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文/洪偌馨、伊蕾
最近,央行公示了一批《支付業務許可證》核發信息公告。
根據公告,2020年,國內支付牌照註銷名單新增4家公司,包括御嘉支付有限公司、艾登瑞德(中國)有限公司、江蘇省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安徽華夏通支付有限公司,截止到目前,累計註銷牌照數達到38張。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省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註銷的是一張網際網路支付牌照。在支付牌照許久未開閘的情況下,該類牌照在市場上一度 「一牌難求」。
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國內獨立第三方支付機構們的困境,作為一個馬太效應極強的領域,其它競爭者早已沒了市場機會。
但今年可以看到另一個新的趨勢,那就是網際網路新貴們又開始重新重視 「支付」,典型如剛剛上線了錢包產品的拼多多。
雖然看起來只是一次小小的試水,但此舉依然引起了不小的關注,被認為是它布局金融業務的開始。
畢竟,從第三方支付牌照出現那天起,就跟網際網路巨頭們綁定在了一起。網際網路公司對於支付是有著特殊情節的——阿里、騰訊、京東還有許多產業巨頭的新金融擴張之路都是由此而起,從很早之前開始,它就是巨頭們進軍金融的「標配」。
除了年初拿下支付牌照的拼多多之外,今年以來還有,字節跳動入股「合眾易寶第三方支付公司」,並上線了借貸產品;快手入股「易聯支付有限公司」進入尾聲;此外,老牌OTA公司攜程也終於落子支付牌照,拿下「上海東方匯融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對於「拼多多們」而言,他們的大野心和小算盤,確實也與前輩們不一樣了。今天的支付之於這些網際網路新貴而言,是生態布局的需要、也是業務發展的基礎。套用一個熱詞,支付也進入了「內循環」。
近幾年,伴隨著金融科技監管收緊,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新晉網際網路巨頭們對於金融業務總是三緘其口、低調再低調。
比如字節跳動,曾經不止一次澄清自己沒有布局金融的想法。拼多多也在去年的電話會上提到,不急於「金融變現」,甚至關於它要發起設立直銷銀行的消息都闢謠了多次。
但現實是,他們或許真的不急於「變現」,但並沒有放棄金融,更沒有停止布局金融的步伐。
擁有一張支付牌照對於產業巨頭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簡單來說6個字,「進可攻,退可守」。
所謂「退可守」,其實就是把關乎未來發展、影響核心競爭力的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
無論是以拼團電商起家的拼多多,還是從短視頻、直播切入賽道的抖音、快手,眼下支撐起業務發展和未來收入增長的核心都是電商。
根據拼多多三季報:
拼多多AP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6.43億,年度活躍賣家數達到7.3億,用戶量已經超過京東,在線上購物APP中排名第二,直逼老大阿里。從交易量來看,截止到9月30日,拼多多過去12個月GMV達到1.46萬億,增速8倍於行業水平。
而快手則在招股書中提到:
自2018年4月快手試水了第一場電商直播後,在電商領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並大力投入。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快手電商的日活突破1億,交易總額達到1096億元,成為僅次於淘寶直播的第二大平臺。
字節跳動尚未有公開資本市場的信息可查,但抖音帶貨的進擊姿態已成定局。
據媒體報導,618當天,字節跳動成立一級業務部門電商的消息得到確認,抖音是落實這一戰略業務最核心的平臺,而在更早之前,今日頭條上的「放心購」上線已有時日。
對於電商業務而言,供應鏈、物流、支付都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前兩者著重於線下,而支付則重在線上的搭建,且與用戶的消費習慣、帳戶安全和業務成本直接相關。
通過一張支付牌照,平臺可以擺脫支付成本和體驗等方面受制於人的局面,又能掌握帳戶和數據,真正形成資金和信息流的閉環。對比一下投入產出的價值,要做這樣的布局並不難理解。
長久以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大巨頭在行動支付市場已經佔領著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一切線上線下支付場景也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在市場發展早期,巨頭們出於市場拓展或者戰略合作的考慮,會給平臺提供一些支付通道方面的優惠。
但是從去年開始,巨頭們不僅在B端(商戶)收費,C端(還信用卡等功能)也增加了不少手續費,「漲價」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不想受制於人,新興的網際網路巨頭自己布局支付,也在情理之中。
以快手為例,其招股書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19年,其支付渠道手續費分別為2.69億、4.89億和6.42億元,而在2020年上半年,該筆費用上漲至4.35億元。儘管其在總體費用中佔比不高,但是伴隨著業務規模上漲,手續費成本只會日益高漲。
與此同時,電商直播、拼團等新業務模式的發展,對於支付與產品、運營的協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外部通道的合作也容易提升合規成本,並造成用戶體驗上的不流暢等等。
此前,美團、拼多多等平臺都收到過來自央行的「二清」整改通知,而用戶對於這些平臺到帳慢、提現出現問題的投訴也層出不窮。
沒有支付牌照的電商一旦涉及其他商戶在其平臺上開店售貨,顧客支付的款項只能先到平臺再由平臺結算給商戶,就形成了央行嚴令禁止的「二清」模式。沒有支付牌照,「二清」風險永遠是懸在平臺頭上的達摩克斯之劍。
降低成本、保障合規、提升用戶體驗,對於這些公司來說,獲得一張支付牌照相當於給核心業務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這是「退可守」的真正內涵。
當然,對於進擊的網際網路新貴們而言,「進攻」才被認為是最好的防守。
在螞蟻金服、騰訊Fit、京東數科的諸多先例之下,支付之於平臺金融業務的發展價值已經不言而喻。
用戶在平臺開設第三方支付帳戶並完成綁卡,不僅能夠形成業務的閉環,也完成了資金流、數據流的閉環,在此基礎上,平臺可以更好地描摹用戶畫像,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和產品推送。
而在電商等交易場景的支持下,用戶也更容易從單一的支付交易用戶轉化為信貸、理財等其他金融產品的用戶,進而提升用戶粘性,帶來更高的客單價和更長周期的互動。
尤其是眼下,綁卡環節的流程優化也給這些平臺的支付業務帶來了發展空間。
相比於早年間第三方支付綁定銀行卡時,用戶需要從錢包中翻找出實體卡,或者從微信、支付寶經過層層入口複製卡號才能完成。
如今,在新平臺綁卡,用戶只需要輸入本人姓名和身份證號、選擇開卡行、完成驗證,平臺就會自動識別出綁卡人名下的銀行卡號。
在用戶支付環節,紅包優惠誘導+高效綁卡的雙重推動,未嘗不是平臺建立起自己帳戶體系的一次契機。比如,最近滴滴宣布,其平臺支付業務日訂單達100萬,支付用戶數達到3000萬。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網際網路新貴們而言,這種在行動支付領域的「進攻」與幾年前的行動支付大戰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似乎並沒有跑馬圈地、改變市場格局的野心,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可能和必要。
牌照布局在本質上保留了他們在生態內探索業務協同發展的可能。
除了支付牌照之外,字節跳動已經拿下保險中介牌照,並宣布申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更早之前入局的滴滴和美團在牌照方面的布局也日益豐滿。
眼下,金融科技行業還處於整肅期,許多新業務、新模式需要經歷周期波動的檢驗,對於主營業務還在高歌猛進的網際網路新貴們而言,三緘其口、低調試水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將試錯成本留給他人,將確定的發展留給自己。
只是,一旦監管穩定、市場成熟,手握海量用戶與牌照許可的新貴們又怎麼可能放棄前(錢)景可觀的機會?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