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大、靈活性強,提高勞動者收入——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

2020-12-26 國際在線

核心閱讀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離不開一系列保就業政策的實施,也得益於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

下蹲、吸氣、起身、呼氣……每天晚上,22歲的李文慶都會在直播平臺打卡上班,帶領學員完成一節線上健身課程。「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新形態

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

新就業形態是什麼?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

「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

這種新,體現為一批新就業崗位的湧現。

「比如網約車平臺,就催生了網約車司機、司機服務經理、自動駕駛路測安全管理員、自動駕駛測試駕駛員等新的就業崗位。」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馮馨說。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數已達623萬人,比上年增長了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

這種新,也體現為全新的就業模式。

位於福建的一家食品公司有400名特殊的員工。「他們全部都是從欣悅餐飲管理公司派遣過來的,給我們解了難題。」 公司人事部經理李建平說。此前,受疫情影響,部分員工無法及時返崗,影響企業復工復產。

福建省晉江市工商聯加強引導和服務,推動會員企業進行員工餘缺調劑。「我們還嚴把安全關,新用人單位與原用人單位及員工籤訂三方協議,避免出現權責不清的情況。」晉江市工商聯常務副主席鄭科偉說。

新特徵

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

新就業形態能量有多大?

莫榮介紹,我國1億靈活就業者中,約7800萬人選擇依託網際網路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容量大,部分崗位門檻不高,能夠助力重點群體實現就業增收。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跑單,每月收入就能超8000元。」今年24歲的李松來自雲南省鎮雄縣。去年,由於哥哥病情加重,母親也患有重病,為更好照顧家人,李松從打工地返回昆明,加入了外賣配送隊伍。

在今年1—5月新加入美團的107萬外賣騎手中,有7.3萬為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平臺就業規模大,有的就業門檻較低,可以實現精準就業扶貧。」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

進出自由,新就業形態具有靈活性與兼職特性。「新就業形態可以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保障其個人收入有延續性。」張成剛說。

同時,新就業形態的靈活性,也吸引了大量有本職工作的人參與共享經濟,獲得額外收入。阿里巴巴新服務研究中心主任張瑞東介紹,據某外賣公司數據顯示,56%的騎手擁有第二職業,其中26%是小微創業者,21%為技術工人。

「通過兼職送外賣,騎手平均每月可以多賺超過2900元,16%的騎手每月多賺4000—6000元,這些收入平均佔到家庭總收入的40%。」張瑞東說。

新標準

研究制訂保障標準,提升從業人員職業技能

新就業形態,有其生機勃勃的一面,也有成長的「煩惱」:勞動關係不明晰、勞動者權益難保障、就業政策難享受……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現行勞動法律制度和勞動用工管理方式與新就業形態並不適配。」莫榮說。

這其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勞動關係的認定。「勞動關係認定是用工管理的前提,關係著勞動者能否加入工傷、失業保險保障體系。」張成剛說。

張成剛建議,應針對新就業形態的勞動特點,研究制訂平臺就業的報酬支付、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職業安全等有關勞動標準,保護勞動者權益。同時,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和勞動監察制度,以便在發生勞動爭議時能夠及時得到妥善處理。

「失業保險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的修訂也很迫切,建議專門增加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社保補貼和享受待遇相關內容。」中國就業促進會會長張小建說。

在莫榮看來,加強新就業形態職業培訓尤為重要,通過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

今年5月,人社部啟動了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工作,面向新就業形態的重點就業群體提供崗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促進其就業或穩定就業,並將浙江、廣東、湖北、山東等7個省份15個地區列為全國首批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地區。

(記者 李心萍)

