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2020-12-16 小必數學

2020年4月7日,是復旦大學創校人馬相伯先生誕辰180周年,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他一生都在為救國奔走,臨終前,卻說自己是一條狗。

01還俗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陽曆1840年4月7日生於丹陽馬家村,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襁褓間即受天主教洗禮,成為天主教徒,洗名若瑟,亦作若石。5歲入塾讀書,喜探詢天象運行奧秘。12歲來滬,入法國耶穌會辦聖依納爵公學(後改稱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鹹豐八年(1858年),全家從鎮江轉至滬定居。同治十三年,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併兼耶穌會編撰,繼續研究哲學、數理及天文,譯著《數理大全》等書百卷。1876年,晚清出現了大饑荒,堪稱清朝甚至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悽,未聞之悲痛」。馬相伯先生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反遭教會幽禁「省過」,憤而脫離耶穌會還俗(但仍信仰天主教)。

馬相伯

02洋務運動

馬相伯脫離教會後經過弟弟馬建忠介紹認識了李鴻章,此時李鴻章等人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但是,1894年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失敗。和李鴻章一樣因為《馬關條約》的籤訂馬相伯這個為了中國的海軍的強大,這個最愛國的人也被當成了賣國賊。他的親生母親也誤會他無論他怎麼解釋,他的母親也不肯原諒他甚至他母親在臨終之前都不允許馬相伯來見自己最後一面。

洋務運動

03辦學震旦

1899年,馬相伯辭官回滬,住在佘山,潛心於天文度數的研究和譯著,助其弟馬建忠著《馬氏文通》。他認識到「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決定毀家興學。把自己全部的家產——3千畝田全部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學。馬相伯給它起名叫「震旦大學」,「震旦」是梵語中「中國」的意思。同時又有「東方日出,前途無量」的含義。

震旦大學

1903年3月1日震旦大學開學。在蔡元培的宣傳下學校聲名遠揚無數的學子從全國各地趕來。梁啓超還專門寫了一封信祝賀道:「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1905年春,耶穌會欲變震旦為教會學校,以讓馬相伯「養病」為由,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Perrin)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學生大譁,摘下校牌,全體退學。馬相伯看到退學學生籤名簿時,老淚縱橫。

04辦學復旦

1905年,在張謇、嚴復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這位白髮蒼蒼的66歲老人,在吳淞找廢棄的提督門,建立復旦公學,這就是今天的復旦大學。「復旦」寓意為重建震旦,振興中國。1906年,馬相伯赴日,在日本學會成立典禮上發表演說勉勵留學生:「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張之洞將此語引為至言,譽他為「中國第一位演說家。」

復旦公學雖然條件艱苦,卻培養出了許多各行業的精英: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民國藝術大師李叔同、國學大師陳寅恪等等。

復旦大學

05參加抗日活動

辛亥革命期間,馬相伯又創辦中國第一個女子學校啟明女中(現為上海第四中學)。緊接著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馬相伯已經91高齡。他深感國難深重,為救亡呼號奔走,發表《為日禍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共御外侮」。他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在他家裡召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時,他特地寫了「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聯語,與與會者共勉。

06與世長辭

1939年是他百歲誕辰,4月6日全國各地和有關團體都舉行遙祝百齡典禮。國民政府對他頒發褒獎令,中共中央特致賀電,稱他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他給上海復旦同學會的親筆信有「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他以前方將士浴血抗戰勞苦為念,把各方贈與的壽儀移作犒慰傷兵之用。還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委員。他在病重時,憂國憂時之情更深。他說:」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10月20日,他得知湘北大捷,興奮異常,夜不能寢,病勢加劇,11月4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

馬相伯先生一生為國,自己卻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俠之大者,國家之幸。如今的復旦大學已經是一所世界知名、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國家日益繁榮昌盛,早已不是曾經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滿清政府,馬老地下有知必然含笑九泉了。

