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相伯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這位老先生絕對算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乃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向明中學的創始人兼首任校長,就連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弟子。老人一生致力於通過教育喚醒國人,卻最終在日軍侵華時期遺憾去世,沒能見到國家的崛起。病重之際,由於憂國憂時,他說道:「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早年出國經歷使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下定決心毀家興學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鹹豐八年(1858年)時,全家從江蘇鎮江搬至上海定居。馬相伯5歲入私塾讀書,12歲到上海進入聖依納爵公學(今徐匯中學)讀書,繼而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
同治九年(1870年),馬相伯獲得神學博士銜,加入耶穌會,授司鐸神職。同治十三年(1874年),馬相伯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併兼耶穌會編撰。而在光緒二年(1876年)時,馬相伯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竟然遭到教會幽禁「省過」,其一怒之下逐脫離耶穌會。
馬相伯
此後,馬相伯開始從事外交和洋務活動,先後前往日本、朝鮮、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尤其是日本維新變法和朝鮮守舊思想的強烈衝突,使得他深受啟迪,他認為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提倡科學,興辦實業。
然而,馬相伯雖然多次向朝廷獻策,卻始終沒有獲得回應,於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辭官,深知「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的他,逐決定毀家興學。
先後參與籌辦多所大學,為教育事業奉獻幾乎一切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馬相伯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全部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因父母是天主教徒,馬相伯在襁褓中便接受洗禮成為了天主教徒),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並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規定該產業供作中西大學建成後的學生助學金。
震旦大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冬,南洋公學發生「墨水瓶」事件,學生集體退學,蔡元培便介紹部分學生向馬相伯求學。次年,馬相伯租用徐家匯老天文臺餘屋,以「中西大學堂」的理念,創辦震旦大學院,自任院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初三,學校正式開學,震旦大學也成為了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耶穌教會意圖將震旦大學變為教會學校,並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結果引起學生不滿,集體退學。馬相伯見狀,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學生一邊,在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人的支持下,另行籌建復旦大學,並於同年中秋正式開學,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李登輝任教務長。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相伯前往日本,在日本學會成立典禮上發表演說勉勵留學生,「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張之洞將此語引為至言,譽他為「中國第一位演說家。」
震旦大學
馬相伯還曾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辦震旦學院預科,後改為震旦大學附中(今上海市向明中學前身)。又和章太炎、梁啓超等發起創辦「函夏考文苑」,與英華創辦輔仁社(輔仁大學)和培根女校等等。此外,他還曾多次向其他學校進行捐款,資助學生。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馬相伯充滿遺憾地逝去
「九·一八」事變時,馬相伯已經是91歲的高齡,深感國難當頭的他,不僅號召「立息內爭,共御外侮」,更是親自參與籌款,先後籌得10萬元支援抗日義勇軍。
從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1月起,他曾連續四個月發表了12次國難廣播演說,並先後發起組建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
馬相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日軍逼近南京,在馮玉祥、李宗仁等人紛紛勸說馬相伯移居桂林風洞山。次年,在于右任的邀請下,馬相伯入滇、蜀,道經越南諒山,因病留居。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百歲壽誕之際,他給上海復旦同學會的親筆信中寫下了「「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之語,又將各方贈與的壽儀全部捐給了前線將士。
病重之際,馬相伯憂國憂時之情更深,不禁說出了「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之語。10月20日,甚至湘北大捷的他興奮異常、夜不能寢,結果導致病勢加劇,最終於11月4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