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蔡元培:教育救國之路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一個出身翰林的滿清文人,如何走上武裝反清,教育救國之路。他,究竟擁有怎樣的氣魄和能量,才能以一校之長的身份,包容引領一個民族跨越時代的大轉折。

公元1919年5月4日,北平國立北京大學的校園裡炸開了鍋,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從這裡拉開了大幕。就在五四運動發生後不久,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傳統教育的改造者,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杜威先生造訪中國,並在尚未平靜的北大度過了他60歲的生日。生日當天,杜威的學生蔣夢麟、胡適等人陪在一旁,與老師一起聆聽了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演講,杜威感動萬分。對蔡元培,對這位中國教育界赫赫有名的老友,杜威曾有過驚人的評價,他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的身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個。而這樣的評價,給對中國20世紀的諸多方面起到過重要作用的蔡元培來說,似乎再平實不過了。

浙江紹興府

前清同治六年丁卯十二月十七日亥時,我生於浙江省山陰縣城中筆飛弄故宅

蔡元培的祖上他是叫做藝山售薪,所謂藝山售薪,就是山裡面的林木,一方面種植,一方面就是砍伐下來賣到市場去,那麼後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逐漸地就是接觸了像錢莊、綢緞莊這些。

由於生意越做越好,到蔡元培祖父時,蔡家已是令人羨慕的富足人家。眼見著人丁日益興旺,蔡元培的祖父於是在書聖王羲之居住的戒珠寺不遠處,置下了一套房產。

這裡現在叫筆飛弄,蔡元培時代叫筆飛坊,這是一個紹興的另外一個名人的,一個故事的流傳,就是東晉的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的故事就是說他有一次書法寫完以後興致很高,然後隨手把筆一扔就穿過這個弄,所以這個地方就稱為筆飛弄。那麼這個蔡元培故居,它這個房子是紹興典型的一個民居的房子,已經有兩三百年這樣的歷史。

我祖父營典當業,為當鋪經理,遂在筆飛坊自置一房。坐北朝南,有大廳三楹。生我父弟兄七人。

那麼到了蔡元培爺爺的這個時候,因為當時是聚族而居,人口繁衍以後住不下了,住不下以後他爺爺就在後面,我們看到現在的叫第三進,就是蓋了五樓五底,什麼叫五樓五底,就是個兩層樓的,有五間開間的,所以才會叫五樓五底。那麼由於蔡元培的父親是長子長孫,所以他們是分到東邊的一樓一底,以示對長房的一種照顧,那麼本來按照蔡元培記載當中他們還有一個騎樓,那麼由於這個騎樓年代久遠了,現在就已經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了,但是主體建築就是一樓一底,那麼蔡元培他就出生在東邊那個房間,這個房間就是蔡元培他父母的房間。

蔡元培出生後,興高採烈的蔡家人很快就發現,這是個極度安靜的孩子。

就是有一次他家裡人把他抱下來,因為樓梯很窄,他還很小抱,結果呢臨時下面呼叫有事情了,所以他把蔡元培先生放在樓梯上先讓他坐一下,然後那個人忙去了。結果忙了半天忘記掉了,結果呢他就這樣靜靜地坐了老半天,等到那個人記起來以後,趕緊過來,他還坐在那裡,這是一次。另外有一次是什麼呢?就是他在樓上學習,那麼鄰居那邊有火情了,拼命叫,結果他們一開始忙其他事情,想起蔡元培還在樓上,結果上去他還穩穩地坐在那裡看書。

蔡家的家譜裡又添男丁,這在小康之家是件幸福的事,因為蔡元培從小好靜喜讀書,6歲那年,家裡專門為他請來私塾先生,希望他可以不負眾望,光耀門楣。

一八七二年,我始進家塾。塾師是一位周先生,那時候塾中以讀書為主要功課,先生坐著,學生立在先生旁,先生先讀,學生循聲仿讀,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高聲讀起來。

蔡元培先生從小學習相當地認真。紹興它是個水鄉,水鄉特點就是夏天蚊子特別多,那麼紹興人又有喝酒的這麼一個習俗,那么喝酒大家知道,是比較招蚊子的,那麼這種情況下從蔡元培爺爺的那時候,發明了一個什麼東西呢?避蚊的方法。就是利用喝酒的大的酒罈子,因為當時不像現在用瓶裝的酒,一大罈子,25公斤的、50公斤的。那麼大罈子用完以後,不是空罈子很多的嘛,那麼他爺爺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罈子洗乾淨,晾乾以後,然後放在桌子底下,那麼穿著長的褲子把腳伸到罈子裡面,褲管蓋住這個壇口,這樣下面蚊子就不能干擾了,因為它叮不了,也進不去。那麼蔡元培小時候夏天就用這樣方式來避蚊子,因為上面還有扇子可以驅趕一下,下面很麻煩。

