上,蔡元培之所以如此看重陳獨秀,就是想借他這名「闖將」來為北大、為中國教育打開新局面。陳獨秀沒有令蔡元培失望,力主個性解放、抨擊封建禮教的《新青年》成為了北大新思想的源頭,魯迅、胡適、劉半農、錢玄同等人相繼在《新青年》發表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章,北大文科順利打開局面。在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下,報紙、刊物和團體空前繁榮。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硝煙瀰漫,外國勢力也趁機做卷,爭奪殖民屬地,在內憂外患之中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此時的書法藝術去向何方?如何發展?在當時複雜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下,國家對於書法的發展自是無暇顧及了。此時前清的一些書法家或歸隱山林,或不問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冷豔靜觀事紛爭了。在加上民國初年白話文的興起,科舉制度的廢除,都對傳統的書法藝術造成了致命的衝擊。書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低潮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