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3月1日電 題:張家村與東方白鸛的9年情緣
新華社記者張惠慧、黃璐
初春,大連旅順口區張家村的鹽田溼地上,海上吹來的風漸漸暖起來。在溼地旁,張義倫正和幾位村民將之前用果木枝堆疊成的碩大鳥巢向一棵樹上搬運,在吊車的幫助下,他們伶俐地爬上爬下用鐵絲固定。
張義倫是村裡護鳥隊的最早成員,他們堆築的鳥巢,是為一種叫作東方白鸛的珍稀鳥類準備的。
大連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谷國強介紹,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每年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位於黑龍江省的繁殖地,成群分批往南遷徙,沿途會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張家村就是它們經常歇腳的地方,在這裡補飼休整一段時間。補飼是指東方白鸛在遷徙途中食物不夠,需要人為給予能量補充。」
「今年已經是東方白鸛來張家村的第九個年頭了。」張家村黨總支書記冷萬軍說。9年前的冬天,冷萬軍一連好幾天都看到一種大鳥從窗前飛過,還有些受傷落在了村民家裡。後來冷萬軍和村民在村子內外又先後發現十幾隻。「有些腿斷了,有些餓得開始吃地上的垃圾,讓人心疼。」
張家村決定救助大鳥。「打電話給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來人確定是東方白鸛。落在咱們村是福氣,更是一種責任。」張家村成立了護鳥隊。救助工作首先從投食補飼開始,村民們得知東方白鸛喜歡吃魚蝦,拿出了自家留著過冬吃的鮁魚,切成一段段。然而面對精心準備的鮁魚,東方白鸛卻一口不吃,「鮁魚是圓的,但白鸛的嘴細尖長,吃不進去」。最後換來細長形的鳳尾魚,東方白鸛們才得以飽餐。
經過餵食、巡邏保護等救助,飛來的白鸛大多數都存活下來了,等到來年春天,十幾隻健康的白鸛鼓翼飛翔,從張家村上空掠過,繼續遷徙。
令張家村村民沒想到的是,這年冬天,更多的白鸛來到了張家村,幾十隻,一百隻,兩百隻……這一來就是9年,一個「送鸛走」的故事,變成了一年又一年的「盼鸛來」。
這9年時間也記錄在了冷萬軍製作的掛曆上。「起初村民們不了解東方白鸛,不理解為啥要又花力氣又花錢『養鳥』。」冷萬軍就把東方白鸛的科普知識、照片和生態保護的號召印到掛曆上,發到各家各戶。慢慢地,村民們開始自覺地照顧、保護白鸛,和白鸛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每年白鸛大概要在張家村待上4個月。冬天水面結冰,白鸛無法捕食,張義倫等人就要有4個月時間天蒙蒙亮就出門補飼。中午12時,再進行第二次補飼,每天早中晚還有專門人員進行巡邏。
張義倫已經連續9年為白鸛投放食物。每當他走近,生性警覺的白鸛會慢慢湊上前去,向他示意。常年冬天在外巡邏,他臉色黝黑,手也裂了口子。但他看著這些白鸛就說:「太美了,9年裡就像親人一樣,盼著來,送著走。」
張家村村民都說白鸛是吉祥鳥。東方白鸛來了,給張家村帶來了太多改變。
站在田壟上,常年巡邏的張義倫對家鄉的變化很有感觸。「這塊地以前是企業停產廢棄的鹽田,後來變成了臭水溝子。」但最適合白鸛補飼休養的地方還是這兒,於是護鳥隊開始治理廢棄鹽田。第二年在白鸛回來之前,臭水溝又變成了可以養魚養蝦的良田了。擔心白鸛會誤食垃圾,村民們都自發把房前屋後收拾得乾乾淨淨。「每年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來到我們村拍白鸛,如今他們還會拍我們的山水,我們的村子。」冷萬軍說。
綠水青山有了,白鸛還帶來了「金山銀山」。東方白鸛讓這個位於旅順口雙島灣的小村莊有了名氣。冷萬軍看到了機會,早早註冊了「美鸛」品牌,村裡出產的大櫻桃、蘋果、梨、葡萄、草莓等農產品都有了「靠山」。如今村裡1000多畝果園地,平均每畝收入能達到約15000元,12個草莓大棚採摘園,每天都有來自大連、瀋陽的遊客採摘賞玩。「美鸛牌」蘋果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的優質產品,張家村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和「中國最美鄉村」。
「人們覺得我們有愛心去保護鳥,做食品肯定也更有良心,這是白鸛帶來的饋贈。」冷萬軍望著田裡的白鸛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