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城中村,想必大家腦海之中馬上會浮現出一幢幢親吻樓接踵而至,成群的電線,從未見過陽光的「小黑屋」以及永遠不會在屋簷下變幹的衣服,有人認為它是生存的地方,有人認為城中村削弱了城市的整體形象,阻礙了城市的發展,應該儘快將其拆除,但是有人認為城中村是城市的最後的記憶,是外來者賴以生存的「溫柔鄉」,應予以保留。
實際上,城市村的拆遷從未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簡單,因為城市村的拆遷和重建永遠涉及村民的利益,在此過程中,有些人願意搬家,有些人不願意搬家,而且對於大多數城市村莊而言,也將涉及涉及多個利益的非法建築和財產糾紛,因,城市村莊已經成為我國主要城市的普遍現象。
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國幾乎每個城市,甚至在繁榮的首都北京,都有城中村,北京東北五環外有一個費家村,面積1020畝,自2010年以來就在附近的索家村,崔各莊等村搬遷後,費家村漸漸火熱起來,該村人口只有400,隨著外來人口的迅速增加,它已達到2萬,已成為該市的名副其實的城中村。
費家村的房屋房屋擁擠,許多房間沒有窗戶,陰暗潮溼,共用衛生間,由於雜居,生活條件非常有限,空氣中常常瀰漫著各種奇怪的氣味,是鄰居家的飯香,或是汗味,或是腳臭味等等,這裡也便成為了一座「有味道」的城中村。
除了費家村的農民工外,還有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外出謀生的中年夫婦,儘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賺錢並帶回家,夢想和信念照亮了「小黑屋」,使這個古老的費家村百褶而光彩照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中的許多村莊被一個接一個地拆除,費家村也是拆遷小組的成員,伴隨著成千上萬年輕人的這個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在這裡租房的住戶可能會有更好的條件,有些人居住在社區中,或者不知所措地回到了家鄉,在費家村租房的日子變得艱難而美好,過去的記憶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