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是復旦大學創校人馬相伯先生誕辰180周年,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他一生都在為救國奔走,臨終前,卻說自己是一條狗。
01還俗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陽曆1840年4月7日生於丹陽馬家村,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襁褓間即受天主教洗禮,成為天主教徒,洗名若瑟,亦作若石。5歲入塾讀書,喜探詢天象運行奧秘。12歲來滬,入法國耶穌會辦聖依納爵公學(後改稱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鹹豐八年(1858年),全家從鎮江轉至滬定居。同治十三年,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併兼耶穌會編撰,繼續研究哲學、數理及天文,譯著《數理大全》等書百卷。1876年,晚清出現了大饑荒,堪稱清朝甚至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悽,未聞之悲痛」。馬相伯先生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反遭教會幽禁「省過」,憤而脫離耶穌會還俗(但仍信仰天主教)。
02洋務運動
馬相伯脫離教會後經過弟弟馬建忠介紹認識了李鴻章,此時李鴻章等人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但是,1894年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失敗。和李鴻章一樣因為《馬關條約》的籤訂馬相伯這個為了中國的海軍的強大,這個最愛國的人也被當成了賣國賊。他的親生母親也誤會他無論他怎麼解釋,他的母親也不肯原諒他甚至他母親在臨終之前都不允許馬相伯來見自己最後一面。
03辦學震旦
1899年,馬相伯辭官回滬,住在佘山,潛心於天文度數的研究和譯著,助其弟馬建忠著《馬氏文通》。他認識到「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決定毀家興學。把自己全部的家產——3千畝田全部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學。馬相伯給它起名叫「震旦大學」,「震旦」是梵語中「中國」的意思。同時又有「東方日出,前途無量」的含義。
1903年3月1日震旦大學開學。在蔡元培的宣傳下學校聲名遠揚無數的學子從全國各地趕來。梁啓超還專門寫了一封信祝賀道:「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1905年春,耶穌會欲變震旦為教會學校,以讓馬相伯「養病」為由,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Perrin)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學生大譁,摘下校牌,全體退學。馬相伯看到退學學生籤名簿時,老淚縱橫。
04辦學復旦
1905年,在張謇、嚴復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這位白髮蒼蒼的66歲老人,在吳淞找廢棄的提督門,建立復旦公學,這就是今天的復旦大學。「復旦」寓意為重建震旦,振興中國。1906年,馬相伯赴日,在日本學會成立典禮上發表演說勉勵留學生:「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張之洞將此語引為至言,譽他為「中國第一位演說家。」
復旦公學雖然條件艱苦,卻培養出了許多各行業的精英: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民國藝術大師李叔同、國學大師陳寅恪等等。
05參加抗日活動
辛亥革命期間,馬相伯又創辦中國第一個女子學校啟明女中(現為上海第四中學)。緊接著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馬相伯已經91高齡。他深感國難深重,為救亡呼號奔走,發表《為日禍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共御外侮」。他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在他家裡召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時,他特地寫了「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聯語,與與會者共勉。
06與世長辭
1939年是他百歲誕辰,4月6日全國各地和有關團體都舉行遙祝百齡典禮。國民政府對他頒發褒獎令,中共中央特致賀電,稱他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他給上海復旦同學會的親筆信有「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他以前方將士浴血抗戰勞苦為念,把各方贈與的壽儀移作犒慰傷兵之用。還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委員。他在病重時,憂國憂時之情更深。他說:」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10月20日,他得知湘北大捷,興奮異常,夜不能寢,病勢加劇,11月4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
馬相伯先生一生為國,自己卻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俠之大者,國家之幸。如今的復旦大學已經是一所世界知名、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國家日益繁榮昌盛,早已不是曾經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滿清政府,馬老地下有知必然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