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相伯一生投身教育救國,臨終前感嘆沒把中國叫醒

2020-12-16 騰訊網

馬相伯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這位老先生絕對算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乃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向明中學的創始人兼首任校長,就連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弟子。老人一生致力於通過教育喚醒國人,卻最終在日軍侵華時期遺憾去世,沒能見到國家的崛起。病重之際,由於憂國憂時,他說道:「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早年出國經歷使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下定決心毀家興學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鹹豐八年(1858年)時,全家從江蘇鎮江搬至上海定居。馬相伯5歲入私塾讀書,12歲到上海進入聖依納爵公學(今徐匯中學)讀書,繼而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

同治九年(1870年),馬相伯獲得神學博士銜,加入耶穌會,授司鐸神職。同治十三年(1874年),馬相伯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併兼耶穌會編撰。而在光緒二年(1876年)時,馬相伯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竟然遭到教會幽禁「省過」,其一怒之下逐脫離耶穌會。

馬相伯

此後,馬相伯開始從事外交和洋務活動,先後前往日本、朝鮮、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尤其是日本維新變法和朝鮮守舊思想的強烈衝突,使得他深受啟迪,他認為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提倡科學,興辦實業。

然而,馬相伯雖然多次向朝廷獻策,卻始終沒有獲得回應,於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辭官,深知「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的他,逐決定毀家興學。

先後參與籌辦多所大學,為教育事業奉獻幾乎一切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馬相伯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全部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因父母是天主教徒,馬相伯在襁褓中便接受洗禮成為了天主教徒),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並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規定該產業供作中西大學建成後的學生助學金。

震旦大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冬,南洋公學發生「墨水瓶」事件,學生集體退學,蔡元培便介紹部分學生向馬相伯求學。次年,馬相伯租用徐家匯老天文臺餘屋,以「中西大學堂」的理念,創辦震旦大學院,自任院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初三,學校正式開學,震旦大學也成為了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耶穌教會意圖將震旦大學變為教會學校,並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結果引起學生不滿,集體退學。馬相伯見狀,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學生一邊,在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人的支持下,另行籌建復旦大學,並於同年中秋正式開學,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李登輝任教務長。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相伯前往日本,在日本學會成立典禮上發表演說勉勵留學生,「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張之洞將此語引為至言,譽他為「中國第一位演說家。」

震旦大學

馬相伯還曾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辦震旦學院預科,後改為震旦大學附中(今上海市向明中學前身)。又和章太炎、梁啓超等發起創辦「函夏考文苑」,與英華創辦輔仁社(輔仁大學)和培根女校等等。此外,他還曾多次向其他學校進行捐款,資助學生。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馬相伯充滿遺憾地逝去

「九·一八」事變時,馬相伯已經是91歲的高齡,深感國難當頭的他,不僅號召「立息內爭,共御外侮」,更是親自參與籌款,先後籌得10萬元支援抗日義勇軍。

從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1月起,他曾連續四個月發表了12次國難廣播演說,並先後發起組建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

馬相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日軍逼近南京,在馮玉祥、李宗仁等人紛紛勸說馬相伯移居桂林風洞山。次年,在于右任的邀請下,馬相伯入滇、蜀,道經越南諒山,因病留居。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百歲壽誕之際,他給上海復旦同學會的親筆信中寫下了「「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之語,又將各方贈與的壽儀全部捐給了前線將士。

