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3月18日電(記者侯文坤)「轟、轟、轟……」18日一早,位於監利縣黃歇口鎮的監利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育秧基地裡,隆隆機聲打破田野的寂靜。
約200立方米的營養土堆成小山,工人師傅不停地用鐵鍬鏟起土塊,往碎土機裡送,「咔嚓!咔嚓!」幾下,土塊被粉碎,不一會兒從傳送帶「吐」出細膩的土粉。另一邊,育秧大棚裡,田塊平整機來回穿梭,正為播種做準備。
「受疫情影響,今年農民自己育秧的少了,這幾天電話、微信不停,都是育秧訂單,比往年增加了20%。」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畢麗霞仔細盯著基地裡的每一個環節。該基地有40個育秧大棚,每年能供應的早稻、再生稻秧苗均在5000畝左右。
長江岸邊的監利縣是湖北水稻大縣。監利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兵說,結合疫情防控實際,該縣已科學調整了水稻種植計劃,其中計劃早稻種植面積22.2萬畝,較去年調減3萬畝;中稻種植面積167.8萬畝,增加8萬畝,晚稻播種面積28.6萬畝,調減3萬畝。
農資是農業生產的「糧草」。17日,監利縣柘木鄉農資配送員朱運洲持鄉村「綠色通行證」,開車將農資送到農戶家門前20米處,未停歇,他又接著趕去配送下一家。「我們的原則是不見面、不見人,保證零接觸,農戶線上購買農資,線下走『接力物流』。」朱運洲說。
朱運洲這些天的忙碌,是監利縣因「疫」制宜抓春耕的一個縮影。縣農業部門邀請專家錄製視頻講座,利用電視臺、廣播、微信群等平臺與農民遠程互動,及時發布農情信息和技術指南;全縣千名「三農」幹部和農技人員下沉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引導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下田,分散幹活;農資配送走「綠色通道」,實行縣級農資服務公司進鄉鎮,鄉鎮農資服務店配送到村組,打通農資服務「最後一公裡」;全縣43家育秧工廠已承接農戶水稻播栽訂單8萬畝以上,從15日左右開始早稻播種育秧,為農戶解難……
「現在流行『群裡話農事、線上教備耕、手機上下單、直通車配送』的方式趕春耕。」劉兵說,監利已儲備種子180多萬斤、農藥約2000噸、化肥約6萬噸,農機具也全部維修籌備到位,基本能保障農民農事農資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