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復旦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是全國數百萬高考學子的夢想校園。
復旦大學,復旦二字取自「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創立於一九零五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復旦大學的創始人就是文章的主人公,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馬相伯。
馬相伯很平凡的一個名字,看過張雪峰老師是視頻的人或是復旦大學的人應該知道這位傳奇的老先生。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也不太了解,這位老先生的傳奇經歷。
馬相伯原名馬志德,出生於江蘇丹陽,也算是一個神童。馬相伯在十多歲的時候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求學之路,從江蘇鎮江走到了上海。大家要知道那個時代是中華民族最動蕩的時期,最危難的時期。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獨自從鎮江走到了上海需要走上超過200公裡的路程,這是需要大勇氣和大智慧的。
十八歲的時候,馬相伯已學有所成。尤其擅長法文和拉丁文這兩種語言,還對數理和神學非常有研究,之後老先生又學習了希臘文、英語等,老先生精通八國語言,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便向老先生學習拉丁文。
即便是十分看不起中國人的法國人在知道馬相伯之後,也是十分佩服。法國領事館邀請馬相伯前來工作,但是卻被馬相伯卻一口回絕,馬老先生當時就表示自己學習法文是要為祖國出力的。
馬相伯老先生從事外交和洋務運動多年,先後去過日本、朝鮮等國家,看到國家腐朽沒落,同時也看到國外列強的強大。到了1900年, 60歲高齡的馬相伯老先生深深地體會到,要想國家強大,一定要有為國貢獻的優秀人才,而優秀的人才需要有好的學堂來教導教育,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賣掉上海徐家匯3000畝田地,把錢捐給「上海基督教會」創辦了「震旦大學」。並任校長一職。
可惜的是上海基督教會並沒有像馬老先生所希望的那樣教導學生們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是把這些學生們當作天主教教徒來培養。雖然馬老先生在父母的影響下也非常信奉天主教。但是馬老先生知道中國需要的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而是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
其實在之前馬老先生便和教會產生摩擦。清光緒二年(1876年),馬老先生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反被教會幽禁讓他自己「省過」,馬老先生一怒之下脫離耶穌會還俗
老先生和教會進行溝通,結果馬老先生竟被教會蠻橫地趕出了自己的學校。這個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學生們也紛紛罷課,表示絕對不會在教會學校上課,願意一直跟隨他。
於是在1905年9月13日,66歲高齡的馬相伯老先生在得到了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名人的支持後又籌款創辦了「復旦大學",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聘李登輝任教務長。
辛亥革命前後,馬老先生曾在東京任《政聞社》總務員。後孫中山聘請七十高齡馬老先生為南京第一任市長。而後,馬相伯轉任江蘇都督府內務司長並代理都督,在北京曾代理北京大學校長,任北京政府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平政院平政等職。
九一八事變時,馬相伯已是91歲高齡。馬老先生發表《為日禍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共御外侮」。老先生走上街頭,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一張對聯,榜文十塊,八塊,老先生一共得了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
民國28年是他百歲誕辰,4月6日全國各地和有關團體都舉行遙祝百齡典禮。國民政府對他頒發褒獎令,中共中央特致賀電,稱他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他給上海復旦同學會的親筆信有「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
馬老先生在越南病重之後,憂國憂時之情更深。哀痛地說:「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1952年,陳毅市長派員陪同馬相伯親屬去越南諒山迎回靈柩,安葬於當時新涇區(今長寧區境內)息焉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