病重之際,馬相伯憂國憂時之情更深,不禁說出了「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之語。10月20日,甚至湘北大捷的他興奮異常、夜不能寢,結果導致病勢加劇,最終於11月4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2020年4月7日,是復旦大學創校人馬相伯先生誕辰180周年,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他一生都在為救國奔走,臨終前,卻說自己是一條狗。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但是,1894年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失敗。和李鴻章一樣因為《馬關條約》的籤訂馬相伯這個為了中國的海軍的強大,這個最愛國的人也被當成了賣國賊。
  • 馬相伯:一隻叫了一百年的狗
    這位老人,便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馬相伯。      一個百歲老人,何以能登上風靡全球華人世界雜誌的封面,更何以能夠得到國共兩黨高層的一致愛戴呢?      他的魅力,不在百歲,而在「博學」、「愛國」與「興學」,其動人的故事,說不完道不盡。有人把他的一生概括為三個階段:前三十年,給了宗教;中間三十年,致力於政治;後四十年,為教育嘔心瀝血。
  • 這百歲老人臨終前說: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能把中國叫醒
    9月18日事件後,馬相伯老人為抗戰捐贈了10萬元,但臨終前說自己是狗,他為什麼這樣說?老年人還有那些傳說中的經歷嗎?今天編輯介紹一下這位百歲老人。馬相伯出生於江蘇丹島,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老人的一生是從一場戰爭到另一場戰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老人出生於1840年,趕上了鴉片戰爭,1939年去世,這是當時抗日戰爭最重要的時刻。
  • 百歲英雄馬相伯!折騰一生只為興學救國
    而黃炎培的老師馬相伯,活了一百歲折騰到老只為興學救國,堪稱令人景仰的一代教育家。馬相伯享年百歲,1840年4月7日出生,卒於1939年11月4日。先生幼時隨父母信奉天主教,5歲入塾讀書,繼而求學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曾經遊歷日本、朝鮮、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
  • 馬相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馬相伯何人是也?如果你知道他的名字,那你必定與復旦大學有著奇妙的緣分!現在全國排名前十的高等學府之一復旦大學就是馬相伯創辦的,他是我國近代以來著名的教育家,這僅僅是他優秀履歷的一部分,還有更多不可思議的經歷等著我們去了解。
  • 馬相伯是誰?復旦大學創始人,一生都在救國路上奔波,應當被銘記
    他一生都在嘗試挽救這個即將傾塌的國家,遊走於各國之間,為中國謀取利益。一生當中足足經歷了五個皇帝的變遷,六個民國總統的接連上任。可惜在當時卻不被時人所理解,被罵作了一個賣國賊。連他的母親,都不信任他,直到死都沒有原諒馬相伯。馬相伯,出生在1840年,正是清朝末年。
  • 他說:我是一條「狗」,卻怎麼也叫不醒中國!
    你想不到照片中的老爺子有多了不起,他叫馬相伯老爺子出生於1840年,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卒於1939年時,中國正遭日寇蹂躪,從生到死100年。他為救國耗盡心血,愣是一點希望都沒見到。36歲前精通七國語言的馬相伯,見不得國人被洋人欺負,一怒之下,隨李鴻章走上談判桌,一心為國唇槍舌劍。但不幸的是,換來的卻是賣國賊的唾罵,甚至連母親都不認這個兒子,母親到死都不願見他最後一面。60歲一事無成,既然救國無望,老爺子寧願捐贈所有,他把所有家產包含三千畝田產全部捐出。
  • 澤被鄉裡,迴響至今——紀念近代「教育救國」思潮旗手李端棻
    作為「教育救國」思潮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李端棻憑藉深厚的政治威望、自覺的救國思考、成熟的改革方略,成為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總設計師,也成為「教育救國」思潮中當之無愧的旗手。圍繞李端棻形成的教育救國的「貴州現象」,不是因利益而團聚,而是以精神和行動為感召。無論政治傾向如何,愛國救國、興黔富民是共同底色,開民智、育新人、新國家是共同道路,變古法、改科舉、學西方是改革共識。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代旗手,李端棻的教育思想沒有僵化不前,尤其是百日維新的改良失敗、回歸鄉裡的教育實踐,讓李端棻教育救國的思想與時俱進。
