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靜淅
3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防範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志華、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就疫情防控氣象保障服務、寒潮天氣影響、汛期天氣氣候趨勢,以及氣象保障服務復工復產、森林防火、交通運輸等領域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履行成員單位職責,疫情防控氣象保障有力有效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氣象局作為聯防聯控機製成員單位認真履職盡責,全力保障服務疫情防控。各級氣象部門嚴密監視天氣變化,及時向聯防聯控機制和各級疫情防控指揮機構提供寒潮、大風等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和防範建議,並廣泛提醒公眾注意防範,努力避免惡劣天氣對疫情防控的疊加影響。
在主戰場湖北武漢,氣象部門在火神山、雷神山等應急醫院建起自動氣象站、雷電災害監測系統,提供全方位專項服務,同時為32個方艙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提供「點對點」的貼身式天氣預報。
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各級氣象部門助力權威發布疫情防控信息和科普知識,成為疫情防控工作一大亮點。特別是通過廣泛分布的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疫情防控信息傳播突破「最後一公裡」,信息進村入戶難題得以解決。截至目前,全國氣象部門已累計發送相關信息45萬餘條。
寒潮影響春耕春播,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聯手應對
正值春耕春播關鍵期,近期的寒潮和倒春寒天氣影響引人關注。3月25日以來的寒潮已帶來雨雪、沙塵、大風和強降溫,降溫幅度達6℃至12℃。雖然此次寒潮影響較小,但春耕春播全程還將面臨東北地區局地旱澇並存、早稻區階段性連陰雨、西南華南局地春旱等不利影響。為此,農業農村部與中國氣象局已聯合印發通知強化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制定針對性防禦措施。兩部門將持續聯合利用簡訊、農業天氣通APP等渠道,面向廣大農民群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確保預警信息發得出、用得上。
進入4月至5月,夏糧生產將迎來重要時期,氣象部門預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多的趨勢仍將持續,尤其需防範南方階段性的陰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農業農村部表示,夏糧生產情況目前土壤墒情充足、苗情總體較好、豐收很有基礎、田管切勿放鬆,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倒春寒」、倒伏等關口。
華南開啟前汛期,全國汛期氣候狀況總體偏差
針對公眾關心的汛期天氣氣候情況,發布會透露,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廣西等地在3月25日已達到入汛標準,較常年提早12天開啟了華南前汛期進程。
中國氣象局與水利部等部門聯合會商預計,今年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水呈現南北多、中間少的分布特徵,澇重於旱,全國大部氣溫偏高,黃淮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高溫熱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略偏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氣象專家指出,需加強暴雨洪澇、乾旱、颱風、高溫熱浪、強對流等氣象災害的綜合防禦。
自去冬以來,全國氣候已呈現出明顯的暖溼特徵。自1月1日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4%,全國平均氣溫為0.3℃,較常年同期偏高1.6℃。
強對流天氣活躍,復工復產需加強防範
當下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各領域復工復產正加快腳步,努力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然而近期強對流天氣開始活躍,復工復產需格外加強防範。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今年強對流天氣發生時間較早、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且多現強度較大的混合型強對流,給工礦企業、臨時建築物、易燃易爆場所帶來安全風險。氣象部門高度重視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加強對觀測設施的保障維護,深化智能網格預報技術應用,與多部門強化應急聯動,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隨著近日除武漢外離鄂通道解除管控,我國公路鐵路交通迎來新一輪復工復產客流高峰。專家提醒復工復產人員在出行途中關注天氣影響,防範山洪地質災害、積澇、低能見度等災害。
多地近日出現森林火災,春季防火形勢嚴峻。氣象部門發揮科技優勢助力森林草原防火,利用氣象衛星遙感監測熱源點,3月以來已聯合多部門發布森林草原火險預警500餘條;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1929次,累計增加降雨4.9億噸,有效降低部分地區火險等級。近期冷空氣活動頻繁,特別是北方和西南地區的降水還將持續偏少,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高企,應進一步加大火源管控與巡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