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奠佾舞】

2021-02-07 闕裡書院


                        (曲阜孔廟釋奠佾舞)

《左傳•隱公五年》云:「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魯國大夫季桓子以八佾為舞,孔子認為這是不可容忍的僭禮行為。《論語•八佾》中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晏《集解》曰:「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佾舞,古代樂舞八人為一列,一列即一佾。此乃「佾」之本意。八列即八佾,故八八六十四人。此乃天子之等級;同理,六佾,即六列,六八四十八人。這是諸侯之等級;四佾,就是四列,四八三十二人。這是大夫之等級;二佾,兩列,二八一十六人。此乃士之等級。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六舞,指《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六者。周代所存上古五種大舞,加上周代所制定的《大武》,這六種樂舞,都是舞與樂相合,被後世稱之為「六代樂舞」。

 

《大司樂》云:「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鄭玄註:「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云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鹹,鹹池,堯樂也,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磬,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賈公彥疏:「此大司樂所敢是大舞,樂師所敦者是小舞。案《內則》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

此「六代樂舞」中,《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所代表的各個時代,都是由禪讓而治天下,稱為「文舞」;《大濩》和《大武》則是歌頌以武力而安天下的有道君主商湯和周武,屬「武舞」。文武二舞,象徵文治武功二方略。六代之樂,遂成為華夏禮樂的正統儀典。

       舜帝乃中國道德文化之鼻祖,太史公譽之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傳說為了用音樂教化民眾,舜帝模仿鳳鳥之形狀,用竹子製作了鳳簫;用泗水之濱的砭石製作石磬,而創作《大韶》之樂,用來歌頌帝堯之聖德,並示忠心繼承。《竹書紀年》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 因以竹簫、石罄為主要伴奏樂器,又名《簫韶》。此即《尚書》所云「簫韶九成」。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之樂。周公二次分封,姜太公以首功封營丘而建齊國,《韶》傳入齊。昔孔子入齊,於高昭子家中觀賞齊《韶》,「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乃至發出「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之感喟,加上先師對顏淵雲「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或可遙見《韶》樂感染力之大之強。


     《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武王即位,……乃命周公作《大武》。」《周禮·大司徒》亦云:「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民之情,而教之和。」周公制禮作樂,將六代樂舞整理增刪,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周代樂舞的文化精神是以崇尚華夏民族氣節之「文德」教化為主要特點。這也正是夫子念茲在茲的「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之所在。周公整理後的六代樂舞被稱為宮廷雅樂,是中國音樂舞蹈的高峰,更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進入成熟期的裡程碑和象徵。

       宗周雅樂分為祭祀樂和燕饗樂,祭祀樂用於祭祀天神、地祇和人鬼;燕饗樂用於朝堂、宴會等處,此即佾舞之由來。樂舞亦稱為隊舞,對樂舞的人數和排列方式,周禮明確規定:「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 佾舞的人數禮法固定,如果諸侯用八佾,即為僭越。樂隊的排列方式,周禮也規定,在月臺的四面設樂隊的,謂之「宮縣(懸)」,這是天子等級;三面設樂的叫「軒縣(懸)」,此乃諸侯之制;兩面設樂的為「判懸」,為大夫之用樂;一面設樂者曰「特懸」,為士之用樂等級。這種編制完備的大型演奏樂隊,乃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交響樂團,比西方交響樂之父——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生生早了2000餘年!

