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國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人大經濟教授提了4點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中國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和大變革時期。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許多變化。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中國經濟呈現內向化趨勢。中國經濟內向化趨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2007年以來中國外貿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持續下降;另一方面,總需求結構中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大,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拉動總體上是負數。

消費取代資本形成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2013年以前,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是交替變化的,但是2013年以後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持續超過了資本形成。可以說,2013年是兩大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和拉動的轉折點,此後中國經濟增長轉變到以消費為主要支柱的路徑上。

消費率偏低並呈下降趨勢。2003年以來,中國消費率一直在50%-60%之間,2010年最低為49.3%,近幾年始終沒有突破56%。中國消費率不僅低於發達經濟體,也低於中國周邊在文化和消費觀念上與我們接近的亞洲六國(印度、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對比人均GDP水平與我國相近的國家,中國居民消費率也是偏低的。

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比下降。根據資金流量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發現,21世紀以來,中國住戶部門通過初次分配獲得的總收入和通過再分配獲得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都是呈現走低的趨勢。同時,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住戶部門勞動者報酬佔國民總收入的比重也出現了下降。

我國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來應對上述趨勢性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改革促進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增長。

為了調動個人的積極性,需要通過進一步市場化改革,完善勞動者和企業家的激勵機制,營造寬鬆、自由的營商環境,從制度上保障個人的合法財產和合法收入,從法律和政策上維護、保障個人的創業權和自主擇業權。

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和提高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性,可以改善勞動市場價格扭曲,提高勞動要素的配置效率。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勞動者的報酬會得到提高。但是,提高工資不應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惟一途徑。如果工資上漲快於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提高,必然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過快,這對企業發展和就業增長是不利的。此外,還有以下途徑可以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

第一,通過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擴大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和就業機會,法律和政策上允許勞動者合法兼職或擁有第二第三職業等途徑來增加勞動者報酬。第二,通過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擴大居民的資產選擇範圍和投資渠道,增加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第三,通過發展各類各層次的教育和在職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和素質,提高居民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來增加居民的職業和工作崗位選擇機會,使他們的報酬和收入不斷提高。從長期來看,這個途徑至關重要。第四,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在初次分配中貫徹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原則,在再分配過程中貫徹公平公正原則,同時發揮非政府組織(NGO)和非營利組織(NPO)在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原標題:如何應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趨勢性變化——以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方福前(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智庫思享】方福前:以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
    中國消費率不僅低於發達經濟體,也低於中國周邊在文化和消費觀念上與我們接近的亞洲六國(印度、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對比人均GDP水平與我國相近的國家,中國居民消費率也是偏低的。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比下降。
  •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
    5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就如何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問題做出了重要部署。當前,應認真思考提高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的重要意義,以及近年來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發生的變化和面臨的問題等。其一,提高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有其重要意義。
  • 宋曉梧:建議「十四五」時期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
    11月29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9日下午舉行的圓桌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在題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促進國內經濟循環》的演講中指出,對加快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而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極其重要,它不僅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舉措,還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更是堅定政治信仰的群眾基礎。
  • 我國經濟穩步復甦 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
    過去一年,我國經受住了疫情「大考」,經濟穩步復甦的同時,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近段時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信號密集釋放。《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從中央到地方,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牽引,一攬子「擴中」政策措施將加快落地,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加大對重點群體支持力度、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等紅利可期。
  • 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
    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萬億元,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但當前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的堵點和難點。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表示,一方面,我國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以及人均消費水平還不高,消費潛力未完全釋放;另一方面,相對於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有效供給不足,消費的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 個稅起徵點5000依然太低?調節居民收入結構才是正解
    近期一份來自上海財經大學最新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0-2021)》,再度引發了社會大眾對於提高個稅起徵點的呼聲。報告稱:「目前,中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為5000元,這已經嚴重不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不利於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
  • 內地基尼係數遠超警戒線 收入差距拉大影響穩定
    經過31年高速增長,如今這個目標已實現,我國人均GDP從當初的200美元增加到今天的近4000美元。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隨之而來的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日益顯現。」蔡志洲進一步分析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餘斌指出,「十二五」期間如何優化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成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
  • 高技能也應高收入 我國將提高超兩億技能勞動者待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12月18日表示,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已經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下一步將按照中央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要求出臺政策,加強激勵;同時鼓勵企業完善機制,促進企業收入分配向一線職工傾斜。  張立新是在當天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這一情況。
  • 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題:持續釋放增收紅利 技能勞動者、農民工等迎新利好多改革舉措加碼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過去一年,我國經受住了疫情「大考」,經濟穩步復甦的同時,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近段時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信號密集釋放。
  •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13年的26467元、9430元分別增加到2019年的42359元、16021元。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加快,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已從2013年的1856元/月提高到2019年的3100元/月。今天,我國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 容量大、靈活性強,提高勞動者收入——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數已達623萬人,比上年增長了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這種新,也體現為全新的就業模式。
  •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的原理
    弄清楚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的原理,有利於更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的具體表現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的具體表現,可以從所有制、分配製度、經濟體制三個方面來分析。
  • 4億房奴在「壓垮」經濟?專家表示:居民消費水平不如印度
    另外就是國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畢竟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在那放著,其次是家家幾乎都有了轎車。 但是有專家教授表示,我國百姓的消費能力還不如某些落後的國家。人大經濟學教授、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專家陳彥斌直言:我國的居民消費率只有39%,印度居民的消費率為66%,巴西的消費率為68%。
  • 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要擴大?人社部:未來2億技術工人的收入將提高
    現如今,雖然我國國內的經濟正處於持續增長階段,老百姓的收入也較之前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受國外疫情的影響,目前來說,我國國內經濟的增速依然比較緩慢。為了促使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我國的一些相關部門提出了「擴大內需」的說法,意思就是通過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實現消費升級,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而要想達到這一效果,前提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今年12月18日,我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為了更好地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辦了一場關於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發布會。
  • 高收入群體個稅徵管再強化 收入分配改革提速
    專家透露,《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正在抓緊制定之中,年內有望出臺,未來兩年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或將有明顯提升。  措施 高收入群體個稅徵管再強化  對高收入者的稅源管理和監控,關鍵是掌握高收入者的大致分布和主要所得來源。
  • 【地評線】大洋網評: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推動構建完整內需體系
    當前,我國14多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比較優勢和我國強大的發展韌性所在,孕育著巨大的潛力和活力。但與此同時,我國低收入人群數量還比較大。因此,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是關鍵。  分配在連接生產和消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既維護公平,又提升效率,最大限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體現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 高收入人群怎樣減輕勞務報酬的稅負壓力?
    知識就是金錢,如今很多高收入人群都是屬於個人,擁有高度專業的知識,提供一個方案、一個設計、一個介紹就可以拿到很高的酬勞,比如很多教授都有很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在各個行業擔任專家,評估各種項目,貢獻他們的知識來服務於社會產業的經濟發展。
  • @技能勞動者、農民工 恭喜成為「擴中」主力軍!
    記者 班娟娟 張莫 北京報導過去一年,我國經受住了疫情「大考」,經濟穩步復甦的同時,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近段時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信號密集釋放。《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從中央到地方,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牽引,一攬子「擴中」政策措施將加快落地,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加大對重點群體支持力度、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等紅利可期。
  • 勞動者怎樣在勞動仲裁中提高勝算
    在實踐中,工資不發、經濟補償不支付…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的,雙方協商不成,應當向當地勞動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勞動仲裁委員會受理後,需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作出裁決。那麼我這個案件勝算大不大?我如果申請勞動仲裁,成功的機率多大?等諸如此類。這是經常被問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