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憨山德清禪師

2021-03-01 瀚海沐風


憨山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今安徽和縣綽廟先鋒村)。俗姓蔡,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師幼結佛緣,十二歲尋佛金陵報恩寺,十九歲削髮為僧,尤其歷經千辛萬苦重修南華寺,影響深遠,被譽為中興祖庭宗師。大師一生致力於佛教研究,著作累累,弟子萬千。 明天啟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禪師世緣已盡,圓寂於南華禪寺,享年七十八歲。大師的肉身法像現供奉於廣東南華寺內。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遊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臺山,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併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準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注》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篇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大師於天啟三年(1623)年圓寂。享年七十八歲,至今肉身尚存南華寺,為後人瞻禮讚嘆。


  其著作甚豐,不拘一家之言,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開創新風,影響至為深遠,主要著作有《華嚴綱要》八十卷、《楞嚴經通議》十卷、《法華經通義》七卷、《淨土會語》、《老子道德經注》、《春秋左氏心法》及《大學綱目決疑》等。其門人彙編成《夢遊全集》,已分別收入《大藏經》及四庫全書。

  在詩文書法方面,大師皆有造詣,少時,與雪浪洪恩翰墨交遊,晚年展紙信筆,一一出自光明藏,都無思議;其書法師尚唐人歐陽詢、虞世南,善行草,下筆平穩、含蓄凝鍊、秀潤中和,於平淡中見功力,這與他參襌淨業有極大關聯。嘗刺血書《華嚴經》,有行書《 懷淨土詩帖》等流傳。


《行書六言偈語條幅》(兩旁為梁啓超鑑賞款) 臺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釋文:一念忘緣寂寂,孤明獨照惺惺。看破空中閃電,非同日下飛螢。

鈐印:「釋德清」(白文方印)、「憨山道人」(朱文方印) 藏之名山傳之道士、收藏印 / 飲冰室藏其人

「憨山法師手書遺偈,飲冰室藏。憨山大師以法事因緣謫戌吾粵,中興曹溪,晚歲雖一度踰嶺,入衡廬諸嶽弘法,然卒歸示寂於曹溪,蓋師與吾鄉勝緣深矣。遺墨傳世已少,得此竊自憙。辛酉(1951)正月,啟超記。」

   在明末董其昌的書法風格影響之下,憨山雖為襌門大師,但書法也不免受其影響。出筆入筆間秀潤風雅,上是筆畫不帶火氣,筆畫與字距間有較大的空間。弘一法師的筆畫字距也有較大的空間,或許此即是修行者心靈空間的呈現。

《行書住山法語》 28.5×16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憨山《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  (選節) 

此本內容為性理修養之說,涉佛教。寫法上本於王字,不少字的結字與《聖教》相類。然取勢用 筆頗有自己特色,與明末書家喜一筆順勢帶下,連綿不斷的行草寫法迥然有別。此本總體的特點是靜穆而不乏靈動,端穩而不乏妍美。取行楷法,字字獨立以倚側引勢,以大小錯落取得變化,以粗細輕重顯現節奏。舒展處盡展其勢,內斂處不乏其韻。全篇章法總有若干重字以醒目,若干輕字顯靈動,通篇取左低右高側勢,款款書來極為自然,一如一股清泉從山間緩緩而下,絕少火氣和鼓譟之氣,讀來如行雲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時趣,古意者取大王儒雅的神韻,時趣者,用小王內擫筆法圓轉引帶,以消泯火氣,不過分追求轉折頓挫的變化,因而顯得嫵媚,當然個別筆畫也會顯得不很硬朗而有些飄浮。從其取法的角度看,憨山悟性極高,有聰慧之氣,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個性不少,有時還善於在個別點畫中以隸意出之,這在妍美的風格上摻和進了一點古拙的意味。