 
       六代樂舞之文字完整記載於《周禮·春官》之中,然《史記》云:「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由於春秋初年平王遷都、諸侯徵戰以及「鄭聲」等民間俗樂之衝擊,宗周文明「禮崩樂壞」。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文舞中僅餘《大韶》,武舞中亦惟有《大武》。故而夫子只能對《大韶》、《大武》進行評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而無緣欣賞六代樂舞之原貌了。

     《隋書》記載了孔子之後《韶樂》流傳的歷史: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滅秦,《韶》傳於漢,高帝改名曰《文始》。秦漢時期均把《韶》定為祭祀之樂。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將《文始》復稱《大韶》。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廟祭祀之樂,以《大韶》名《大觀》。隋楊以訖,《韶》樂雖幾經改換名稱,但均居於帝王用樂之列,在郊祀、祭祀宗廟和祭祀孔子時表演的皆為《韶樂》,屬於祭祀的最高等級,更是華夏民族保存至今最為悠久的古代樂舞遺存。

     《泮宮禮樂疏》李之藻氏云:「孔子沒,天下學者宗焉,天下萬世師,則天下萬世所公祀,魯國烏得而私諸?遭秦滅學,祀秩闕然,雖漢過魯,祠太牢,乃晉魏以前學廟未設,太常釋奠,肇於正始元嘉,權奏歌。北齊乃舞六佾,春秋二仲,歲有事焉。拜孔揖顏,每朔一舉,隋備四仲之祭,日用上丁,其猶古者四時皆祭之意歟?貞觀定名先聖,開元樂備宮縣,而天下諸州配享從祀彬彬盛矣。」

 

李之藻此言,述及釋奠禮歷史大概。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之始,由是而降,泮宮禮樂漸臻於大成。

 

隋開皇九年,文帝平定南朝陳國,獲得了南朝宋國及齊國所保存的華夏傳統古樂。仁壽元年(601),由太常卿牛弘、內史舍人虞世基、禮部侍郎蔡徵等人領導、參與並創製隋代宮廷雅樂。該宮廷雅樂包括了祭祀先聖先師之樂章,此為祭祀孔子以專用樂章之始。

 

      《周禮·春官·籥師》云:「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祭祀則鼓羽籥之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鄭玄註:「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祭孔佾舞,主旨表現是謙遜禮讓,立德立容。在祭祀時,只有三獻禮部分才加入六佾舞。釋奠佾舞應《大韶》、《大武》之節,故亦有文舞、武舞之別:武舞亦名「幹舞」,舞時執朱幹玉戚;文舞亦名「羽舞」、「籥舞」,舞時執夏翟葦籥。「羽舞」之舞生,手持籥翟,象徵文德;「幹舞」之舞者手持幹戈,象徵武功。《禮記·文王世子》云:「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鄭玄註:「幹,盾也。戈,句孑戟也。幹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象文也。用安靜之時學之。」《宋史·樂志》亦云:「文舞九成,終於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武舞九成,終於偃武修文,投戈講藝。 」此言即謂:文舞代表著垂衣裳、行拱手禮就可以平治天下,武舞則寓意偃武修文,投戈講藝。。佾舞之時,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節」,曰「節生」。其作用是發號施令。站在露臺東西兩側被稱為「東節」、「西節」。當東節下令「起舞」時,佾舞生配合詩樂的節奏起舞;當西節下令「舞止」時,則恢復肅立姿態。

 
                               (韓國成均館釋奠佾舞武舞之」朱幹玉戚「)

《詩·邶風·簡兮》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籥主陰,翟主陽,故籥在內而翟在外。如《詩》所云,釋奠佾舞生所執籥翟源流極為古老:籥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它不僅是橫吹之笛、豎吹之簫、直吹之簧哨類樂管的先祖,還是歷代聲律及度、量、權衡制度的根本。大禹時期皋陶氏作「夏籥九成」,是邊吹邊舞;西周時期,古籥被定為「文舞」的代表性樂器,是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爾雅·釋樂》云:「籥,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成語「天籟之音」的「籟」字意思就是三孔之籥。秦漢以來,雅樂淪喪,古籥的吹奏之法逐漸失傳,只是一根徒有「籥」之名的棍狀舞具而已。釋奠用籥,為竹製三孔,長一尺二寸,三竅朱飾以導舞。

 


                                                (釋奠佾舞文舞用籥) 

翟,以木為柄,塗以朱漆,雕龍頭飾金漆,龍口夾一根或三根錦雉尾而制之。取立容之意。朱髹之柄長一尺四寸,其巨細度籥孔足容。龍首長五寸。《禮記•祭統》云:「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鄭玄註:「翟,謂教羽舞者也。」舞生執翟,以聽樂歌以示動作。


