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谷禪師傳

2021-02-08 合肥佛教網

雲谷禪師,出家的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為僧。

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焰口。因此,他常這樣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了生死大事偏重,又何必為一日三餐趕什麼經懺呢?」所以,在十九歲這一年,便決心到各處去參訪善知識。不久,他受了三壇大戒,聽說天台宗有《小止觀法門》這本書,他便努力精研,學習止觀法門。

當時有一位法舟禪師,承襲了宋代大慧宗昊禪師的遺風,在本縣的天寧寺閉關修行,他便去參訪問道。法舟禪師說:「止觀的要訣,不著於身心氣息,內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於下乘,哪裡是祖師西來的脈意!學佛必定要以明心見性(開悟)為主。」

雲谷禪師聽了,感動得難以自持地請求指教,法舟禪師教他切實去參「念佛者是誰?」,叫他當下發露「疑情」。他便依著指示,不分日夜地參究,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常常想不起來了。有一天正在吃飯,吃完了飯也不知自己已吃完,還按著空碗扒飯,因此手裡的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

因地一聲,猛然打破黑桶,彷佛大夢初醒一樣。他再向法舟禪師請教他的境界,便得到法舟禪師的印證了!接著下來,他便讀禪宗大書「宗鏡錄」,對「三界唯心」的真理已徹底地覺悟。自此以後,所有佛經與佛法真義,歷代禪宗祖師的公案,都清楚得如同舊識。到此時,他便隱遁到佛教大叢林裡,做一些「煮飯挑水」出勞力的僕役工作來磨鍊自己。

有一天,讀宋代契嵩法師名著《鐔津集》,見到這位(嵩師別號明教)大師護持佛法的深切用心,起初這位大師禮拜觀世音菩薩,並且每一晝夜念十萬聲名號。因此雲谷禪師也發心效法契嵩大師的行持,馬上開始頂禮觀世音菩薩聖像,整夜不睡,除了禮拜,便是繞像恭念聖號,直到圓寂以前,從未停止。

當時大江以南的佛法和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色。而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聽到了這件事,就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三天三夜。

住了沒多久,我(本文原著人憨山大師自稱)的先大師祖(即是師父的師祖),等於俗人的祖父的父親那一輩(西林老和尚),是掌管出家人的僧官,同時還擔任著南京報恩寺的住持,他老人家前往參見雲谷禪師。就請他住到報恩寺的三藏殿去。

雲谷禪師整天默然端坐在一個佛籠子裡,不作任何迎來送往的事,足不出寺門,整整三年,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報恩寺裡有這個出家人。偶然有些名人大官到這裡遊覽,看到雲谷禪師端坐在那裡不理人,認為很高傲無禮,就對他出言不遜。

因為這裡人很雜,雲谷禪師便拄著拐杖到北郊的攝山棲霞寺去住。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

雲谷禪師深愛這裡的環境幽雅靜謐,便剷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住在這裡,整天不出山。有一次,有竊盜侵入茅蓬,把衣物偷走。因為是夜間,竊盜偷了東西逃走,但逃來逃去,直到天明,還沒有逃離這座小茅篷的附近,結果便被鄰人捉到了,送到雲谷禪師茅蓬。禪師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還給他飯吃,又讓他隨心所求地拿些東西走了,因此,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被禪師的行為所感動。

後來做宰相的陸五臺,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制的官)首長。到處去遊覽古老的佛教道場。偶然遊覽到棲霞寺,看到雲谷禪師器度和面貌與眾不同,特別仰慕,這位官員在這裡住了兩天,想重新修復這座佛寺,並請雲谷禪師擔任方丈,雲谷禪師堅決地辭謝了,並且推薦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來負起這件使命,結果善老和尚到了南京,把這座佛寺全部恢復了舊日的莊嚴富麗,又驅走了佔據房舍的劣民。他擔任這裡方丈,建了禪堂,又大開宏揚佛法的講席,收留各地來掛單的雲水僧,長江以南的叢林制度從此時開始創立。這都是雲谷禪師的大力促成啊!