  • 他是名牌大學的創始人,卻備受爭議,是近代教育的先驅者
    復旦創始人是馬相伯,當時年已65歲的馬相伯也是第一任校長,而且還親自授課,給學生開設了法語和拉丁語課。馬相伯是晚清人,他一生經歷皇帝的時代見證民國的成立,當時的他精通8國語言,不惜創辦高等學院,望以學救國。然而,他卻被人罵是賣國賊,他母親到死都不肯原諒他,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接著往下聊。
  • 王啟元 | 「段子手」馬相伯的先生之風
    馬相伯無疑是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的教育家。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胡敦復等多位民國時期的教育名家,皆出自他的門下。他一手創辦了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並親自或參與籌辦了震旦學院(後改為大學)與輔仁大學等近代知名高等學府。
  • 開掛的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坎坷動蕩的傳奇人生
    馬相伯在十多歲的時候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求學之路,從江蘇鎮江走到了上海。大家要知道那個時代是中華民族最動蕩的時期,最危難的時期。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獨自從鎮江走到了上海需要走上超過200公裡的路程,這是需要大勇氣和大智慧的。十八歲的時候,馬相伯已學有所成。
  • 矢志不渝科學救國 治學育人奉獻一生——秉志先生的人生之路
    1915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成員合影。 秉志 (1886.4.9—1965.2.21),滿族,原名翟秉志,字農山,河南開封人,我國現代動物學的奠基人,現代生物學教育的啟蒙者、開拓者,中國動物科學事業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秉志先生一生無論何時、身處何地,都將自己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將自己的科研事業和祖國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
  • 清朝最後一位格格,臨終前說出了溥儀窮極一生藏在心裡不敢說的話
    清朝最後一位格格,臨終前說出了溥儀窮極一生藏在心裡不敢說的話 「韞暖氤氳,低笑盡歡」,「韞歡」無疑是個美好而富有詩意的名字。如果一個女孩取這樣的名字,給人感覺的多半是出身富貴、父母疼愛,一生平安順遂。說起來,前兩樣她還真佔上了,但是一生卻波折不斷,畢竟其獨特身份註定了她不會是一位平凡女子。
  • 曾國藩臨終前要李鴻章「擁兵自重」,李鴻章沒聽懂,最終害慘中國
    但是,1872年曾國藩臨終前將李鴻章叫到跟前面授機宜,這番臨終話語李鴻章沒聽進去,直接導致了晚清朝廷的沒落。曾國藩臨死前對李鴻章說了什麼?1872年,垂垂老矣的曾國藩彌留之際強撐精神對李鴻章囑咐,要他無論如何掌握、強大自己手中的淮軍,絕對不可以重蹈覆轍像自己一樣裁撤湘軍,導致自廢武功,任朝廷宰割,不僅剿捻無功,還備受挫辱。
  • 大型系列紀錄片《先生》:影響中國數百年!
    馬相伯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 他是抗日十大名將之一,一生叱吒風雲,臨終前卻最放不下此人
    國民黨抗日十大名將之一,一生叱吒風雲,臨終前最放不下一個人 抗戰時期,我國軍民奮力抵抗日寇侵略。國軍名將孫立人,堪稱抗日名將。尤其是他在緬甸戰場上痛擊日軍,打出遠徵軍的威名。我作為聞名當世的抗日名將,孫立人到死仍有一個放心不下的人。這個人是誰?讓孫將軍如此痴迷!
  • 龐統臨終前大喊8個字,不料劉備沒聽懂,諸葛亮卻想解甲歸田!
    文/鏡子 標題:龐統臨終前大喊8個字,不料劉備沒聽懂,諸葛亮卻想解甲歸田! 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群雄紛爭。在這個險惡的時代,處處都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 1974年,戎馬一生的彭老總病逝於北京,臨終留一遺言令人落淚
    1974年,戎馬一生的彭老總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在臨終前留下了一個遺願,令在場眾人紛紛落淚,那麼他的遺願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彭老總戎馬一生,晚年卻孑然一身,他是十大元帥中唯一沒有子女的人物。彭老總在臨終前唯一的遺願就是:想和兩個弟弟安葬在一起,好好陪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