                                                  (釋奠佾舞文舞用翟)

 

 《聖門樂志》曰:釋奠佾舞之時,舞生正立,用左手橫執之,有竅而不吹。翟用右手執之。凡執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大指在內,四指在外。縱則如繩,橫則如衡,執秉者不可忽也。」

 

 

 隨著祭孔祀典的歷史演進,祭孔佾舞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亦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結構形式。祭孔佾舞的「授、受、辭、讓、謙、揖、拜、跪、頓首」等舞姿以及「舉、衡、落、拱、呈、開、合」等舞具動勢,是以體現儒家道德觀念與禮樂治道精神為立意;以《周禮·大司樂》「中、和、祗、庸、孝、友」樂之六德為舞蹈語言基礎,分別按照歌詞字形字義,賦予其象徵性舞蹈詞彙。故而釋奠佾舞從其立意上集中彰顯為「德」;其表現形式則集中彰顯為「禮」。古人所謂「舞容」,一個舞蹈造型,代表一個字。歌生唱一個字,樂生奏一個韻,舞生跳一個動作。每一獻藝禮共記有三十二個舞姿,三獻禮共記有九十六個舞姿。手勢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調有進步、退步。體態有屈身出手下伸為「授」,再屈身出手上舉為「受」,拱手後退為「辭」,拱手向左右為「讓」,低首屈身拱手為「謙」,出手兩肘拱手齊心為「揖」,低首屈身至地為「拜」,屈膝至地為「跽」,點首為「叩頭」,蹺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為「讓」。嚴格來說,其實這正是一套中華古禮儀的規範動作。

    

現今留有文獻所存佾舞舞譜僅有明、清兩代可考。明朝的舞譜又有前期的《南雍志》和後期的《頖宮禮樂疏》之別;清代的則主要保存在《聖門樂志》和《文廟丁祭譜》、《闕裡文獻考》中。概而言之,釋奠佾舞均樂用三成,配以三首樂章,每樂章由四言八句(三十二字)的歌辭組成,共有九十六個動作。明代舞譜前期三成佾舞用於「奠帛」、「初獻」、「亞獻」、「終獻」;後期三成佾舞,則分別用於「初獻」、「亞獻」、「終獻」。清因嘉靖制度,三成舞以三獻之中。

 

明代釋奠佾舞之組合形式為:「八大舞容」、「三十九節」、「十一動勢」、「九十六字」

 

八大舞容即:「立之容、舞之容、首之容、身之容、手之容、步之容、足之容、腰之容(亦曰禮之容)。」

 

三十九節即上述各種舞容包含之節,即「立之容」五節、「舞之容」二節、「首之容」三節、「身之容」五節、「手之容」五節、「步之容」二節、「足之容」七節、「腰之容」十節。

 

十一動勢指舞具籥翟之運用姿勢。其分別為:「執、舉、衡、落、拱、呈、開、合、並、垂、交」。

 

九十六字,三獻三個樂章之歌詞,即前言每章三十二字,計九十六字。
    

 
                                     (《南雍志》舞譜圖)


                                         (《泮宮禮樂疏》舞譜圖)


                                                 (《聖門樂志》舞譜圖)

作為古《韶》樂遺存的祭孔樂舞是集樂、歌、詩、舞、禮為一體的廟堂祭祀樂舞,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之謂,自古以來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其高雅之辭章、古樸之舞步、平和之曲調,則展示了古代雅樂融歌舞樂於一體的傳統藝術特色,昭示著儒家文化禮樂教化之精髓。

 

釋奠佾舞所用樂曲譜、宮調和舞譜圖示,和祭孔祝文一樣歷代均由皇帝(政府)審定欽頒,而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下舉幾例:

