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聽完有關委員關於「新就業形態」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當然這個領域也存在法律法規一時跟不上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兩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熊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採購經理李豐和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郵區中心局郵件接發員柴閃閃,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的社保福利保障和成長環境營造問題。
李豐代表提出,在新經濟環境下,要著力幫助流動性職業人員,解決社會福利保障問題。柴閃閃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強基礎性技能人才的成長環境營造。
因為採購工作崗位的原因,李豐經常要和物流、快遞行業人員打交道。交流多了,他了解到,不少人都沒有繳納社保。
李豐說,一些新興行業的從業人員都遇到了無法繳納社保的問題。「像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家政服務人員,還有自媒體運營人員,甚至是現在流行的帶貨『網紅』等等,這些網際網路行業的從業人員,基本上都存在這個問題。」
來自江蘇南通的網約車司機謝師傅做這行已經6年了,輾轉了幾家公司,但始終沒有單位為他繳納社保,他說,周圍同行也大多是這種情況。他說,如果能有渠道,自己也願意繳納一部分。
在街頭採訪中,來自河南南陽的小李說,他已經在上海的「三通一達」快遞企業中工作了3年,收入按件計算,每送出一件可以賺一塊三毛錢,每個月他能存下近5千元。為此,他每天要派送超過200件快件、工作12小時也是家常便飯。但這期間,也沒有公司為他繳納社保。
小李坦言,自己也不願意去繳,供孩子在老家好好讀書才是他的當務之急。「這個工作說不了幹多少時間的,不固定的,流動性很大。我今年30多歲了,一次都沒繳過,我都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現在,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2019年5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2018年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共有1677萬網際網路從業者,其中65%集中在「北上廣深杭」。
網際網路企業不僅只有「碼農」。李豐通過調研了解到,新技術、新業態下產生、拓展出來的相關流動性勞務崗位人員,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
「據統計,僅美團和餓了麼等外賣平臺上已獲取收入的騎手就有大約600萬人,快遞小哥的數量也高達400萬,網約車司機的數量更為龐大,2018年僅從滴滴平臺上獲取收入的網約車司機就高達1166萬(其中包含部分兼職人員),再加上早已普遍存在的家政服務人員、建築工人、自媒體從業人員、個體演藝工作者等等,粗略估計,當前我國的流動性就業人員應該是一個高達數千萬的龐大群體。」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提出,我國包括零工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數以億計。
此類崗位的就業特點,常常表現為沒有固定或明確的僱傭關係,就業期限與形式靈活,崗位和人員流動性極強。
李豐認為,個人社保繳納的渠道少、流程繁瑣、繳存困難、缺乏連續性、辦理退休時跨地區結轉障礙等等,這些都會造成流動勞務人員社會福利保障的缺失。而社保缺失就意味著其個人與家庭的權益會受到挑戰,這既損害了流動勞務人員的切身權益,也給用工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從長遠來看,還將造成這些流動勞務人員在年老返鄉時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網際網路社區生活服務平臺、悅管家的創始人李尉表示,以在上海工作的家政服務人員為例,99%以上都是不會繳納上海城鎮社保的。
「假設她在上海工作、生活了5年、10年、15年,但是她如果繳納社保,她離開時又不能帶走這些錢。這是流動性崗位人員不願意主動繳納社保的最大原因。」
李尉說,而一些80後、90後想在上海長期生活,是有意願繳納城鎮社保的,尤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融入大城市,這是這個年輕群體願意在上海繳納社保的核心訴求。
李豐說,產生流動勞務人員社保問題在政府層面技術上難以操作的客觀原因在於,區域行政管理和條線管理的分割,導致社保繳納信息無法在各行政主體之間實現有效共享。他建議,通過設立新險種及利用區塊鏈技術監管的手段,為他們提供必要的保障。
設立新的社保險種——流動勞務人員社保險,類似於自由職業者的險種,僅由個人負責繳納,這樣就避免了今天用工企業和勞務者在薪酬談判中博弈和事後的爭議。
