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君新年去了趟山西,沒有及時更新公號,給大家賠禮道歉。
其實,我主要是遺憾沒能及時嘚瑟給大家看。關注我個人號(hopexuan)的同志看到了,我這叫跨年壁畫之旅。
祝大家新年美美噠!!!
By 北堂君
有人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還有人說,「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留存了不同的風土人情,說到文物資源,除了到處秦磚漢瓦的陝西,要看地上文物,就得首推山西。我們看一下歷次文物普查的概況,就能明白為什麼北堂君會冒著嚴寒跑到山西去過假期了。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從2012年10月開始,2016年12月結束。第一次把全國公立機構的藏品挨個兒數一遍,這次總共數出1.08億件/套!其中,北京1162萬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清明上河圖》(局部)
陝西775萬件,
▲陝西法門寺博物館收藏的唐代八重舍利寶函極盡華美
山東558萬件,
▲山東青州市博物館藏北齊彩繪石佛
出於「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青州龍興寺窖藏
河南478萬件,山西322萬件,
▲河南博物院藏春秋青銅雲紋禁,極盡鏤空之能事
▲山西大同市博物館北魏漆屏上是罕見的南北朝繪畫真跡
以上只說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量上的要求,其次還要有質量上的要求。質量的考量標準是文物等級。
博物館裡的文物分為兩大等級,一般文物和珍貴文物。平均每17件文物中,能產生一件珍貴文物。
珍貴文物還要進一步評級,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和三級文物。平均每18件珍貴文物當中,才能產生一件一級文物,稱其為「國寶」絕不過分。但一級文物仍不是終點。
為確保一級文物中的極品不會有任何閃失,國家文物局列了一份清單,這就是著名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平均每1123件一級文物中,才能產生一件極品!都是國寶中的國寶,總數只有195件/套!比如:
▲國家博物館藏商代后母戊鼎,又名司母戊鼎。
中國青銅時代最重的單體青銅器,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所以,去博物館看國寶,主要看的就是各省大館裡面的這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中禁止出國(境)的極品。
涉及到地上文物呢?當然都是不可移動的。
不可移動文物中的精品,正是我們經常遊覽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到2011年,我國組織「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國76萬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只有12萬處入選各級文保單位,躋身精品行列。
不可移動文物中的極品,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國保」單位。
12萬處各級文保單位中,只有28分之一,也就是4296處,享受「國保」待遇!
各省的「國寶」單位一排序,第一名就是山西,共有452處。
山西古建築多到用「地上文物看山西」來形容都不夠勁,尤其在木結構建築方面。
僅元代和元代以前的木構建築,山西就有350座。
所以,山西有個特別讓人仇富的說法:「元代以前的文物,我們都妥善整理保護了,元代以後的文物,我們都沒顧上收拾。。。」
▲山西應縣木塔,世界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
遼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世界現存最大的早期木構建築之一。
金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可貴的是,山西古建築還保留了大量「原裝」壁畫和雕塑。
千百年時光,都凝固其中。
▲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元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到這裡,我想看官們應該理解了北堂君的開小差。
元旦去山西冷不冷?
冷!
那還去不去?
當然去!
一、侯馬盟書
▲山西博物院,春秋,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
話說,這個東東代表了先秦早期的墨跡,在書法史上赫赫有名,我在來山西博物院之前都不知道它為啥這麼命名。
哦,原來是地名啊。還有好多塊,有朱文的,有墨筆寫的,小小細細的。
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幾個諸侯國打來打去,沒事就立個約吧,寫個字據吧,就有了好些盟書,好些人還撕毀盟書。
但是,從實物來看,好像不太好撕,於是就留下了這些珍貴的墨跡實物。
二、陶甗(音掩,古代蒸鍋)
看到這個古代蒸鍋的使用說明書,總是想到我家太后的要求:「我想要個好一點的蒸鍋。」
這個夠好麼?
蒸包子好像是蒸不了幾個。
咱還是找個青銅的吧。
三、鴞卣(音吃有,貓頭鷹酒壺。看寫這個注音,就知道本君是什麼貨色吧)
▲山西博物院,商代,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
貓頭鷹版青銅酒器,萌萌噠。
四、鏤空簸箕形格(鏟屎官的最愛)
這個春秋青銅小鏟兒激發了鏟屎官們內心的澎湃熱情,本君發到朋友圈後,立馬招來一片讚譽,還有朋友拿出了對比圖。
說一句正經的,這個應該是鏟爐灰的鏟子。然而,如果造型做成塑料的,我就敢花30塊錢買一個!你們呢?
