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遊玩剝皮寮街區後,下一個目的地應該是士林官邸和士林夜市。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
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3年(1738年),主祀觀世音菩薩。龍山寺是參拜包括佛、道、儒三教重要神祇,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共有神祇百餘尊,7個香爐,讓你可以選擇你所信仰的神祇,自由參拜。
龍山寺的山門華麗而壯觀。四根方方正正的長石柱,構成了主門和左右側門,鑲金嵌花的廊簷,雙層「斷簷升箭式頂蓋,頂端,雙鵰龍,以騰躍之勢,對峙於一顆白裡透紅的寶珠兩側,成雙龍護珠之態。
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自中軸由外而內,依續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鐘鼓樓。前殿、大殿、後殿、與護院合成一瘦長的「回」字型;但是若考慮連結大殿與護院的走廊,則形成一類似「日」字型的形狀。
大門外的艋舺龍山寺記略
前殿分為三部分,三川殿(三門)、龍廳(龍門)與虎廳(虎門),又稱為五門殿。三川殿的「三」取自殿門數量,「川」取自殿門外貌,殿門稱為三川門;主祀三寶佛,此外有許多神像陪祀於該殿。
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
圓通大殿是龍山寺的主殿,也稱大殿。華麗、雄偉、精緻,處處閃現著民族的建築智慧和藝術光芒,寶石藍的穹頂如無窮無盡的天空,數根金光閃閃的柱子與金燦燦的佛像相輝映,觀世音菩薩結跏趺坐在大殿正中的蓮花座上,慈祥、靜雅、高貴,儀態非凡,代表了民族的極致之美,彰顯著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這個供桌很有意思,第一次看到這個巨大的供桌時,有點迷惑。發現很多人參拜後,都要從供桌上拿點貢品離開。這裡有這麼好的福利啊,仔細觀察下,原來滿不是這麼一回事。參拜者先是拿著準備的貢品放到供桌上,讓貢品在這裡吸取著眾佛的靈氣,等著供佛許願後,再回來拿走自己的那份貢品。
後殿可細分為天上聖母殿、文昌帝君殿、華陀廳、關聖帝君殿、月老廳等部分。
這一閣拜的是媽祖,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寺廟裡面儒釋道不分,同時供奉這麼多神明的。
但想想也可以理解,想當年來自閩南一帶的移民在臺灣發展肯定會面臨很多艱難困苦,他們極其渴望得到各路神明的佑護。閩南有句俗語說得好:"有吃有行氣,有燒香有補庇",禮多人不怪,想必禮多神也不怪。
已經撮合無數對情侶的當屬艋舺龍山寺的月老。龍山寺因為供奉太多大神,在拜見月老前,得依照順序,先向其他主神請個安。有趣的是,30多年前,龍山寺月老的第一代金身就被偷走了!但別擔心,復刻版的月老爺爺一樣超級靈驗!
單身男女紛紛來此拜月老賜姻緣,所以「單身狗」走過路過切勿錯過。
進門可以免費請三支香,出口處有一個售賣護身符,手鍊的地方,價格很便宜,護身符只有臺幣25元,手鍊的話,在裡面四五百臺幣的已經算是很貴的了。
前方就是臺北捷運龍山寺站,今天下步行程是士林官邸和士林夜市。
從臺北捷運士林站出來,迎面就看到了這個指示牌。不得不佩服臺灣旅遊的成熟,有網友戲稱,到臺灣旅遊,幾乎可以不用做攻略,因為太方便了。我有點路盲的傾向,但在臺灣旅行時毫無迷路之虞,出了剛到臺北的第一天在臺北車站地下迷宮裡迷失外,再也沒有那種陌生感。這不,我在這個指示牌前稍作猶豫,一位提著菜籃的大媽就走過來問,你們要去哪裡?我告訴你。
短短半個月的臺灣旅行中,得到了陌生路人、客棧老闆、便利店店員等的無私幫助,讓我的旅行充滿了溫暖。
下文介紹一下臺北的士林官邸,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