        隋代祭孔樂章歌詞:「經國立訓,學重教先。三墳肇冊,五典留篇。開理著,陶鑄功宣。東膠西庠,春誦夏弦。芳載仰,祀典無騫。」

 唐玄宗開元中制定的祭孔樂章迎神《誠和之曲》:「通吳表聖,問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賢人。億齡規法,萬載嗣。潔誠以祭,奏樂迎神。」

 

宋景祐元年仁宗詔「祭文宣王廟釋奠登歌」迎神《凝安之曲》:「大哉至聖,文教之宗。紀綱王化,丕變民風。常祀有秩,備物有容。神其格思,是仰是崇。」

明洪武六年制定祭孔樂章迎神《鹹和之曲》:「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清乾隆八年頒定闕裡孔廟祭孔樂章迎神《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徵麟紱,韻和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臺灣現行祭孔樂章迎神《鹹和之曲》:「大哉孔子,道德尊崇。繼往開來,誠仁行中。極其高明,道乎中庸。千秋祀典,於穆聖功。」

       歌生手持笏板,齊聲吟唱,四字一句,古樸典雅,與《詩經》的雅、頌部分如出一轍。雖然時代不同,立意卻殊無二致。頌揚夫子聖澤之餘,文脈裔嗣,一覽無餘。

從歷史上來看,唐代祭孔是文舞武舞並用;趙宋重文治,取謙遜揖讓儀,取消武舞僅用文舞;明初,文舞武舞俱備。至嘉靖後,取消武舞,定執三羽之翟之文舞;清因明制亦行文舞,但其儀為單羽;民國行明朝嘉靖後之儀:執三羽之翟之文舞。
    

 

上古遠在堯舜時代就有用樂舞教育青少年的做法,《尚書·堯典》記載了舜帝對當時的典樂官夔說的一段話:「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周代王官之學學習禮儀首先學習樂舞,用樂舞來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禮記·內則》篇云: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勺」即是文舞,即學習禮儀。舞「象」,言武舞,手持幹戈以強健體魄。在這一點上,目前臺北孔廟的祭孔樂舞做的非常好、更非常中國——臺灣的釋奠樂舞生,都是由學生來充當:與臺北孔廟緊鄰的大龍小學的學生承擔著每年孔廟釋奠禮樂舞生的職責,該校院牆上「釋奠禮樂舞生充任」的一行大字赫赫醒目。這亦成為該校的文化傳統和校譽之符號。這種方式,或正繼承了原闕裡孔廟禮樂二學之一貫精神。


                                           (臺北孔廟釋奠禮佾舞小舞生)


                                    (臺北孔廟釋奠禮佾舞小舞生)

歡迎關注本書院公號,了解更多的釋奠禮樂常識!

 

 