道場開了以後,來往的人太多。雲谷禪師又移居到後山的幽深處,名叫天開巖的山裡修行,依然是影只形孤。在這一階段,許多官員和在家居士,因為陸公的參與、引導,大家都已知道有禪宗這回事。又傳聞雲谷禪師風範,所以很多人去參見他。

凡是來參見的人一到,雲谷禪師總是問他們:「你日常做什麼勾當?」不論貧賤富貴僧侶,到他禪房來,一定把蒲團擲在地上,叫他們盤膝正坐,反觀自己「本來面目」,甚至於整天整夜不說一句話,在臨別的時候,一定叮嚀著說:「你不要浪費歲月啊!」等到再見到的時候,一定要問:「分別後努力修道,功夫用得有沒有進步啊?」所以遇一些無心修道的人,便茫茫然無法回答。因為他的慈悲心愈切而嚴責之情更重。

雖然雲谷禪師沒有建立甚麼門派,收徒傳道,但是見到他的人彷佛面對高峰峻崖,有不寒而慄之感。然而,雲谷禪師全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加被他們,他接引參訪他的人,向來都是低聲婉語,平心靜氣,從沒有過嚴厲的責備。因而讀書人和為官的人皈依他的也一天天多起來。因此,他不能靜靜地修行,有人想求見他的,他總以接引他們、加被他們為前提也接見了。每年,他從山中到城裡一次,一定寄單在回光寺。

每次到回光寺,在家男女居士都湧過來,如圍繞著蓮花寶座一樣,而雲谷禪師看到這種受人擁戴的景況,好像看作夢中的花、霧中的月,不起一點分別心,因此,親近他的人好像嬰兒依傍慈母一般。

雲谷禪師每次出城,大多寄居在普德寺。寺裡的老和尚懼鶴悅公,實在受到他的益處不少,我(憨山大師自稱)的太師翁(即太師祖)每次請他到方丈室裡來求教,常常是十天半個月的。我做小孩時,便親近侍奉他了,承他老人家非常器重我,對我不厭其勞地訓誨開示。

我十九歲那一年,忽然不想出家了,被雲谷禪師知道了,問我說:「你為什麼要違背最初立志出家的心願呢?」我就說:「只是我厭煩一般出家人太過庸俗了!」

雲谷禪師說:「你既知道厭煩世俗,又為什麼不學一學古代高僧呢?古代的高僧,皇帝不以臣子的地位看待他;父母不以子女的地位教養他;天龍八部對他無限地恭敬,他都不認為可喜,你應該找出《傳燈錄》、《高僧傳》這些書讀讀看就知道了!」

我(憨山大師自稱)當下就檢查書箱,查出一部《中峰廣錄》的書,捧著去見雲谷禪師,師說:「你熟讀這部書,就知道出家人的高貴之處了!」

我從此時便決心落髮為僧,實在是受到雲谷禪師的啟示,這是嘉靖(一五六四,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年的事。

過了兩年,到嘉靖四十五年冬天,雲谷禪師悲憫禪宗將面臨滅絕的地步,就約集了五十三位同道,在天界寺結期坐禪,師全力鼓勵我參加共修,指示我參「向上一著」,並且先教我念佛數聲,再反觀這「念佛的人是誰?」到此時我才知道有禪宗這回事。而此時南京各佛教寺院參禪的人不過四、五個罷了!

