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何
在某乎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當你覺得容易的時候,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擔屬於你的那份不容易——要麼是你的父母,要麼是未來的自己。」
看完這句話後十分受用,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很多。
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到底在我們的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
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那麼我們就來先看幾個例子吧。
我相信大家對極限挑戰不會陌生,在所有的節目中我對那個人生起點的遊戲印象最深。
我們來看一這個遊戲:
遊戲開始同學們都站在同一起跑線,問題肯定的往前走六步。
問題1:在你18歲的時候,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問題2: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問題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問題4: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問題5: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問題6:父母是否視你為驕傲,並且一直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然而問到最後,有的同學依舊停留在起點,而有的同學卻遙遙領先,回首發現,已有如此差距。
相信大家對這個遊戲是不陌生的,父母用盡全力讓我們的人生能夠多靠前一步。
可是人生並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最後贏得的人終是哪些堅持到底的人。
誰先到達成功的終點,最大的變數是在於自己。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證實了這一現象,
他們用49年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
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到現在也很難去探討寒門貴子這個問題。
其實從古到今,每個時代都有階層的存在,
但無論階層怎麼強化,總會有一群窮人可以脫穎而出。
在這裡我想到了電影《1942》裡張國立老師飾演的地主說的一句話:
「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這就是富人依然是富人,窮人依然是窮人。
看完這麼多,大家一定會感覺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多麼重要啊。
那麼我們來看一看近兩天的新聞,其中有一段特別惹眼:「羅永浩表示6億的債務已經還了4億」
換句話說,羅永浩從2018年年底到現在他賺了將近4個億。
我們當然要誇讚羅永浩老師的能力,但我們捫心自問,你不想嗎?
其實在現實中很多人喜歡這樣說:
「如果我有錢,我會比馬雲做得好。」
「如果我有錢,絕對比王思聰厲害。」
是啊,一直都在幻想,幻想著有很多的錢,可你的行動總是停在你的一句「如果」上。
我們常說人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你不改變自己,那會有錢送上門的好事啊。
現在很多的人寧願選擇三四千的死工資,也不願意去做一些收入更高的項目。
你還是選擇呆在自己舒適區,不曾改變,
你原來問父母的問題:你們為什麼不是有錢人?你的孩子依然會問你。
人生的確是一場馬拉松,不管你的起點在哪裡,你終是要出發的。在馬拉松的過程中你是否會學習改變,改變你的終點。
現在就有還有一個機會,你是否能把握住呢。一個電商項目有可能就改變你。
公眾號
禿頭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