相關焦點

  • 【非遺福清】佾舞在福清:再續歷史使命,彰顯禮儀之邦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由福清市立達孔學會申報的佾舞榜上有名。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佾舞,指樂舞,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舞是周禮的重要形式,是中國古代呈獻給尊貴國賓的最高禮節。清乾隆《福清縣誌》對佾舞(即大晟樂舞)也有詳細的記述。
  • 【林秋明作品】佾舞,中國古代最高禮節在福清發枝散葉
    該校以引導學生「學孔子、做仁人、通六藝、行天下」為己任,每學期都開展了紅紅火火的佾舞表演活動。目前,兩所學校已被福清市政府授予「佾舞傳承基地」。    據記載,佾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
  • 【林秋明作品】佾舞!福清這幫人大搞穿越,回到了周朝
    一     近日,在城關小學畢業生典禮上,佾舞隊再次表演了傳統佾舞,受到家長的好評。該校於2014年開設佾舞特訓班,並成立了全國第一支佾舞表演隊。2015年,龍華職專佾舞隊也隨之成立。該校以引導學生「學孔子、做仁人、通六藝、行天下」為己任,每學期都開展了紅紅火火的佾舞表演活動。目前,兩所學校已被市政府授予「佾舞傳承基地」。除了城關小學、龍華職專,全市20多所中小學校都開辦了佾舞表演或培訓機構。在市文化館,每逢節假日,更可以看到佾舞對表演的場面……
  • 釋典禮和六佾舞的現代解讀——孔慶亮宗親受邀在上海市敬業初級中學發表演講
    慶亮宗親演講現場視頻在張寶琴校長的關心下,孔慶亮宗親應邀在校禮堂為到場約100名師生做了主題為《祭祀孔子釋典禮和六佾舞——談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演講,全校未能到禮堂的數百名學生也通過廣播系統在各自班級實時聆聽了演講。演講受到了校領導和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 文廟佾舞的歷史由來及其哲學背景
    一直以來,佾舞被認為是一種普通舞蹈的名稱。其實,由於佾字的本意是指舞蹈的對列,也就很容易將佾舞想像成是一種將舞員排成多個對列起舞而編排的舞蹈。可以推定,中國古代曾將「排成對列的舞蹈」總稱為佾舞。佾舞是產生於夏、殷、周三代以前的舞蹈,流傳至周代具有排成對列的舞蹈形式。這可以從當時嚴格按照社會身份地位的尊卑關係,排定不同數量舞蹈對列的事實中得以推測。
  • 省級非遺《佾舞》項目將在福州文廟常態化展陳
    佾舞,屬中國五大古禮之首的吉禮,形成於上古時期,見於《周禮》,最早用於祭祀天地,後逐漸被用於迎接月令和歌頌遠古君王先師等國家正典。佾舞,亦稱「佾禮」。佾,專指禮的行列。「佾生」分東西兩班,八佾64人,六佾48人或36人,四佾16人或32人,二佾4人或16人,手持舞器為翟籥;另有兩名引隊的「櫛生」。舞,是呈獻佾禮之意,分為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等三個獻禮。
  • 學術交流 | 彭志: 清代方志文廟舞佾圖考論
    談論文廟舞佾圖與地方禮樂文明的關係,需尋找到溝通兩者的經絡所在,這無外乎分從對象的兩極考慮。文廟舞佾圖是以圖像方式記錄丁祭祀孔儀式舞蹈過程,不同於其它圖譜,祭祀對象孔子在禮樂文明中的至高地位賦予了其獨特內涵。而在舞佾圖構成要件上,包括舞生、舞衣、舞器、舞容、動勢、舞式,雖採用紛繁不同的表意方式,卻一致趨向於在每年春、秋兩季的儀式活動中展演禮樂文明的精義。
  • 【9·28等你來祭孔】為何祭孔要跳「六佾舞」?
    六佾舞,古代宮廷樂舞,按周禮規定,六佾分6行6列,共36人,只有文舞一種,用以祭拜諸侯,宰相。
  • 我與深圳第一次|遊錦亮:金融保險創業者的佾舞奇緣
    △遊錦亮在深圳市民中心廣場演練佾舞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前夕,遊錦亮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回顧了與深圳結緣及潛心研究佾舞的經過,她感慨地說,快節奏的深圳特區有一群朝氣蓬勃的有生命力的人△遊錦亮為慶祝人民保險公司成立40周年從現代舞蹈到佾禮佾舞遊錦亮天生喜愛舞蹈,她上小學時曾經隨株洲市文工團的演員們練功,學生時代一直擔任學生會文藝部長
  • 儒學論壇 | 林鶴璇:宋ㆍ明代文廟佾舞動作的關係
