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農曆十月十一
憨山德清大師圓寂紀念日
民國二十三年(1934)二月的一天夜裡,虛雲老和尚在禪坐時,似夢非夢中,見六祖慧能大師來到,說:「時至矣,汝當回去!」。至四月份的一天夜裡,一夜三次夢見六祖催回,虛雲老和尚覺得奇怪。不幾天,收到皈依弟子李漢魂將軍暨廣東省府當局來電,懇請駐錫中興曹溪南華禪寺,虛雲老和尚頓時明白:原來六祖是詔自己回南華禪寺的。
八月初二日,在眾官紳善信的護送下,虛雲老和尚正式晉院升座入主曹溪南華禪寺。那天剛好是六祖慧能祖師聖誕,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上萬人夾道歡迎。
在憨山德清祖師座前,虛雲老和尚拈香說偈云:
「海內無敵手,鼓山是對頭。一回思憶著,令人恨不休。為什麼不休?」
召大眾云:「兩個泥牛鬥入海,一度拈香一度愁。」
再上香云:
「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法運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
展具六拜。
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神宗因不滿皇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而遷罪於德清禪師,朝廷以私創寺院罪名將其充軍去廣東雷州。越三年三月到達雷州。時雷州旱荒,饑民死亡載道,德清大師發動群眾掩埋並建濟度道場。八月間,鎮府令他還廣州,當地官民仰慕他的學德,經常有人去訪問他。他即以罪犯服裝登座為眾說法,創開嶺南的佛教風氣。
萬曆二十八年(1600)秋,南韶長官祝公請他入曹溪,時南華寺衰落已久,他到寺後,開闢祖庭,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清規,一年之間,百廢俱興。
萬曆三十一年(1603),德清再度受牽連被遣還雷州。
萬曆三十四年(1606)八月,明廷大赦,德清於是再回曹溪。他為復修南華寺大殿,自往端州採運大木。有僧挾嫌誣他私用淨財,訟於按察院,他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訊,大病幾死。後來雖真相大白,他卻堅決辭去曹溪的住持,至廣州長春庵,為眾講經。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
母親洪氏因夢見觀世音菩薩抱送童子而有孕,德清九歲時,常隨母親至寺院禮佛,能背誦《普門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德清十二歲,辭親入報恩寺依西林永寧和尚誦習經教,兼習儒學及古文詩賦。不久,即能背誦《法華經》。
十九歲,德清往謁棲霞山雲谷法會禪師領受禪法,讀到《中峰廣錄》時,體會禪中三昧,乃決志參禪,便返回報恩寺出家,受具足戒。
一日,聽和尚講《華嚴玄談》,至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因而懇切仰慕華嚴宗清涼澄觀法師的為人,自字"澄印"。
在禪學觀上,德清堅持禪宗的基本觀點:人人自心光明圓滿,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眾生因為無始劫來的愛根種子造成的深厚妄想,障蔽了這個妙明之心,得不到真實受用,一心只在妄想世界裡做活計,流浪生死。
只要一念頓歇妄念,就能徹見自心,清淨本然了無一物,這就叫悟。他強調,所謂修,所謂悟,都是修此心,悟此心,不是離開自心而別有可修可悟者。
德清進一步證明為什麼只需修此心,悟此心,他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法只是解說這八個字。心外無法,心外無事,所以,"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示蘄陽宗遠庵歸宗常公》,《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七)。所謂事法,只是識所變現,識只是心迷而有,已經失去真如之名,推究自心,則了無可得之處。
法語精選:
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
"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於齒頰之端耶?"
摘自《示靈州鏡上人》
"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
摘自《答鄭琨巖中丞》
"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邦,又何以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
摘自《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只是心心不忘佛號,即此便是話頭。"
摘自《答德王問》
"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
摘自《學要》
天啟二年(1622),德清應韶陽太守張公之請,再入曹溪,為眾說戒講經。天啟三年十月示微疾,向大眾宣布道:"老僧世緣將盡矣!"
有僧請他垂一言,他說:"金口所演,尚成故紙,我又何為?"後焚香趺坐而逝,世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九,諡號"弘覺禪師",後人為他立塔於南華寺天子崗。
崇禎十三年(1640),弟子們將遺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華寺內供奉的憨山肉身像。
天啟四年憨山德清靈龕於正月二十一日歸匡山。因匡山地多陰,不便安葬,經二十年後又從匡山重返廣東曹溪。大眾開靈龕瞻視,見大師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發猶生,衣服尚新,只是開龕以後立即見風零星飄碎。
當時有一僧人建議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塗其體。眾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塗罷以後即離去不見。然後弟子們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於憨山寺內。
往期精彩:
紀念 · 興發毗尼,唯師一人 ‖ 南山道宣律祖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 ‖ 欲知法要,守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