本君就是靠著卓越的腦洞能力在文物中發掘樂趣的呀!
一、田村聖母廟(此行之憾,木有進去)
汾陽聖母廟又名后土廟,廟址在山西省汾陽市城西北田村,因主祀后土聖母,故名。內容為道教題材。創建年代不詳,明代嘉靖二十八年 (1549)重建,清代道光七年(1827)曾有重修。東壁是《迎駕圖》,西壁為《巡幸圖》,北壁題《燕樂圖》,三壁畫面互相連接,而又各自獨立,壁畫工筆重彩,瀝粉貼金,場面壯闊,人物眾多,亭臺樓閣布局得當,曲橋廊廡錯落有致,反映皇家宮廷生活影子,充滿強烈的世俗氣息。 為明代道教壁畫之珍品。
村裡人只讓我們的隨行學者山西博物院的冀老師進,不讓其他人進,遺憾離開,去了太符觀。
二、汾陽太符觀(供奉玉皇大帝)
太符觀位於汾陽市區東北13公裡上廟村,始建於金代承安五年(1196),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從其塑造風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左右配殿內懸塑滿壁,表現后土聖母在文武侍從護衛下出巡的場景,造型藝術令人讚嘆。
當然也是掛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地兒。
時間年代不詳,主題建築為近代構建。
玉皇大帝的客廳在維修。
張牙舞爪的龍灰常生動。
后土聖母殿是明代重修的,后土娘娘也呈現出明代彩塑的特點。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搞清楚了《紅樓夢》裡大姐兒出痘兒,鳳姐兒供的痘疹娘娘原來就是這個系統的。后土系列娘娘保障了小兒從出生到長大的各種環節。
院內存放的狄青碑,字跡漫漶不可識,飽經風雨,又遭人禍。巨大的鐵隼釘就像大手術後修復不了的瘡疤。
三、稷山青龍寺
前殿
四、新絳稷益廟壁畫
稷益廟位於新絳縣陽王鎮陽王村,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廟宇。正殿東、西、南三壁上,總計130餘平方米。
對后土和稼穡之神的崇拜,是山西境內的民間信仰特色之一。
五、芮城廣仁王廟唐代木構建築
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裡古魏城城垣遺址內,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湧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
不遠萬裡跑來看個屋頂的愛,才是真愛。
六、芮城永樂宮
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招賢村。新中國成立後為修建三門峽水庫,整體搬遷至芮城縣城北郊的龍泉村附近,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
七、洪洞泰雲寺
泰雲寺,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天寶十年(751年),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重建,現僅存大殿,主體結構為宋代建築。
壁畫線條粗放,表情豐富,本君很喜歡。
八、洪洞廣勝寺(上寺飛虹塔、下寺、水神廟)
廣勝寺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縣城東北17公裡霍山腳下,寺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築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餘均為元代建築。
明代的琉璃件,幾百年了,光亮如新。電視劇《西遊記》奔波霸和霸波奔喝酒的地方就是在這拍的,師徒掃塔也是掃的這個塔。
忍不住想回顧一下《晴空月兒明》了,唐長老挺賣力氣的。
這是《趙城金藏》的發現地哦,國圖的鎮館之寶。
元雜劇的寫真圖反應了當時成熟的戲劇行當。
九、平遙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山西省平遙古城西南六公裡的橋頭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時紀念佛祖釋迦牟尼「雙林入滅」之說,改為雙林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歷經維修,現存多為明代作品。
明代的天王
威武的韋陀
慈祥的菩薩
總結一下,此行天氣雖冷,可大有收穫,看到的壁畫彩塑養了眼,增強了文化自信。同時也有憂患:山西文物太多了,人才太少了,明朝的東西也天天風吹日曬沒辦法合理維護。
需要呼籲文化人才、文物人才的培養!
需要把關注GDP轉向關注文化建設呀!
還有一句:
下次還去!
往期回顧
水映三千峰做骨:張家界行記
美如敦煌:3700尊精美古泥塑 , 藏身陝西五百年
哭死!故宮排隊五小時,看完《千裡江山圖》,仍然被罵沒文化!
如何假裝看懂了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
畫像畫得像不像?你太Low了!我們專管歌功-選美-表白,以及cosplay
逆行河西走廊:「一帶一路」源頭行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