相關焦點

  • 開掛的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坎坷動蕩的傳奇人生
    百年名校復旦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是全國數百萬高考學子的夢想校園。復旦大學,復旦二字取自「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創立於一九零五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復旦大學的創始人就是文章的主人公,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馬相伯。馬相伯很平凡的一個名字,看過張雪峰老師是視頻的人或是復旦大學的人應該知道這位傳奇的老先生。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也不太了解,這位老先生的傳奇經歷。馬相伯原名馬志德,出生於江蘇丹陽,也算是一個神童。
  • 馬相伯:一隻叫了一百年的狗
    馬相伯自以為人到暮年,大限將至,意在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於是,將自己3000畝田產全部捐獻給耶穌會,並立下字據,「自獻之後,永無反悔」,一來作為重返教會的交換條件,二來為實現自己的辦學夢想,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還有40年的時間為中國的教育做出偉大貢獻。
  • 馬相伯一生投身教育救國,臨終前感嘆沒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這位老先生絕對算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乃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向明中學的創始人兼首任校長,就連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弟子。老人一生致力於通過教育喚醒國人,卻最終在日軍侵華時期遺憾去世,沒能見到國家的崛起。
  • 這百歲老人臨終前說: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能把中國叫醒
    9月18日事件後,馬相伯老人為抗戰捐贈了10萬元,但臨終前說自己是狗,他為什麼這樣說?老年人還有那些傳說中的經歷嗎?今天編輯介紹一下這位百歲老人。馬相伯出生於江蘇丹島,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老人的一生是從一場戰爭到另一場戰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老人出生於1840年,趕上了鴉片戰爭,1939年去世,這是當時抗日戰爭最重要的時刻。
  • 復旦大學創始人,在絕望中死去,留下21個字,中國人紛紛淚目
    晚清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自從1840年英國暴力打開中國國門,清政府便開始慢慢成為洋人的政府。不過也同樣是這一年當中,我國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出生在江蘇一偏僻山村中。他對於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極大的影響,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馬相伯在年幼之時,對於學習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
  • 馬相伯是誰?復旦大學創始人,一生都在救國路上奔波,應當被銘記
    馬相伯,是今天的復旦大學的創始人。他一生都在嘗試挽救這個即將傾塌的國家,遊走於各國之間,為中國謀取利益。一生當中足足經歷了五個皇帝的變遷,六個民國總統的接連上任。可惜在當時卻不被時人所理解,被罵作了一個賣國賊。
  • 他說:我是一條「狗」,卻怎麼也叫不醒中國!
    你想不到照片中的老爺子有多了不起,他叫馬相伯老爺子出生於1840年,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卒於1939年時,中國正遭日寇蹂躪,從生到死100年。他為救國耗盡心血,愣是一點希望都沒見到。為了大學,65歲,老爺子,一個人,他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又開始四處籌錢,1905年中秋,在一處廢棄破爛的衙門裡,一個老人,一百多個學生,沒桌子,沒椅子,只有一塊黑板,就這樣,一所大學開學了。這個學校有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復旦,寓意復興中華。
  • 他是名牌大學的創始人,卻備受爭議,是近代教育的先驅者
    十年寒窗苦讀書,只為金榜題名時,中國的每位學生都希望能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因為對於很多出身普通的家庭來說,考上理想的大學就意味著有了機會去提高整個家庭的水平,就是邁上成功的鑰匙。那麼理想中的大學,大多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今天咱們聊一聊復旦大學的故事。
  • 「最美中國校園行」「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位於中國上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等。
  • 復旦大學八大知名校長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位於上海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世界知名、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復旦大學前身是1905年創辦的復旦公學,是中國最早由民間自主創辦的高等學校之一。
  • 範宕/假如17歲小女孩養了條狗,會見死不救嗎?
    安慶17歲小女孩在警民共同見證下,徐徐完成一系列自殺動作,成功告別人生。 筆者連夜趕寫了一篇文章,這邊發不出去,發在了微博。有朋友讀後提了個問題:「假如是小女孩養的狗,會見死不救嗎?」
  • 百歲英雄馬相伯!折騰一生只為興學救國
    馬相伯享年百歲,1840年4月7日出生,卒於1939年11月4日。先生幼時隨父母信奉天主教,5歲入塾讀書,繼而求學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曾經遊歷日本、朝鮮、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西洋諸國的見聞讓馬相伯深受啟迪,認識到國家富強之術,在於提倡科學,興辦實業,就此多次上書朝廷獻策,曾經為官後辭官不做。
  • 復旦大學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是誰?是李登輝!
    我歸國(中國)後,一生旨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說上述這番話的人名叫登輝,姓李。這個登輝並不是中國臺省那位,這個是一位印尼華裔。登輝,字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19歲時,他赴美國讀書,考入耶魯大學。耶魯大學畢業後,登輝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中山先生領導的在海外的組織,做革命的宣傳工作。1905年末,登輝來到上海,結識了復旦公學創辦人馬相伯。次年,在馬相伯的邀請下,登輝出任復旦公學的總教習(教務長)。
  • 去上海,一定要去聲名赫赫的復旦大學看看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 馬相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馬相伯何人是也?如果你知道他的名字,那你必定與復旦大學有著奇妙的緣分!現在全國排名前十的高等學府之一復旦大學就是馬相伯創辦的,他是我國近代以來著名的教育家,這僅僅是他優秀履歷的一部分,還有更多不可思議的經歷等著我們去了解。
  • 學校開除一學生,氣得全校學生退學另辦一所,如今成中國頂尖大學
    不過有趣的是,這些學生們退學以後,另辦了一所大學,居然成為了現在的985頂級大學。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墨水瓶事件 要說當年的故事,都不得不從一個事件說起,這個事件就是墨水瓶事件。
  • 「轉載」《于右任傳》——創辦復旦
    「震旦」兩字系梵文中國的稱謂,亦具有「東方旦明」的含義,故法文取名AURORA。馬相伯任監院(校長),其餘幹事均由同學輪流擔任。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終於誕生了。馬相伯對辦學提出了三條原則:一、崇尚科學;二、注重文藝;三、不談教理。
  • 王啟元 | 「段子手」馬相伯的先生之風
    本文作者:王啟元,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原文刊於《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三期,原文名《先生之風與山高水長——作為「段子手」的馬相伯》(責任編輯 陳暢)「方志上海」公號推文略有修改如需轉載煩請聯繫作者本人
  • 大型系列紀錄片《先生》:影響中國數百年!
    馬相伯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馬相伯(1840.4.17—1939.11.4)原名馬志德,聖名若瑟,又名欽善、建常、紹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薌伯,以字行,別署求在我者,晚號華封老人。祖籍江蘇丹陽,生於丹徒(今鎮江市丹徒區),中國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震旦大學首任校長、愛國人士、耶穌會神學博士。傑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國高官于右任、邵力子為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