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悲劇。
12月13日,江蘇阜寧縣,某小區發生一起命案。
死者是一位陪讀媽媽。
當天上午,她17歲的兒子因不服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在肢體衝突中致其母死亡。
當天晚上,公安機關將潛逃的他抓獲歸案。
此事一出,網友憤慨:
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這位母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想不到,要她性命的,正是她疼愛到骨子裡的孩子。
或許辛苦陪讀的她前一秒還在想著,還有半年,等孩子上了大學,自己就解脫了。
可她卻永遠倒在了充滿希望的終點前。
01
這已經不是最近第一起弒母案了。
就在上個月16日,江蘇南京當地警方通報:
近日,南京發生一起高三學生弒母案,事件背後的真相令人痛心,令人無數家長反思!
當事人李某某是南京市某重點高中的高三學生。
據當事人口述:
11月12日晚,李某某晚上10點下課回家後寫作業的時候,母親在一旁不斷說教,李某某被攪得心煩意亂,無法繼續學習,就生氣地回敬了母親幾句,結果母親更加惱怒,就開始辱罵李某某,用詞很過分,李某某情緒失控,跑到廚房拿了菜刀砍向母親。
殺害母親後,李某某換了衣服出門,在同學家借宿一夜。11月13日一早,將此事告知了班主任老師,並用老師辦公室電話報案自首。警方到達案發現場後,發現其母親已經死亡。
看到這裡,不禁令人感嘆。
這些孩子都怎麼了?
明明處在可以向媽媽肆意撒嬌的年紀,應該是媽媽貼心的小天使,怎麼轉眼間,成了揮舞屠刀的惡魔?
2020年5月,青島,15歲的女兒借按摩為由,用早早準備好的繩子,將毫無防備的媽媽從後面活活勒死;
2019年3月,鹽城,13歲少年邵某與媽媽起衝突後,用菜刀把媽媽砍死。事後他沒有報警,在家裡平靜地坐了40多個小時;
2018年,湖南,一個12歲男孩在家裡偷偷抽菸被母親嚴厲管教,心生怨恨,從廚房拿菜刀砍了母親20多刀,母親當場死亡。
2017年12月,達州,一個13歲男孩因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嚴,持刀將其殺害,後正常去上學。警方在課堂將其抓獲。
更令人膽寒的是,這個男孩冷冷地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不知道這些媽媽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到最疼愛的孩子對自己如此殘忍,內心有多絕望?
憤怒?悲痛?哀嘆?
再怎麼悲痛,也無法改變這些母親被孩子傷害的事實。
從這些悲劇中,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母親們把心掏給孩子,最後卻還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弒母是十惡不赦、背棄人倫的大罪!
無論如何,李某某的行為都必須遭到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譴責!而且這也必將成為其剩餘人生裡抹不去的陰影。
然而當我們了解背後的真相後,又不得不感嘆李某某本人同樣是這起悲劇的受害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的悲劇只是母子二人過去長時間積累的矛盾的大爆發而已。
經警方調查,李某某現階段正全力準備高考,母親謝某辭職全職陪讀,可是母子二人在家庭管教方面長期存在矛盾。
據相關知情家長介紹,謝某對孩子的管教方式非常偏激,對成績的要求非常苛刻。
在出事之前,謝某與李某某就經常發生衝突,甚至曾有一次拿菜刀恐嚇兒子,後來兒子從她手裡搶奪了菜刀,跑到同學家躲避。
「她說自己是從農村出來的,她和老公都是知識分子,所以深知要出人頭地一定要好好學習,因此對兒子的學習要求很嚴格。」知情家長介紹道。
「其實她兒子當時也在我們南京比較好的初中(就讀),成績排名也非常靠前,他(李某某)自主學習能力也很強,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已經不需要再給他壓力了。」
「我以前就覺得,她的教育模式早晚會出事的,只是沒想到發生這麼大的事。」
有記者查詢到,今年下半年,李某某曾在考試中排名進步了300多名,被選為優秀學生代表向全年級同學分享學習經驗。
怎想到,全身心投入在兒子身上的母親竟被兒子親手殺害,著實令人扼腕嘆息!
02
縱觀這些母親,她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恰恰相反,她們比任何人都愛她們的孩子。
如果不愛孩子,她們就不會那麼操心:操心學習、操心作業、操心生活習慣。
那麼,孩子是不知道她們有多愛自己嗎?