相關焦點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  下蹲、吸氣、起身、呼氣……每天晚上,22歲的李文慶都會在直播平臺打卡上班,帶領學員完成一節線上健身課程。「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新聞中心-北方網
    莫榮介紹,我國1億靈活就業者中,約7800萬人選擇依託網際網路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容量大,部分崗位門檻不高,能夠助力重點群體實現就業增收。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跑單,每月收入就能超8000元。」今年24歲的李松來自雲南省鎮雄縣。去年,由於哥哥病情加重,母親也患有重病,為更好照顧家人,李松從打工地返回昆明,加入了外賣配送隊伍。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
    核心閱讀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離不開一系列保就業政策的實施,也得益於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
  •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新職業湧現,能量有多大
    容量大、靈活性強,提高勞動者收入——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核心閱讀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離不開一系列保就業政策的實施,也得益於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下蹲、吸氣、起身、呼氣……每天晚上,22歲的李文慶都會在直播平臺打卡上班,帶領學員完成一節線上健身課程。
  • 建議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兩會期間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新就業形態是指在新技術、新經濟和新業態發展推動下,藉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並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去僱主化、平臺化特徵的就業模式。如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形態下應運而生的電商、網約車、外賣、快遞等就業形態。
  • 新就業形態「一騎絕塵」 法律保障需迎頭趕上——「新就業形態下的...
    從數位化就業到遠程勞動、共享員工,就業新形態、新模式釋放蓬勃活力,同時也給勞動關係、工會工作帶來全新的問題與挑戰。聚焦新課題,12月11日下午,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共建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研究基地舉辦「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群體與工會工作」學術研討會。
  • 新職業不斷湧現 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
    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下蹲、吸氣、起身、呼氣……每天晚上,22歲的李文慶都會在直播平臺打卡上班,帶領學員完成一節線上健身課程。「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
  • 「點石成金」保護勞動者利益,「新就業形態」不能例外
    人均1.3萬美元據中新經緯報導,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富裕國家為了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經濟後果,將承擔至少17萬億美元的額外公共債務。預計稅收的急劇下降將使旨在緩解疫情影響的刺激措施相形見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滴滴發布《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報告...
    報告基於滴滴平臺大數據、問卷調查數據和宏觀數據,以網約車行業為代表,通過構造「網約車新就業指數」對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狀況進行刻畫和追蹤,並深入分析新就業形態對傳統就業結構和模式帶來的影響,以及新就業形態在應對疫情衝擊中發揮的作用。
  • 經濟參考報:網際網路就業新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130家企業和機構在2萬平方米的展館內聚焦網際網路最新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動態,著力展示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5G等領域的數字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成果。圖為觀眾在會上通過掃碼了解數字經濟人才招聘信息。記者 李鑫 攝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
  • 壯大新業態 就業路更寬(政策解讀)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就業形態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達到623萬人、同比增長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新業態有巨大的崗位創造能力,在拉動就業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張成剛說。不僅如此,新就業形態還有助於提高就業質量。
  • 【智庫思享】方福前:以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
    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比下降。根據資金流量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發現,21世紀以來,中國住戶部門通過初次分配獲得的總收入和通過再分配獲得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都是呈現走低的趨勢。同時,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住戶部門勞動者報酬佔國民總收入的比重也出現了下降。
  •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如何保障?上海這位農民工人大代表建議...
    5月23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聽完有關委員關於「新就業形態」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當然這個領域也存在法律法規一時跟不上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
  • 如何提高我國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人大經濟教授提了4點
    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比下降。根據資金流量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發現,21世紀以來,中國住戶部門通過初次分配獲得的總收入和通過再分配獲得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都是呈現走低的趨勢。同時,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住戶部門勞動者報酬佔國民總收入的比重也出現了下降。
  • 補齊新就業形態短板從勞動力市場制度著手
    產業與就業數位化轉型的宏觀背景對於新就業形態,不應簡單地看作是疫情催生的產物,或是解決後疫情下就業問題的階段性手段。從長期發展趨勢看,新就業形態是數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只有從歷史和宏觀的角度,才能更為準確地判斷新就業形態的屬性和趨勢。
  • 高技能也應高收入 我國將提高超兩億技能勞動者待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12月18日表示,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已經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下一步將按照中央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要求出臺政策,加強激勵;同時鼓勵企業完善機制,促進企業收入分配向一線職工傾斜。  張立新是在當天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這一情況。
  • 新職業,打開就業新空間
    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既要穩住存量也要做大增量。通過培育新職業、拓展新崗位為勞動者提供更豐富的就業選擇,正是做大增量可靠且重要的渠道。數位化運營師、卡路裡規劃師……這些新職業你聽說過嗎?日前,美團與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顯示,雖然疫情給生活服務業帶來一定影響,但活力四射的新業態仍在持續孕育著種類繁多的新職業。
  •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
    然而,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工資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5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就如何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問題做出了重要部署。當前,應認真思考提高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的重要意義,以及近年來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發生的變化和面臨的問題等。
  • 網際網路新業態崗位吸納就業效應已顯 三重困境成「攔路虎」
    130家企業和機構在2萬平方米的展館內聚焦網際網路最新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動態,著力展示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5G等領域的數字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成果。圖為觀眾在會上通過掃碼了解數字經濟人才招聘信息。記者 李鑫 攝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