師漸漸老了,慈悲心愈為深切,雖然是七、八歲的小沙彌,也一律以慈悲的眼色看待他們,以恭敬心對待他們。凡是平時行住坐臥,沒有一樣不當面懇切地教導,耐心而有條理地指示他們。凡見到這種景象的人,人人都以雲谷禪師對自己特別親切,既然是他的護法心深切,不輕視初發心學佛的人,不怠慢破戒的比丘。

而當時有些出家人不能遵守戒律,凡是違犯了國家禁令的人,雲谷禪師一旦知道了,不等別人求救,他就自動去救助了,而且一定要懇求主管官吏,說佛法完全付託政府官吏為「外部護法」,只希望他們能體悟佛陀的心意,對出家人的毀辱,便是對佛陀的毀辱了。聽到這席話的官吏們沒有不馬上改變態度的,直到把那些犯戒的人釋放為止。可是,這些事,外界竟然大多不知道,因此聽到這些話的人也不曾因為雲谷禪師的多事而感覺厭煩。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出於「非親非故、與自己並無關係的大慈悲心」啊!

當袁了凡先生未及第時,曾經在山中參訪雲谷禪師,他們相對著默然無言地靜坐三天三夜。

雲谷禪師把「一切唯心造」的生命奧義指示給袁了凡,袁恭謹地接受指示,這件事詳細情形在袁的著作《省身錄》上,由於這個緣故,雲谷禪師的高風,一天天更加受人重視。

當明穆宗隆慶辛未年(公元一五七一年),我辭別雲谷禪師到北方去參訪,臨走時,師告誡我說:「古人到天下各地行腳參訪善知識,只是單純地為了尋求參悟本來面目,你要想想,日後拿什麼回來見你的父母師友呢?要謹慎地不要空空浪費你的草鞋錢啊!」

我聽到這話,流著眼淚拜別禪師。到下一年(一五七二年)春天,出身嘉興縣的吏部尚書吳默泉、刑部尚書鄭旦泉和出身浙江平湖當時做太僕的陸五臺,和他的弟弟雲臺,一同請雲谷禪師回到故鄉去弘法。他們諸位時時到禪師的大室請示佛法,每次求見都一定先行燃香,再求指示,行做弟子的大禮。

當時有一位達觀禪師,常常與尚書陸平泉,中書徐思庵參見雲谷禪師請示《華嚴經》的要義,禪師便為他們發揮「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圓融妙義,大家都讚嘆得無以復加。

雲谷禪師平常教導別人特別標舉出「唯心淨土」法門,但是他一生處處隨緣,並沒有標榜過自己的門派,而各大叢林寺院,只要有開示禪宗的道場一定請他坐在首座的席位,到了之後,他就提出「百丈規矩」(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提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務必要人學習古人的典型,絕不可有一點隨便。

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默,安詳穩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說話,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師住在山中清修,四十多年如一日,夜不倒單,終身拜佛誦經,沒有一日間斷。當大江以南禪宗初興的時候,在人事龐雜、議論紛歧的南京駐錫,在品德道行上,始終無可令人非議之處,他的德行高超由此可知了。

雲谷禪師回到故鄉住了三年,受到他化育的人,成千成萬。有一天夜間四處鄉鄰看到他的庵中起了大火,等到天亮,再跑去看個究竟。雲谷禪師已經安然圓寂了。這是明神宗萬曆三年正月初五日的事。

雲谷禪師生在公元一五○○年。寂於公元一五七五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年。他的弟子真印師等為他火化,葬在大雲寺的右側。

我自從離開他之後,走遍大江南北,遍參了所有的善知識,但還沒有見過品德和道行的落實、慈悲安詳像雲谷禪師這樣的高僧。每一回想起來,他的音容面貌,便在心頭清楚地顯現出來。因為感念他教導我的深恩大德,所以一直到老年也不能忘記他。

他的出家學道因緣,我常常親身聽他說述。但「最後一著」(即禪、示之見性),還不夠了解。前丁已(公元一六一七)年到浙東來,應沈定凡居士的供養,順便到棲真庵(寺)瞻拜雲谷禪師的靈骨塔,才發心集款為他建造靈骨塔的紀念亭,又買了些農田以備永久供養,稍稍地盡一點感恩之心。因為見到袁了凡先生為他寫的碑銘不夠詳細,所以把我親自所知的為他寫這篇傳,以便作為未來人的榜樣。

雲谷禪師是中興禪宗的大德。可惜的是他所講的「機鋒開示」都沒有留下來,所以就無法發揚他的禪門心法了!