這些案件中,很多母親在平時都較為嚴厲,有些在管教孩子時經常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青島弒母案的媽媽是一位律師,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女兒就讀於私立中學,競爭激烈;
母親自身優秀,想讓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此長期對孩子進行打壓教育,稍有不順則對孩子言語暴力;
達州13歲少年弒母案中,男孩從小由祖父母照顧,嬌生慣養。
母親回家後發現孩子養成了偷盜的惡習,多處欠錢,開始嚴厲管教孩子。
孩子吸菸被母親撞見,震怒之下的母親用皮帶抽打了兒子。
這些母親的「嚴厲」,其實不難理解。
當外部存在過高的競爭壓力、家庭內部往往「喪偶式育兒」時,作為育兒主力,母親不得不將所有擔子挑在身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望子成龍」的心情更加迫切。
既希望孩子早日獨立,減輕自己的育兒負擔;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在社會上能有立足之地。
只是殷切的希望最終成為焦慮。
焦慮裹挾了母親們,也裹挾了孩子們。
03
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
高壓教育?快樂教育?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作為榜樣。
可是,無論信奉高壓還是快樂,都不能傷害到一條底線——不能讓孩子打心眼裡恨你,不能讓親子關係破裂。
2011年美籍華裔母親「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式火爆全美,她的嚴厲、殘酷的教育方式將兩個女兒先後送入哈佛,一時引發了關於中式、美式教育方式的差異及優劣的熱議。
她還因此登上當年《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
一時間,「虎媽」式教育受無數家長崇拜,紛紛效仿。
人們還經常舉到另一個例子: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從四五歲起就被父親逼著學習音樂,管教方式極為嚴厲苛刻,用強制性手段將其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可以說,貝多芬之所以成為貝多芬,跟其父親從小極端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然而,我們要明白,多少孩子從小被迫接受貝多芬式的苛刻教育,但貝多芬卻始終只有一個,更多的人是既喪失了童年也喪失了音樂。
原因何在?我們除了看到貝多芬在父親培養下成為一代音樂巨匠,還要看到,他的音樂天賦遠遠超過普通人,甚至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
5歲譜曲,8歲登臺表演,13歲入選宮廷樂隊……用他的傳記作家的話來說,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方式,放在其他人身上是極可能將人逼瘋的。
同樣,不要只看到「虎媽」的兩個女兒如何優秀,還要看到,「虎媽」蔡美兒是加州大學教授,丈夫是耶魯大學教授,他們的女兒在基因和教育環境上都有先天優勢,如果忽略這些因素,盲目去學她的虎媽式教育,未必能行之有效。
說到底,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
沒有百試不爽的管教方式,別人用得很成功的管教方式可能會把你的孩子逼瘋。要了解你的孩子,研究他真正適合什麼。
04
母子衝突的背後是缺位的父愛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璜曾談過中國家庭現狀:
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病態失控的孩子。
在這些弒母案中,我們也不難看出:
「父親」這一角色,似乎隱身了。
鹽城13歲少年弒母案發生後,小區衛生服務站的一名工作人員說,孩子父親常年在外地,較少回家。
沅江12歲少年弒母案裡,吳某的父親在他半歲時就外出打工,母親在家帶著兩個兒子。
哪怕有時候吳父務工回來,也不在家裡待著。
有記者看到吳某上五年級時寫的作文《爸爸,我想對您說》,上面寫著:
「爸爸,媽媽上夜班,您就別出去打麻將了,就這一次。可爸爸執意要去,打完麻將回來沒多久,又出門了。」
在最後一段,吳某寫道,他想對爸爸說「我失去的愛太多。」
達州13歲少年弒母案中,男孩從小由祖父母照顧,後由母親管教,父親依舊不見人影。
這些父親,都有一個共性:
常年在外,甚少回家,即便在家也不承擔育兒責任。
教育界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如果你有心事和煩惱,你會跟誰訴說?
