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地鐵上蓋!TOD模式開發分析及案例分享

2020-12-23 騰訊網

何謂TOD模式

TOD其實不是一個單詞,而是一個詞組的縮寫,它的全拼是「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

TOD模式是怎麼樣的

TOD其實不是一個單詞,,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以400-800米(約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進行高密度開發,打造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混合功能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高度和諧統一。

總結:TOD作為一種集合高效、開放、共享、激活等特性的城市發展新模式,資源有效利用、解決「城市病」、產城融合發展等。相比起單純地體上蓋,更具有宏觀引導性。TOD模式有什麼好處

TOD模式有什麼好處

什麼是TOD模式的理念

TOD的開發模式

TOD開發的模式要求以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的站點為中心,以400-800米為半徑建立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這個城市中心最大的特點是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身,使居民和僱員在不排斥小汽車的同時,能方便地選用公交、自行車、步行等多種出行方式。

很顯然,TOD意味著高質量、周到的城市規劃和土地用地設計、設計建造形式等,最終實現從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社區,轉向以步行,自行車和公交系統為中心的城市。

TOD的開發原則

TOD開發原則 (3D):指密度(Density)、多元化(Diversity)、良好的設計(Design)

高密開發。

TOD高密度開發住宅、商業、辦公用地,混合型社區能縮短出行距離,提高公共運輸使用頻次,進而減少機動車使用頻次,步行和自行車機會得到增加,最終建立起一個由公共運輸起主要支撐作用的緊湊城市綜合體。

人口集中:土地利用更適合人的居住、工作和休閒,土地的功能是綜合的、複合型的。

消費導航:TOD模式以人為本,行人、自行車、小汽車等不可混亂、互不幹擾,良好的設計指區域間尺度合理,擁有友好的步行區域、美觀的休閒區域,行人在內穿行是舒適且方便的。

步行是最自然,最經濟,最健康和最乾淨的短途出行模式,是絕大多數城市出行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街道上行人充足,而且兩邊有便利的服務和資源,步行是最愉悅的一種方式,當然,步行是個體力活兒,對環境非常敏感。

為了讓步行真正「流行」,需要有三個基本目標:安全,有活力和舒適。

自行車是一種零排放、健康、低成本的出行方式。它極為方便、效率高,消耗的空間與資源少,同時有很強的靈活性,騎行的路線和時間表都很靈活。

但自行車出行仍然是道路上的弱勢一方,需要保證自行車道路網絡的安全與完整,並為車輛停靠與存放提供充足和安全的空間。

短小、直接的人行和自行車道路需要高度連接,滲透到小的社區裡。這樣道路的密網提供了到許多目的地的多條路線,讓步行和自行車出行變化和愉快,也增加了城市的效率與神秘感。其中一個衡量標準是:從A點到B點,步行和自行車的路線比機動車路線短。

大容量公共運輸起著關鍵作用,因為它可以幫助城市實現高效率及公平的通達,並且很好地支持密集和緊湊的發展模式。

此外,通過在靠近中轉站進行較高密度的開發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氣,從而聚集商業與產業,由此激活城市。

TOD建議開發項目到大容量公共運輸的最大距離為1公裡,步行15到20分鐘。

當某個區域提供了一種用地的平衡,比如:住宅、辦公、零食、商業等功能混合在一起,那麼日常活動就可以在一個集中的區域解決,很多出行就縮短成步行距離了。

同時,多元化的使用會讓城市在不同時期都有人活動,增加當地街道的活力,同時又鼓勵了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從而讓公交系統更有效率地運營。

密集型的城市發區必須垂直而不是水平地擴張,世界上許多最出名、最理想的社區都表明:高密度的生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而以交通為導向的模式的結果之一就是人口稠密的街道,車站區是充滿活力的、安全的、多元化的,是人們想要居住與生活的地方。

不過,高密度發展需要協調好自然光、新鮮空氣、公園、休閒廣場、歷史和文化資源等。

TOD模式要求滿足居住及非居住的高密度,有了人口密度,才會吸引提供各種服務和設施的商戶,這又促進了本地經濟的蓬勃發展。

城市密集發展的基本組織原則是緊密型的發展。

在一個緊湊的城市或緊湊的地區,各種功能的地塊方便地靠近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減少到達某個目的地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互動的潛力。