相關焦點

  • 紀念 · 金身菩薩 ‖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師
    在憨山德清祖師座前,虛雲老和尚拈香說偈云:「海內無敵手,鼓山是對頭。一回思憶著,令人恨不休。為什麼不休?」召大眾云:「兩個泥牛鬥入海,一度拈香一度愁。」再上香云:「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法運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展具六拜。
  • 恭迎農曆十月十一日憨山德清大師圓寂日
    憨山德清大師大師簡介憨山德清大師,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至天啟三年(公元1546-1623)。
  • 明代高僧 憨山德清大師
    憨山大師 (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人。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師的傳奇
    (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憨山大師 十二歲時從金陵報恩寺永寧誦習經教,十九歲時出家受具足戒,並前往棲霞山從法會受禪法。因仰慕清涼澄觀大師之為人,自字澄印。
  • 南華 | 古代南華寺的高僧名德 -- 憨山德清興南華(一)
    其歷代住持大德有以下這些: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十八代住持觀意禪師主持重建鐘樓。成化十年(1474)七十九代住持惠勉禪師修羅漢樓。十三年丁酉(1477),重建六祖塔。弘治三年(1490)八十八代住持惠淳禪師建信具樓。正德三年(1508)住持如靖禪師重建六祖說法堂。
  • 明末四大高僧的行化事跡之憨山德清大師
    憨山大師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字澄印,諱德清,別號憨山,安徽全椒人,俗姓蔡。母感異夢而生師,師七歲見到叔母生子,又見到叔父死亡,即產生了人為何有生死的疑問。十二歲時,禮南京大報恩寺西林永寧法師為師。嘉靖甲子年,嘉興雲谷法會禪師,經常往來於棲霞寺和報恩寺之間。雲谷法會禪師經常開示學人說:「古人終日吃飯,不嚼粒米。
  • 一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師 金身不壞400年
    (資料圖片)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寺,留下不壞金身。憨山德清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 啟功推崇的書法家:憨山大師
    憨山,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今安徽和縣綽廟先鋒村)。俗姓蔡,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天啟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禪師世緣已盡,圓寂於南華禪寺,享年七十八歲。大師的肉身法像現供奉於廣東南華寺內。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農曆十月十一日,恭迎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師圓寂日,一生著述頗豐,被譽為中興祖庭宗師
    憨山大師(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十二歲尋佛金陵報恩寺,十九歲削髮為僧,受具足戒。大師博學多才,通詩文,精書法,終生學佛、拜佛、參禪,倡導三教融合,主張禪淨雙修。
  • 憨山大師的故事
    憨山大師(1546-1623),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人。法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諡號弘覺禪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被人們喻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一,年少出家德清七歲時,疼愛自己的叔叔染病去世了,引起他對人生的思索。
  • 農曆十月十一《肉身不朽.憨山德清大師》圓寂紀念日
    憨山德清禪師(1546~1623),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大師、紫柏真可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留下不壞金身。一、寺廟啟蒙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
  • 農曆十月十一: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師圓寂紀念日
    ‍2020年11月25日(農曆十月十一)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師圓寂紀念日。
  • 憨山大師書法你見過嗎
    憨山(1546-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今安徽和縣綽廟先鋒村)。俗姓蔡,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天啟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禪師世緣已盡,圓寂於南華禪寺,享年七十八歲。大師的肉身法像現供奉於廣東南華寺內。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憨山大師開悟前的三個夢
    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主張禪淨雙修,倡導儒、道、釋三教融合。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寺,留下不壞金身。
  • 紀念 | 氣蓋乾坤,目撐雲漢——憨山大師圓寂紀念日
    ——憨山老人自贊憨山大師(1545-1623),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全椒人(今屬安徽)。父親蔡彥高,母親洪氏,為虔誠的佛教徒,一夜因夢見觀世音菩薩抱送童子而有孕。七歲時,鍾愛他的叔父病死,憨山大師開始思索生死去來的問題。憨山大師九歲時,常隨母親至寺院禮佛,能背誦《普門品》。
  • 因《楞嚴經》而開悟的六位禪師
    其後的會通四科,圓彰七大,明誨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頓悟與漸修的詳細開演。卷末的五十陰魔,詳明禪定中的種種妄境,更是禪門行人所不可不知處。由是,著《楞嚴會解》的元代惟則大師說:「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 在中國佛教史上,尤其是禪宗史上,《楞嚴經》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
  • 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
    憨山德清禪師(1546~1623),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大師、紫柏真可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留下不壞金身。一、寺廟啟蒙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
  • 雲谷禪師傳
    當時大江以南的佛法和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色。而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聽到了這件事,就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三天三夜。
  • 《了凡四訓》:山中靜坐拜雲谷禪師
    己巳歸,遊南雍③,未入監④,先訪雲谷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⑤三晝夜不瞑目。 【注釋】①燕都:也稱燕京,即現在的北京。原為燕國都城,後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 ②靜坐:是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所共同推崇的一種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