    文廟佾舞是指在文廟釋奠時所表演的儒教祭祀舞。因為文廟釋奠是為繼承孔子的聖德,恭敬尊師而舉行的典禮,在此典禮上表演的文廟佾舞便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那就是對尊師表示恭敬的禮節,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決心。這個舞蹈雖然動作極為簡單明了,但其哲學特徵極為突出,如今被稱之為東洋舞蹈的精髓。
  • 【連載】從佾舞禮樂,看中國的「仁、義、禮、智、信」
    在佾舞禮樂的動作裡面,每一個動作都是取和予,包括我們的呼吸和吐納,都是取予。佾舞禮樂的課程每次引導學生在呼吸之間、吐納之間強調觀內,觀內是什麼?「一日三省吾身」,到底省自己什麼?忠乎、信乎、習乎,這是中國人講的忠信。當你不懂得取予的時候,你無法明白佾舞禮樂舞步的退與進,所以,學習佾舞禮樂首先要明白取予。 什麼是義呢?
  • 德化文廟復建首次祭禮 六佾之舞紀孔子誕辰
    昨日上午8點30分,炮聲過後,旗生在前開路,禮生抬花圈在後,舞生隨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六佾[yì,樂舞行列]之舞緩緩展開,紀念孔子2565年誕辰。源自周禮的漢族宮廷樂舞六佾之舞來自德化縣教育、文體、孔子學會等單位和自發前來的近1000人參加了典禮,重修之後的德化文廟被擠得水洩不通,每人都分到了一條黃綬帶,披在身上,近距離感受這場復古祭孔儀式。
  • 臺灣屏東昌黎祠韓愈文化祭 客家八音六佾舞、版印金榜符成特色
    華夏經緯網10月2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屏東縣內埔鄉昌黎祠是臺灣唯一主祀韓愈的廟宇,已舉辦19年的昌黎祠韓愈文化祭已成為深具地方特色的祭典,現場除了有傳統的三獻禮及六佾舞儀式,也有最受考生及家長歡迎的「版印金榜符」,學子們都祈求希望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 以佾,舞動中國魂;以樂,禮讚華夏夢
    中國佾舞禮樂文化淵源流長,「佾舞」源自河洛「六代樂舞」,始出周公制禮作樂,「周禮佾舞」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
  • 翩翩六佾舞 聲聲誦《論語》——溫州孔子後裔回歸儒學歷程
    今年的祭孔大典上,36名禮生在溫州孔廟表演了古老莊嚴的祭孔舞——六佾舞。孔子曾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即八佾舞是天子之舞,凡人不可越位。而當日,溫州孔廟的祭孔大典上,當地的孔子後裔則以正宗的古典六佾舞獻於庭,規格僅次於天子,令觀者紛紛嘆服。溫州孔廟,非一般地域性的紀念先師孔子的文廟或孔廟,它是溫州當地孔子後裔自籌資金建立的孔廟,兼宗祠祭祀和發揚儒學之用。
  • 一起學《論語》3.1 八佾篇——八佾舞於庭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列。佾,此字「從人從䏌」,「䏌」當是排列之象。「䏌」從八從月(肉)。《宋書》曰:「夫舞者所以節八音者也。八音克諧,然後成樂,故必以八人為列。自天子至士,降殺以兩。兩者,減其二列耳。服虔云: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古時以八人為列。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錢穆:季孫氏於其家廟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jiàn)用天子之禮。
  • 院士到德慶孔廟觀賞 「六佾舞」,聆聽古樂、誦《詩經》,盛讚傳承尊師重教美德
    在悠揚的樂曲中,院士們饒有興致地觀賞了峨冠博帶的漢服舞者表演的「六佾舞」,欣賞了孩童誦讀《詩經 鹿鳴》。院士們沉浸在古樸沉靜的文化氛圍中,紛紛舉起相機,把孔廟特色古建築收藏在手機中。        院士來到德慶孔廟觀看了六佾舞以及古法吟誦等活動,並且參觀了開筆禮啟蒙描紅的講堂,最後院士們還紛紛題詞,勉勵學子們要珍惜時光,努力上進,報效祖國。
  • 助建禮樂文明之城,深圳市佾禮佾舞文化研究院揭牌
    12月15日,在悠揚動聽的《山情海韻》佾舞聲樂中,深圳市佾禮佾舞文化研究院隆重揭牌,研究院由深圳市文聯指導並主管。   他希望研究院通過不斷探索、深入研究、廣泛傳播佾禮佾舞,對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文明城市建設和文藝的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八佾舞是什麼樣的舞蹈?
    八佾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