在這間不大的私塾課堂裡,周先生開始安排蔡元培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千家詩等等,隨後開始詳讀四書。對於這個愛學習的孩子,蔡家上下,特別是父親曜山十分歡喜。他暗自琢磨,一定要盡全力供兒子把書讀好。然而好景不長,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蔡元培的父親他就是一個錢莊的一個襄理,就是我們現在講副經理,那麼蔡元培這個父親,他是相當仁慈很仁厚的一個人,那麼很仁厚呢,結果有一年生意很好,他覺得工友們都辛苦了,那麼他就自作主張呢,就這些工友們的年終的分紅就加多了,結果這件事情呢老闆不幹了,老闆不幹了以後呢,最後讓他還出來,所以他父親就是一直心裡不痛快。

一八七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我的父親去世。父親去世後,家中並沒有積蓄。我們這一房,固然陷入困苦,而不多幾年,二叔父,五叔父、七叔父先後失業,即同住一弄的親戚家也漸漸衰敗起來。

家道中落後,蔡元培不得不放棄家塾,改到距筆飛弄不遠的李申甫私塾先生家讀書習字。

相關焦點

  • 蔡元培對教育最大的貢獻,並不僅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歷史和教育的人,或者有意學習和研究,對先生的認知恐怕大多停留於此吧。而蔡元培先生在教育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他首次在中國國內提出 的「美育」。先生彌留之際,還在迷迷糊糊地說「科學救國」、「美育救國」,至死亡不美育。
  • 澤被鄉裡,迴響至今——紀念近代「教育救國」思潮旗手李端棻
    穿越「教育救國」的歷史畫卷,我們才能理解從李端棻到蔡元培、張伯芩、陶行知、黃炎培u2026u2026中國近代教育家群星璀璨的原因,才能觸摸家族前僕後繼投身教育的初心。 一、擎旗者:「教育救國」浪潮中被低估的李端棻 「救國之法厥為教育」。十九世紀中葉以來,面對洶湧澎湃的外部衝擊,哪條道路能救中國?
  • 張明傑:蔡元培日記裡的日本漢學家
    以上引用的是一條蔡元培先生日記,來自《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浙江教育出版社)第226頁,臺灣版《蔡元培文集 卷十三 日記(上)》(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167頁,也有收錄,斷句標點完全一致,只是字體為繁體字而已。
  • 馬相伯一生投身教育救國,臨終前感嘆沒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這位老先生絕對算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乃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向明中學的創始人兼首任校長,就連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弟子。老人一生致力於通過教育喚醒國人,卻最終在日軍侵華時期遺憾去世,沒能見到國家的崛起。
  • 北大校長蔡元培:愛國學者的另一面是鮮為人知的無情殺手
    提起蔡元培,對他最深的印象應當是「教育家」「北大校長」,是當代無數青年學子甚至是學界泰鬥所敬佩的人物。可是就這樣一位散發著耀眼光芒的偉大人物,在耀眼的身份背後,也有著種種不完美。畢竟,在那個清末民初十分動蕩的年代,能夠獨善其身,必定是有鮮為人知的一面。
  • 青年毛澤東如何探索救國之路
    以天下為己任  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開始,便深切關注民族命運,豎立「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大志向,孜孜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在不斷探求中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仰,並為之奮鬥一生。「我們年輕人一定要有憂國憂民之心,一定要幹出一番救國救民的事業來,才不枉這一生一世。」  1910年4月,由於荒年糧價飛漲,民不聊生,長沙發生了饑民暴動,有14人被打死,很多人被打傷,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同情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很痛心,並試圖改變慘無人道的社會。
  • 蔡元培:你不在翰林院好好編書,出來搞什麼鬼革命?
    文/王國棟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和政治家,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教育總長、監察院長等要職。然而和這些顯赫的職務相比較,蔡元培先生的另外兩個身份更顯得傳奇和神秘,那就是滿清朝廷的翰林院編修和以暗殺為主要革命宗旨的光復會首任會長。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浙江山陰人(今浙江紹興)。17歲考中秀才,18歲開館授徒,22歲中舉人,25歲考中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27歲授翰林院編修。按理說吧,蔡元培年輕有為,仕途暢通,是標準的成功人士,誰造反也輪不到他造反。
  • tiktok的「曲線救國」之路
    這是字節跳動tiktok的「曲線救國」之路,也是比較有可能保全tiktok國際化的方案之一。 第三種,選擇把tiktok的總部遷到英國是「曲線救國」?這種方案看似好像可以完整保全tiktok的所有國際業務。因為這時tiktok已經是一家英國公司。這樣就消除了「中國科技公司不安全」的帽子。 但這個方案還是要看英國和美國的未來措施。tiktok總部在英國,我不認為就能改變美國的「不安全」的想法。
  •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在《魯迅全集·序》中,蔡元培引用王羲之「行山陰道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令人應接不暇」之句,讚揚故鄉景色並說「有這種環境,所以歷代有著名的文學家、美術家,其中如王逸少的書,陸放翁的詩,尤為永久流行的作品」。  「書法之鄉」的文化氛圍和科舉教育對於書法的重視,對蔡元培產生了深刻影響。