區塊鏈上鏈的角色包括:流動勞務人員、用工企業企業、政府各級人社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國家人社部。
國家人社部——鏈主,負責制定社保繳納規則、社保繳存統籌監管、社保信息分享方,各方信息存儲節點;
流動勞務人員——社保繳納方,社保信息分享方;
用工用人企業——用工信息的發布方,社保信息的分享方;
地方人社部門——社保資金存管方,社保信息發布方和分享方,各方信息存儲節點;
市場監管部門——企業用信息的發布方,社保信息分享方,各方信息存儲節點;
通過社保區塊鏈平臺連接上述角色。在該平臺上個人繳納的社保信息將被分享給各責任主體,同時將作為用人企業是否錄用該流動就業人員的主要徵信數據,而市場監管部門則監督用人企業是否按照社保繳納要求合法錄用有連續社保繳存記錄的流動就業人員。
個人的社保資金可以在各地的地方社保帳戶內存管,由於平臺上信息完全共享,靈活就業人員在辦理退休時可方便地靈活選擇退休地,並將個人社保資金轉入辦理退休所在地。
在整個社保繳存和管理的流程中,每個靈活就業人員將使用其自然人的身份證號碼對應一個獨立的社保資金帳戶,並由國家人社部統籌制定和管理地方社保繳存管理規則。個人將社保資金繳納至社保帳戶,地方人社局負責將該個體的社保繳納信息上傳至區塊鏈。
相關主體根據其掌握的信息上傳區塊中的全部或部分數據,並為信息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此外,區塊鏈上除了可以存儲數據,還可以自動運行制定的智能合約。這樣一來,上級主管單位可以隨時安裝或更新數據上鏈的標準與數據轉換規則,通過這種「輕監管、重運營「+」先運作、後管理」的方式,不斷優化鏈上數據的治理與實施,使之時刻貼近政策與民情的實際發展情況。
如果未來在上海和其他省市之間,能真正打通壁壘,做到社保繳納相互移動,就會有更多流動性崗位人員願意繳納社保。李尉對此表示:「繳納社保是政府和我們行業都極其鼓勵的,主要原因是對於服務品質有保障,對於服務人員來說也有安全感和歸宿感,更有助於提高服務的行業水平。」
他進一步介紹,目前家政服務行業的用工模式,主要有三類:一是靈活用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鐘點制;二是中介制,類似住家阿姨、育兒阿姨等;第三,也有員工制模式,例如養老和月嫂服務。
「我們作為企業,樂於積極推動員工制模式,這會不斷激發家政服務行業的職業化,形成不同的技能和職業標準,能將一些優秀的人才留在城市,通過他自己的職業發展和職業教育兩條路線,完成融入城市發展。」
而說到營造職業人才成長環境,柴閃閃代表帶來了相關建議。
「現實生產中,企業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基本都是從生產一線的基礎性技能人才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領軍的創新型高端人才,更需要滿天星一樣的基礎性技能後備人才,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柴閃閃說,基礎性技能人才目前境遇不佳。比如,在人工成本不斷增長的大環境下,新型用工制度下的勞務派遣工、外包工,能接受技能培訓的機會就很少,而且有部分派遣單位更是為員工繳納異地社保來降低成本,使他們長期在本地工作卻無法享受到本地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補貼,也因此往往在考取了崗位必須的技能等級後,就止步不前了。
又比如,很多進城的務工者都通過自身數年的奮鬥達到了相應的分值,但是申請的過程中,他們卻需要數月甚至一兩年利用不多的休假奔波在補辦材料的行程中……
由此,他建議,提高基礎技能人才待遇;創新評價和培養體系;在政務服務上給予便利。
建議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定期發布企業各級技能人才市場工資價位。同時,在住房、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上給予一定分配,保障基礎技能人才成長階段穩定就業。此外,應督促企業和政府在業務外包用工上必須選擇能夠充分保障員工權益的勞務公司。
能夠給市場和企業一些自主權,引導並支持行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自主評價。在人才培養方面,建議鼓勵政府和企業共同設立人才基金,不以用工方式「劃線」,建立「人才庫」,建立與之相匹配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激勵機制。
建議國家推動各省市為擁有一技之長或獲得一定榮譽的外出務工者建立人事檔案,同時,總結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經驗,加快推進全國一網在線的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各省市間部門的信息共享來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奔波。
柴閃閃說,要讓每一名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奮鬥者,都願與這個城市同呼吸共命運!
部分圖片及圖表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