作者:憨山德清



相關焦點

  • 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1500-1575,俗姓懷,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人,出家時法名「法會」,號「雲谷」,所以在《了凡四訓》中稱為「雲谷會禪師」。法師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為僧。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焰口,做些法事。因此他常常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解決生死大事為重,又何必為一日三餐趕經懺做法事呢?」
  • 《了凡四訓》:山中靜坐拜雲谷禪師
    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遊玩,在未進南雍之前,我先去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我與雲谷禪師在一個房間裡對坐,總共三天三夜都沒有閉過眼睛。 【解讀】明朝有一個專門教授學生的機構,叫作國子監。按照當時的規定,一旦讀書人被選為貢生之後,就可以到京城的國子監去讀書。
  • 袁了凡與雲谷禪師——棲霞寺的遇見
    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 雲谷禪師深受這裡的環境幽雅靜誰,便剷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後來做宰相的陸五臺,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制的官)首長。到處去遊覽古老的佛教道場。
  • 《了凡四訓》:雲谷禪師答疑解惑指迷津
    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沒聽過六祖慧能大師說,每個人的福田,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裡去求福,就沒有感應不到的。從自己心裡去求,不只是道德仁義可以求得,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這種內外雙得,是有利於得到的。
  • 自然法師:懂的人學雲谷禪師,不懂的人學袁了凡
    只是雲谷禪師發現說,「誒,這個人很奇怪?心如是那麼靜喔?那麼安靜!」所以叫他到面前來,問他說:「先生為什麼這個心如是安靜?一般人修行,心都還不見得能夠如是安靜!」雲谷禪師說了一句話:我以為是什麼豪傑,原來還是一介凡夫!就是根本凡夫,這是了凡四訓的開章。了凡就問雲谷禪師,那如何改變命運?
  • 雲谷禪師為什麼只傳「準提咒」給袁了凡?
    雲谷禪師為什麼只傳「準提咒」給袁了凡?了凡居士的生平大家都不陌生,眾所周知,他的一生是從接觸雲谷禪師開始轉變的。       有天到了南京棲霞山遇到雲谷禪師,禪師了解了他的情形後便告訴他一些佛教的理論,否定了宿命之說,並授予他改命之法。
  •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給凡先生修持改變命運的工具,有何意義?
    在《了凡四訓》中孔先生描述了主人公的命運軌跡,並一一印證,而雲谷禪師讓了凡先生通過功過格記錄每一天的善惡行為,通過善惡的結果去思考每天的念頭,通過觀察每天的念頭而能自知,通過自知修正錯誤的念頭,從而改變了命運。功過格相當於意識筆記,每天記錄並看到自己思維意識。
  • 因《楞嚴經》而開悟的六位禪師
    許多禪師接引後學的語錄中,亦大量引用《楞嚴經》。因而,明儒曾鳳儀說:「諸宗師出詞吐氣,接引初機,語意多似《楞嚴》」。有多位禪師是因《楞嚴經》而悟道,如玄沙備禪師、破山明禪師等等。這不僅是對大家常順口而說出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這句話的最好註腳,同時,也是對於那些認為楞嚴為偽者的一聲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擇限其中數位禪師的開悟經歷,以說明之。
