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由福清市立達孔學會申報的佾舞榜上有名。
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佾舞,指樂舞,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舞是周禮的重要形式,是中國古代呈獻給尊貴國賓的最高禮節。清乾隆《福清縣誌》對佾舞(即大晟樂舞)也有詳細的記述。
據記載,佾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別有立容、立聲之意。每個動作皆代表一個字,一節樂曲一組動作。武舞又稱幹舞。
佾舞承於周公作樂制禮,大成於後世祭孔樂舞。漢明帝年間開放地方祭孔,佾舞開始向全國州縣推廣普及,是由國家專屬傳承的官方行為。
唐朝貞觀年間的祭孔佾舞為文舞、武舞並用,唐玄宗開元年間曾用八佾。宋朝僅用文舞,表示謙遜禮讓之義。明朝文舞武舞並用,採六佾,文舞佾生右手執三羽。
釋奠佾舞時,詩、樂、舞同時並起,各3個樂章,每個樂章由4言8句32字歌詞組成,配合96個儀姿,以臻天人合一、中正平和的禮儀典範。
南朝梁何遜《九日侍宴樂遊宴》詩曰:「羽觴懽湛露,佾舞奏承雲。」《文獻通考·樂考》載曰:「(代宗)又令女伎為佾舞,雄健壯妙,號《孫武順聖樂》。」
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對於釋奠有這樣的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
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6行6列,共36人。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的祭孔大祀,採用了64人的八佾舞。
福清禮樂人才輩出,宋大觀三年(1109),大晟府樂師、福清人劉詵負責編撰《大晟樂章》,被宋徽宗定為國家正樂,頒行天下。次年八月,由劉詵主持編撰的《大晟樂書》,對唐宋以來國家樂理與樂制進行了全面總結,成為中華民族禮樂史上一項重大成果和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載入《宋史》、明《泮宮禮樂疏》、清《四庫全書》而流傳至今,成為當今各地孔學禮樂研究不可或缺的教科書。
《大晟樂書》也是當前發現最早的有關佾舞動作和程式的歷史文獻,奠定了元、明、清初、民國各時期的曲阜孔廟祭祀樂舞的歷史地位,同時也為福清「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依據。
佾舞是中華禮儀之邦的重要佐證,也是民族智慧的瑰寶、優秀文化的衣缽。佾舞在福清薪火相傳,百年不斷。特別是2012年,為了更好地傳承佾舞文化,福清市立達孔學會成立。該會立足福清,整合海峽兩岸優勢資源,攜手兩岸孔學同仁,以傳承「周禮佾舞」為抓手,致力於兩岸孔學文化的薪火相傳,得到臺灣奉祀官府管理處原主任、孔學嫡傳江逸子的大力支持。目前,該會正積極搶救八音雅樂,準備出版聖像畫冊及有關佾舞書籍。
2013年,福清市啟動「周禮佾舞」的保護計劃,為傳承「周禮佾舞」再續歷史使命。近年來,福清市先後撥出巨資用於恢復和傳承周禮佾舞,以及融入「海絲」文化對外交流,支持成立了福清市佾舞團,有力促進了佾舞傳承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大陸地區唯一依據明代《泮宮禮樂疏》恢復和傳承「周禮佾舞」的城市。
2015年,福清佾舞團應福建省外事辦的邀請,赴泰國、柬埔寨參加「中國福建周」和澳門「福建文化節」,率全國之先河赴境外表演「周禮佾舞」。2016年,該團再次應福建省港澳辦和省非遺保護中心的邀請,赴香港參加「福建非遺特色文化展演」,充分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同年7月,首屆佾舞傳承研討會在福清舉行,大陸及臺灣專家、學者就「福清佾舞傳承的歷史淵源和傳承脈絡」「明代《頖宮禮樂疏》舞譜、圖譜及相關歷史文獻考據」「佾舞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對外交流中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影響深遠。
2017年,福清佾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目前,福清全市20多所中小學校開辦了佾舞表演或培訓機構。福清城關小學於2014年開設佾舞特訓班,並成立了全國第一支佾舞表演隊。2015年,福清龍華職專佾舞隊也隨之成立,該校以引導學生「學孔子、做仁人、通六藝、行天下」為己任,每學期都組織開展紅紅火火的佾舞表演活動。目前,兩所學校已被福清市政府授予「佾舞傳承基地」。佾舞傳統技藝已在玉融大地發枝散葉。
圖/文:林秋明,福清市非遺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