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由海澱區政協中關村創業大街(工會界)政協委員工作站、黃樂平委員工作站主辦,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北京義聯社會工作事務所承辦的「非正規就業工傷保障問題」研討會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拓荒族眾創空間三層會議室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由海澱區政協常委、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理事長、北京義聯社會工作事務所理事長黃樂平主持,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海澱區政協、海澱區總工會與海澱區人民法院等單位的有關負責同志,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全國律協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專業委員會、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等單位的專家,人民政協報、法制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半月談雜誌社、勞動保護雜誌社、中工網等媒體記者,以及特邀嘉賓外賣工友代表共30餘人參加了會議。
研討會的第一階段是來賓介紹及領導致辭。
主持人黃樂平代表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地感謝,並向大家簡要介紹了研討會的背景、主題及議程。他提到義聯團隊從2004年至今一直在關注勞動者工傷權利問題,堅持每年在工傷保險領域至少出版一本專著或發布一份調研報告,從早期的農民工工傷維權問題、職業病問題、工傷保險待遇先行支付問題到現在的「非正規就業者工傷保障問題,始終堅持在工傷保險研究與實踐的第一線。他還提到本次研討會的形式極具開創意義,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一次新嘗試,政協組織的民主協商與社會組織的民主協商進行了有機結合,並希望通過通過政協這個平臺,反映社情民意,推進集思廣益,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吸收各界專家意見與建議,以便更好的維護與推進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工傷權利保障。
海澱區政協常委、海澱區政協社會與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劉秀榮在致辭中指出,黃樂平委員帶領的北京義聯團隊為農民工、外賣員等弱勢群體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等工作非常有意義,並對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給予了高度肯定,她認為關注非正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障問題極具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尤其是新業態屬於近年來興起的新經濟模式,對外賣員的工傷權利保障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她對會議邀請到社會各領域的專家來共同探討這樣一個公眾非常關注的前沿話題給予高度評價,並鼓勵義聯研究團隊在吸收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完善研究成果,向區政協及有關決策部門提交有價值的建議。
研討會的第二階段是調研報告發布。
北京義聯社會工作事務所研究員郝正新介紹了《新業態從業者勞動權益保護——北京地區網約配送員職業傷害調查報告(2020)》的主要內容。郝正新研究員首先將2020年報告與2019年的報告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2020年報告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報告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完善和創新。隨後,她提到報告的背景、研究方法、調研結果,指出商家出餐慢、送餐時間短、路線設計不合理、平臺的高度控制和監管等是外賣員發生職業傷害的主要原因。她還簡要地介紹了外賣員的年齡結構、學歷、工作特徵、收入來源、勞動權益保障等情況,指出外賣員對工傷保障有迫切的需求。緊接著,她深入分析了國內保障外賣員職業傷害的兩種地方實踐模式,並與臺灣地區、巴西的經驗進行了對比,總結了可以借鑑的國內外經驗。最後,她提出應當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平臺企業等多管齊下來保障外賣員的勞動權利。
研討會的第三階段是嘉賓討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二級巡視員周永波表達了對研討報告的肯定,並提出新業態群體的工傷保險問題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德國、國際勞工組織、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探討如何解決該群體的職業傷害問題。他還提出,可以針對新業態群體設計新的工傷保險制度,並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完善。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保中心工傷保險處副處長楊榕報告了人社部關於對新業態人員參加職業傷害保險工作的進展,並提出在研究工作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她還深入地分析比較了將新業態群體納入到現有工傷保險制度和為新業態群體新工傷保險制度這兩種做法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並提出在進行抉擇時應當考慮該群體的實際需求和意願。
外賣工友代表陳國江表達了外賣員對工傷保障業績其他勞動權益保障的需求,提到外賣員目前購買的商業保險存在的不足之處,並表示外賣員願意承擔政府部門提供的工傷保險的保險費用,但不能額外支付商業保險費用。
海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馬千裡建議調研報告可以增加外賣員遭遇職業傷害的類型、概率等內容,以及為該群體建立職業傷害保險的目的和意義,並提出保障外賣員的健康權、身體權、生命權是立法的首要目標。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保險處副處長郭勇表示,需要釐清外賣員與平臺企業或者是代理商之間的勞動關係,勞動關係如果界定不清,那麼也無法劃清各自的他權利義務,會導致更多的問題,因而建議報告中可以增加勞動關係的研究內容。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翁仁木表示2020年的報告與2019年的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建議新業態群體的職業傷害保障應當在借鑑地方和域外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並落實平臺和代理商的職業保障責任。他還提出,可以參照印度的做法,針對平臺專門設立一個社保基金,有平臺、政府、工人三方共同繳納。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閆冬提出單獨的商業保險對於外賣員的職業保障是遠遠不夠的,商業保險是一次性補償,難以保障工傷者的後續治療,而工傷責任方面,要落實用人單位的職業保障責任,儘量讓勞動者權益得到保障。
法制日報記者陳磊表示,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說,政府需要回應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新業態的實踐用工存在非勞動化的現象,政府政策是否回應了這個變化,是在原有制度上完善,還是在新制度上突破,這需要政府在立法、政策等方面做出回應。他還提到,如果未來的工傷保險政策還是圍繞勞動關係的話,就滯後了社會的發展,之後的工傷保險應當是一種職業保險,需要突破社會勞動關係範疇。
全國律協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金曉蓮提到,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小時工等、還包括新業態,這意味著政府層面已經承認了部分勞動者在勞動關係範疇之外,而司法實踐中工傷認定需要確認勞動關係,這從政策層面來看,是存在制度割裂的。因而,需要為外賣員提供勞動關係的基礎保障,以及解決該群體在實際維權方面存在的困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孫樹菡肯定了報告的創新和完善之處,提出新業態群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可以先建立,之後逐步在實施中完善。
原中華全國總工會法律部副巡視員關彬楓肯定了報告的研究成果,並指出企業具有強大的資本優勢,應當對勞動者進行培訓,如交通法規等制度、文化、意識等的培訓,最大程度上預防職業傷害。
海澱區政協委員、海澱區總工會副主席林志軍提出工會藉助線下提供法律諮詢、線上宣傳等方式為勞動者提供幫助,今後工會也也一定會履職盡責,保障職工的權益。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喬慶梅提出,工傷保險是否困在勞動關係,與企業風險是否完全轉移有關,如果要求企業承擔全部的用工風險,則將企業與勞動者置於對抗的狀態,反而不利於該群體的勞動權益保護。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研究員彭晨指出社會上應基於外賣員更多的尊重,不能對外賣員進行職業歧視,並倡議關注女性外賣員的職業壓力。外賣工友代表陳春雷談到目前商業保險在理賠條件上非常苛刻,並且平臺對外賣員的勞動報酬權、休息休假權利以及其他福利待遇保障上存在不足。
最後,主持人黃樂平作研討會小結,再次對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表示了感謝,並提出研究團隊將在吸收各位專家建議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調研報告,爭取為非正規就業者工傷保障問題貢獻更多的研究成果。本次會議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