  • 大教育家蔡元培有關教育的十句經典名句,字字箴言、一生受益
    17歲時,蔡元培考中了秀才。18歲時,他便自己設館教書了。之後又經歷了中舉人、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在學校當校長、創立愛國學社等等,總之,他一直從事教育和革命工作。蔡元培的教育模式不拘一格、靈活新穎,他的很多教育主張都非常的有自由度,在當時中國教育界中,可以說是很多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
  • 蔡元培體育思想
    蔡元培體育思想是他從事革命、學術與教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他所表現出的階段性發展特徵,成為近代中國人體育價值觀念演變的縮影。 辛亥革命前,蔡元培鑑於民主革命的需要,曾竭力主張實行軍國民教育,提出學堂的任務就是保國強種。 「今天下志士,所抵掌奮譚,為保國強種之本者,非學堂也哉。」認為「中國所以以四萬萬之眾,而亟見侮於外國,以釀成亡國亡種之禍者。」因而在他1901年的《學堂教科論》中,已有設置體育課程的設想。
  • 萬古長流,張謇的實業救國之路
    張謇聽了,急忙說:「大人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也認為,中國的問題就應先從實業和教育入手,這是根治中國疾患的最好法子。」 張之洞激動地說:「季直說得很對!」 此後,張謇和張之洞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改良救國的辦法,他們兩個都不是空談家,而是雷厲風行的實幹家,說幹就幹,為了挽救這個國家,張謇開啟了他的實業救國之路。 張謇回家辦廠的計劃遭到了大家的反對。
  • 蔡元培與陳獨秀:一個為保全北大而辭職,另一個臨危不懼被捕入獄
    1916年末,蔡元培被任命為北大校長,但很多人都勸蔡元培不要去任職。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當時的北大雖為最高學府,但校風很差,差到很多學生和老師去逛風雨場所、聚眾賭博,蔡元培這個時候去當校長,費力不討好;二是蔡元培曾經是首任教育總長,又是革命元老,去當校長的話有越混越差之嫌。
  • 兩岸共話「書生救國」往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9月18日在「兩岸共話書生救國,探尋烽火文化傳承——《朵雲封事》新書座談會」上說。   在「9·18」這個中華兒女共同銘記的悲愴之日,與會兩岸嘉賓共同撕開了中國近代史「書生救國」的信封,烽火文化傳承者的群像躍然紙上。與會者呼籲,兩岸有識之士及海外廣大學者共同思考如何接續文脈,一道守護燦爛的文化中國。
  • 冷遹的實業救國之路
    1921年,退出軍政舞臺,本著「實業救國」的理想,以發展民族經濟為己任,創辦了江北鹽墾公司、杭州福華絲綢公司、永安蠶種場、黃墟農楊、四益農場等企業,並出任多家公司的董事長。大豐鹽墾公司實業救國之路的起點護法運動失敗後,冷遹自廣州回到上海,居住在上海復興中路(拉斐德路)285弄47號(瑞華坊)。時值張謇發起創辦大豐、泰和鹽墾公司,他與張謇的交往中受到啟發,積極響應。
  • 蔡元培的兩則佚文
    查閱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蔡元培全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8年版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以及其他傳記資料等,均未輯錄或提及這兩則佚文。下面就兩則佚文略作釋讀。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還曾兼任私立華北大學校長。
  • 總書記昨天參觀的南通博物苑, 創辦人張謇曾這樣「教育救國」
    12日下午,習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特推出《愛國企業家張謇的「教育救國」》一文,供讀者朋友了解張謇的「教育救國」事跡。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企業家,其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創辦和參與建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多達370所。
  • 蔡元培二妻黃仲玉:他對她有愧有悔,她死後他寫給她的悼文成課文
    1940年3月5日,即離第三任妻子周峻50歲生日差兩天時,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73歲。臨死前,蔡元培嘴裡一直喃喃念叨著「威廉,威廉」。蔡元培口中的「威廉」正是他生前最疼愛,卻不幸於1939年離世的長女蔡威廉,系他和第二任妻子黃仲玉所生。
  • 《建黨偉業》探尋救國救亡之路
    作者圍繞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展開歷史敘述,生動飽滿地描述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的重大歷史背景和毛澤東、周恩來、楊開慧、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中國共產黨前後的救國救亡之路,以尋找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精神之源。
  • 臺山華僑航空救國之路
    ←臺山市博物館館藏的華僑航空救國運動委員會收據。抗戰期間,臺山華僑青年傾心「航空救國」,創辦航空學校、開辦飛機製造廠、捐款購買飛機、加入「飛虎隊」或回國加入中國空軍等,為抗戰的勝利、我國早期的空軍建設及空軍工業的創立做出了偉大貢獻,湧現了許多彪炳史冊的航空人物。    A    華僑歸國參戰 淞滬抗戰,合力擊落二敵機    餘彬偉當時駕駛一架德制容克斯K-47型雙座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