  • 【徽州古道】黃山雲谷古道:號稱乾隆御道(上)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普門禪師創法海禪院,受敕「護國慈光寺」,建文殊院(現玉屏樓賓館處)、大悲院(現光明頂氣象臺處),並主持開山鑿路,以天海為中心,形成溫泉經慈光閣至天海、苦竹溪經雲谷寺至北海、輔村經松谷庵至北海以及焦村經釣橋庵至溫泉四個方向的簡易登山步道。民國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939),原黃山建設委員會多方籌資,鑿石鋪路,登山步道基本建成。
  • 清明子木:來到雲谷川
    之所以把家鄉的這條川道叫「雲谷川」,據說在明代,這裡的部族發生了戰亂,後經當地的雲谷道人斡旋,化解了部族間的矛盾,使得各族和睦共處,人們念及雲谷道人的功德,就把這條大川叫作「雲谷川」了。流淌在川裡的河水也叫「雲谷水」,向南流入湟水。從西川大堡子拐彎北走,從崖頭村開始就進入了雲谷川,直至達坂山支脈娘娘山(金娥山)南麓。
  • 禪林僧寶傳(49)​ 大覺璉禪師
    大覺璉禪師禪師名懷璉。字器之。漳州陳氏子也。初其母禱於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遠韻。聰慧絕人。長為沙門。工翰墨聲稱甚著。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九: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俗名張遂,原籍魏州昌樂縣,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之說,今河南省南樂縣境,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一行自幼喜愛讀書,20歲時博覽經史,尤其精通陰陽五行之學。當時的武三思有意與他結交,但他顧忌其名聲不好,隱而不見,正遇普寂禪師在嵩山弘揚禪要,參聽之後,深受感動,就禮普寂為師,剃度出家,那時一行已二十四五歲。據《舊唐書》記載,公元717年,唐玄宗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請一行入京,向他請教安國撫民之道,據《佛祖統記》卷二十九載,一行進京則在公元715年。
  • ---巖頭全奯禪師傳158
    全奯禪師隨即便離開了仰山。前往湖南朗州參德山宣鑑禪師。  初禮德山,全奯禪師一如參仰山時,手執坐具,進到法堂,左瞻右視。  德山禪師問道:「作麼?」  全奯禪師卻大喝一聲。  德山禪師便問:「老僧過在甚麼處?」  全奯禪師道:「兩重公案。」
  • 葡萄籽、抗糖丸不如雲谷金線蓮
    在閨蜜的建議下,又在百度搜金線蓮,搜到了「雲谷金線蓮」,上網一查,才知道這金線蓮產自江西上饒雲谷田園。據官網顯示和百度新聞才知道雲谷田園斥資40億元,佔地14000畝,並且擁有十萬級潔淨廠房植物工廠,通過與中科院、農科院合作,利用高科技培植珍稀草本植物金線蓮。除了本草國萃金線蓮,還在培育藏紅花、霍山米斛。
  • 開學季,馬雲開講雲谷第一課(全文首發)
    今天,馬雲走進雲谷學校,給家長上了開學的第一課。他說:「一般開學第一課給孩子上,我認為我們應該給家長上。因為在中國,孩子18歲之前,決定孩子命運、決定孩子學習的是家長。」作為一名曾經的教師,馬雲對為什麼創辦雲谷學校、怎麼辦雲谷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應該成為怎樣的家長,分享了他的思考和看法。
  • 太湖雲谷正式啟用!
    12月16日, 蘇州太湖雲谷啟幕暨重點項目籤約入駐活動在太湖雲谷園區舉行。
  • 慧可禪師 (禪宗二祖)
    慧可禪師知道這時護法神在點化他,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神光。第二天,慧可禪師感到頭疼難忍,如針在刺,他的剃度師寶靜禪師想找醫生給他治療。這時,慧可禪師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這是脫胎換骨,不是普通的頭疼。」慧可禪師於是把自己所聽到的告訴了他的老師。寶靜禪師一看他的頂骨,果然如五峰隆起,於是就對慧可禪師說:「這是吉祥之相,你必當證悟。
  • 天安雲谷:打造智慧化產城融合空間
    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坂雪崗科技城片區的天安雲谷產業園區,以智慧化運營管理、優勢產業集聚、綠色生態環境及管家式貼心服務,打造新型產城融合社區平臺和發展空間,贏得了進駐企業的點讚。↑圖為環境優美的天安雲谷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