美日韓三國的孩子,都把父親和母親排在前五位,而中國的孩子,前五名上只有母親,父親榜上無名,甚至還排在網友之後。
霍華德大學的史蒂芬·巴斯克維爾教授說:
「基本上每個重大社會問題,都與父親缺失有關。
暴力犯罪、吸毒、酗酒、少女懷孕、自殺等,都與父親缺失有最直接的關聯。」
當人們都在怒批孩子冷血、沒人性、魔鬼、毒瘤、趕緊去死時,可曾想過,真正的劊子手,是那位自動缺席的父親。
05
超過限度的關愛,只會適得其反
現在的父母不知不覺中錯誤地接受了很多所謂現代化的觀念,比如聽到不要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就逼著孩子去學習一些根本不必急於掌握或者未必適合孩子興趣的東西,或者看到別人的孩子學什麼,自己也趕緊強迫孩子去學,這真的不必要。
不輸在起跑線上,真正的意思是一開始就要正確,以正確的方法,學習必要的東西。
一窩蜂地讓孩子學習小提琴、鋼琴以及外語等並不需要這麼早開始的東西,遇到賓客來訪,讓孩子當眾表演一番,分明是為了顯耀自己,表明自己對子女花了很多心血和資本。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並長期處於一種超負荷的壓力之下。他怎麼能受得了這麼大的壓力呢,甚至最後還會有一種追求失敗、拒絕成功的心理。
既然成功要負很大的責任,他又付不起,那乾脆失敗好了,失敗了大家就不會讓他怎麼樣了。
現在很多小孩子都是這樣的,說到底,就是被父母逼出來的。所以父母對小孩的關愛不能超過限度,若是在小孩身上集中太多的希望、太多的夢想,最後不僅會泡湯,還會毀了孩子真正的興趣。
做父母的,應該是儘量發揮小孩的長處,同時儘量減少他的短處,只能這樣而已。你想要徹底改變小孩,讓他按你的要求或者目標來做,基本上不會有好的結果。
記住,今天你怎麼樣對待他,將來他就會怎麼樣對待你。就像你今天先天地認定他有一百個壞處,他就有一百個壞處表示給你看,證明你講的是對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父母首先要把這些觀念端正過來,好好對待你的小孩,把他教導成為正正噹噹的人,這才是正確的目標。
我們講正當,不是出色,不是要求你的小孩樣樣贏別人,樣樣很出色。你的小孩不一定是天才,但是他可以變成一個很紮實的、品德修養好的、對社會很有貢獻的人,這樣就好了。
期望要合理,千萬不可勉強
很遺憾,現在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望給子女。「爸爸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上北大,你一定要考上北大」「媽媽這輩子不能成為畫家很可惜,你要給我好好學畫」,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沒有達成,那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是孩子的事情。
子女是父母所生不假,但子女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是父母圓夢的材料。
子女想要追求的是他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來完成父母的目標。父母的夢想無法實現,就寄托在子女身上,便是把子女當成了圓夢的材料。
我們關心子女,自然會有期望,但是期望要合理,合理的子女會接受,不合理的子女會反抗,甚至會背道而行。
除非子女自己有興趣,除非子女有這方面的天賦,否則越勉強他越苦惱。父母過分地勉強子女,這種無形的重壓會把他們逼得距離父母越來越遠。
想想看,為什么子女小時候很喜歡跟父母在一起,可是越大越躲著父母?因為父母容不得子女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是,這種趨勢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子女慢慢會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願望、自己的夢想,他的夢不一定是父母的夢。
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子女,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的方向,這樣子女以後也才會懂得尊重父母。
06
放開他的手腳
「誰在操控著我們的人生?」
國外獲獎動畫短片《繼承者》諷刺了控制型家長的恐怖。
主角小男孩Alan被困在一間密閉的昏暗的屋子裡。
屋裡飄下一幅畫,畫裡的男孩Alan穿著太空人的衣服,和爸爸媽媽站在一起,笑容燦爛——他的夢想是做太空人。
突然間,畫面出現一個婦女,是男孩的母親,她撿起畫作,把牆上的畫都變成獎狀。
接著,媽媽繼續把柜子裡的火箭、桌上的飛行模擬遊戲機都收走換成獎盃。
男孩只能無奈地看著媽媽將自己喜愛的東西拿走。
他寫作業時,目光忍不住向左停留在那個寫著「Dream Alan」(「夢想」)的盒子裡,那裡面裝載著他的夢想。
可是,正當他打開盒子準備看一看時,又一雙大手粗暴地將盒子帶走。
男孩的臉色完全變了,變得無奈、恐懼、絕望,再無一點快樂的色彩。
這時,他的面前出現一條向上的路,是由獎狀和書籍鋪成。
男孩有點不知所措,可是他的手腳突然被一條條長線拴住,這些長線拉著他機械地一步一步向上走。
鏡頭一轉,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出現了,操縱男孩向上走的正是他的父母,看著順從的往上爬的兒子,他們嘴角露出欣慰的笑臉。
在父母提線拉扯下的男孩,會成功嗎?也許會,他會不斷獲得獎章,可是,他似乎失去了更多。
不想讓孩子變成木偶,就得放開他的手腳。
孩子生來幼小,智識從無到有,肯定需要一點點教導,有時候甚至需要灌輸,不過,我建議,隨著孩子的年紀漸漸長大,我們需要放棄「控制」,變為「引導」。
學會適當地松一鬆手!當你全力控制孩子時,其實把自己的人生也陷進去了,放開孩子的手腳,也等於給自己留更多的空間。
放手並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內在動力,一個人遲早都會擺脫父母的控制,惟有內在動力才能使他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