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制度

2020-12-16 人民政協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兩會期間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新就業形態是指在新技術、新經濟和新業態發展推動下,藉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並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去僱主化、平臺化特徵的就業模式。如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形態下應運而生的電商、網約車、外賣、快遞等就業形態。

國家信息中心2020年3月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20》顯示,全國平臺員工數為623萬,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人。滴滴平臺2019年在國內創造並帶動網約車司機、代駕和上下遊產業鏈等崗位1360萬個就業機會。美團《2019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9年通過美團獲得收入的騎手達399萬。2020年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在線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等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新就業形態具有就業觀念新、就業領域新、技術手段新和組織方式新等顯著特點,在「六穩」「六保」及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已成為解決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這個領域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

首先,勞動者的勞動關係不明確。新就業形態打破了企業作為用人主體的模式,使得現行勞動法律法規難以界定和適用此類勞動關係。以某外賣平臺為例,運行維護人員與平臺的關係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關係,但通過平臺從事送外賣的部分勞動者與平臺之間可能就不屬於傳統的勞動關係。

其次,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障缺失。現行勞動法律法規難以處理勞動者與平臺之間、勞動者與平臺服務對象之間發生的爭議或糾紛;平臺運營企業沒有為勞動者繳納社保和工傷保險,勞動者權益缺乏保障;勞動者收入不穩定;新就業形態以線下服務為主,但對於網約護士、美甲師等上門服務的勞動者,可能存在人身安全風險。

第三,與新就業形態相關的勞動監管薄弱。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法律地位不明確,平臺提供的勞務種類多、分布廣,導致勞動部門監管難度大幅度增加。近年來與新就業形態相關的信息安全、網絡詐騙、「殺熟」、非法集資、網絡傳銷等時有出現,說明相關監管工作有待加強。

第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保護缺少法律指引。目前,新就業形態處於探索和發展變化中,相關實證研究不足,國家層面立法尚缺,無法從根本上規範引導新就業形態行業健康發展。

為此,筆者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構建適合平臺從業者的勞動保護體系。重新界定僱傭關係,重構僱傭、僱主、僱員定義和性質,明確政府責任和平臺、勞動者、使用者在新就業形態中權利義務,使各方責權利清晰而平衡;建議通過倡導+強制方式,確保將勞動者納入社保體系。倡導平臺與勞動者籤訂勞動合同或者約定含有社保繳納內容的協議,強制規定用人單位為非全日制從業人員購買大額度的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擴展勞動法對自僱人員的保護以及對眾包(眾包是指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大眾群體的)工作勞動者的異地保障。

二是建議建立多部門聯動協調機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應在政府主導下,由發改委、人事社會保障部門、市場監管、稅務、公安等多部門組成聯動協調機制,探索網絡化集體協商模式,鼓勵建立集體勞動關係,督促平臺建立內部對話機制,促進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三是建立新就業形態行業調解組織,及時解決相關勞動爭議。有關部門要支持建立或者引入人民調解組織,建立和完善勞動爭議調解平臺,打造「線上+線下」雙調解模式,及時處理勞動者與平臺及消費者之間的糾紛。

四是加強調查研究,補齊法律短板。建議制定《優化新業態勞動用工服務指導意見》,從用工方式、工時制度、職業技能培訓、勞動糾紛處理等方面作出規範指引;加強政策注入,鼓勵平臺與勞動者籤訂勞動合同,政府給予一定的社保補貼;將相關有效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為修訂就業促進法、失業保險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做準備,以完善新業態勞動者的法律保障制度。

(作者系武漢市政協委員、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未成年人維權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新就業形態「一騎絕塵」 法律保障需迎頭趕上——「新就業形態下的...
    本次研討會邀請到了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市總工會勞動關係工作部、上海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上海外服(集團)工會以及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工會組織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合作共享型勞動關係模式;網約勞動的「商化」及其法律規制;網際網路技術與網約工抗爭的消解;當前新就業形態勞動群體、勞動關係、工會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問題等不同角度,對新就業形態發展規制進行了深入研討
  •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如何保障?上海這位農民工人大代表建議...
    5月23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聽完有關委員關於「新就業形態」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當然這個領域也存在法律法規一時跟不上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
  • 補齊新就業形態短板從勞動力市場制度著手
    補齊新就業形態短板應從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著手觀點●在新就業形態極速發展的同時,當前的制度供給並沒有及時跟上。補齊新就業形態的短板,應納入十四五規劃,從改革和完善整體勞動力市場制度的角度著手,建立分類調整的勞動標準,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強化行業集體協商。
  • 智庫論壇|中國勞動力市場制度面臨的新挑戰及完善建議
    (二)最低工資制度最低工資制度是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勞動報酬權益的重要制度安排。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最低工資規定》,推動了最低工資制度在中國的全面實施。《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
  • 容量大、靈活性強,提高勞動者收入——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
  • 「點石成金」保護勞動者利益,「新就業形態」不能例外
    「新就業形態」順勢而為要補哪些短板?據中國新聞網報導,疫情不僅是一場衝擊,也是一個契機。疫情期間,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迅猛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點評:在市場經濟運營中,任何經濟主體都不能游離於法律之外,更不能拒絕執行與勞動者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專家指出,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新形態  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  新就業形態是什麼?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
  • 新就業形態下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實務研討會在渝舉行
    10月31日,新就業形態下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實務研討會在重慶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德恆全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委會主辦,北京德恆(重慶)律師事務所承辦。來自信息技術、建築工程、醫藥化工、物流、餐飲、製藥等多個行業的300餘名企業代表和100餘名律師同行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新聞中心-北方網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  「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
  • 為非正規就業勞動者撐起職業安全「保護傘」
    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工傷保險需要一個穩步實踐、探索的漸進過程,需要勞動法律制度體系的逐步完善。多個地方的實踐、探索都可謂工傷保險法治建設的築基之舉,都會成為工傷保險制度的不可缺少的「鋪路石」。當下的勞動力市場,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人員眾多,既有超齡勞動者和職業學校的學生等年齡與法定勞動年齡人口「兩頭不靠」的人員,也有像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雖屬法定勞動者、但無法與用工單位籤訂勞動合同的靈活就業人員。不僅如此,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提高、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三新」(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範疇的不斷擴容,越來越多的非正規就業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解決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問題日益迫切。
  • 經濟參考報:網際網路就業新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據業內人士介紹,部分新就業形態打破了傳統的勞動用工關係,不具備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的勞動關係特徵,一般不籤訂勞動合同,不繳納社會保險,其從業人員也難以按照單位就業享受相關幫扶政策。二是勞動權益保障難。記者了解到,不少從事新就業形態的人員,由於沒有明確的工作單位,參加的社保並不全,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可以通過社保窗口自己繳納,但工傷保險無法參加,工作中出現事故後難以得到保障。
  •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十三五」時期,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民生保障制度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 如何為「新形態群體」的安全護航
    海澱區政協常委、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理事長黃樂平表示,希望通過政協平臺更好地維護與推進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工傷權利保障。據相關調研,2019年我國共享經濟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人,他們是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靈活就業人員,也是通常所說的「新形態群體」。靈活就業意味著自由的工作模式,但勞動權益保障缺失問題一直如影隨形。
  •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
    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的提高對構建我國內需體系拉動消費效應凸顯,其應是下一階段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滴滴發布《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報告...
    高質量就業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保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多次強調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
  • 義聯聯合海澱區政協委員工作站成功舉辦「非正規就業工傷保障問題」研討會
    他還提到本次研討會的形式極具開創意義,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一次新嘗試,政協組織的民主協商與社會組織的民主協商進行了有機結合,並希望通過通過政協這個平臺,反映社情民意,推進集思廣益,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吸收各界專家意見與建議,以便更好的維護與推進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工傷權利保障。
  • 國辦督查室通報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轉辦部分意見建議,包括完善穩就業...
    湖北、新疆等地有關單位反映,中西部地區職業指導和創業指導等人才資源不足,勞動者難以獲得高質量的就業創業指導。建議協調東部地區通過提供師資、實地培養、結對幫扶等方式,為中西部地區培養職業指導和創業指導人才。(擬轉辦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三)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保障制度。
  • 政府工作報告「就業」一詞多達39次,代表委員認為穩定就業須從扶持...
    「政策疊加使得企業的獲得感較小,經營壓力加大,在長期內不利於就業穩崗和勞動者利益的保障。」他建議,出臺應對疫情的勞動就業政策時應注意頂層設計,留下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相互協商的空間,讓企業與勞動者都有充分的獲得感。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可通過向有新增投資、新增員工的企業發放「就業券」的方式來促進就業,同時也可以藉此拉動投資、激活消費。
  • 新職業不斷湧現 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