緊湊還意味著鼓勵有效地利用先前開發的空地進行發展,各個開發需要在公共運輸系統的空間上進行整合。

因為當城市按上述七項原則塑造時,私家車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變得不必要。因為步行,騎自行車和公共運輸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而且這些交通工具的需要的空間要少得多。

稀缺和高價值的城市空間資源得以從道路、停車場中回收,並重新分配到更具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用途中去。

TOD的開發機遇

TOD理論誕生於新城市主義時代,被稱為是大城市病的良方,從前文中對TOD的概念解析中可以了解到,TOD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而從房企角度來看,涉足TOD開發業務,回報率上亦是表現良好。

全球已經有不少示範性TOD模式項目在開放建設或使用中。

■ 澀谷站的歷史

1927年,東橫線列車通到澀谷;

1934年,地鐵銀座線開通。

澀谷作為連結市郊住宅區和東京市中心的始發終點站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後,日本私鐵東急集團開始對澀谷站周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

1934年,東橫百貨店開業;

1954年,東急會館開業;

1957年,東急文化會館建成;

1965年,澀谷東急大樓投入使用;

1967年,東急百貨店開業。

短短幾十年,澀谷成為「東急之街」,更是作為日本新的繁華中心開始迅速崛起。但快速發展背後,也隱藏著一系列潛在的問題。

由於澀谷站各線路所屬公司不同,且建造時期不一,不僅導致部分線路之間換乘不便,還佔據相當規模的城市用地,導致步行空間不足及機動車交通混亂。

同時,由於主幹道路及鐵路的通過,車站與城區被隔斷,還出現了整體交通網聯絡不暢及道路狹窄、建築物老化等諸多問題。

■澀谷站的轉變

上世紀90年代,澀谷拉開TOD開發的序幕。

第一個TOD綜合體項目是澀谷標記Mark City,這也是東急公司第一個車輛段上蓋綜合體。

該綜合體在開發中靈活運用銀座線車輛檢修基地、東急巴士專用道路、京王井頭線澀谷站用地的上部空間,貫通了辦公、酒店、娛樂設施、鐵路車站、地鐵車站等,構成了澀谷城市的新活力空間。Mark City項目獲得了2000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建築獎。

Mark City項目大獲成功後,2005年12月澀谷站周邊地區被列入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通俗地講,就是城市更新改造區域),並為此成立了「澀谷站街區基盤整備檢討委員會」,組織編制了《澀谷站中心地區更新建設導則2007(澀谷區)》,2010年又進行修編,並與2012年10月制定《澀谷站中心地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針(澀谷區)》,以應對街區整體建設的新需求和新藍圖。

根據建設導則,澀谷站周邊地區分為五個單獨的更新項目分別為:

1. 澀谷站街區

2. 道玄坂街區

3. 澀谷站南街

4. 澀谷HIKARIE

5. 澀谷站櫻丘口街區

「澀谷之光」澀谷HIKARIE是澀谷區五大更新項目之一,被稱為軌道線上的「立體城市」。澀谷之光的地下空間和地面之間由地下地上空間一體化的「城市核心」進行垂直連接。

B5-B3層是地鐵車站;

B3-8F層是與地鐵車站實現無縫對接的商業設施;

11-16F層是可以容納約2000人的大劇院;

17-34F層是辦公樓。

該地塊開發前是東急文化會館,年虧損3億日元,建成綜合體後第一年營業額超過190億日元,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澀谷STREAM大廈剖面圖

另一個最受關注的項目則是「澀谷STREAM」,這是在舊東急東橫線澀谷站和原有地上二層高架線路原址的大型TOD再開發項目。

其最大特色在於對原有的臭水溝澀谷川進行改造,開發了持續約600米長的綠植豐富的河畔生態步行街,良好的辦公環境吸引日本谷歌總部重新搬回澀谷(2010年,由於辦公空間受限,日本谷歌總部從澀谷搬遷至東京市中心),入駐澀谷STREAM大廈。

澀谷STREAM大廈的屋頂廣場將成為日本最大的屋頂展望廣場。

■澀谷站的經驗總結

從澀谷標記(Mark City)綜合體到澀谷之光,再到澀谷STREAM,澀谷站周邊地區的蛻變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

這些項目,無論是在規劃上還是在建設上,都具有很高的關聯性,各開發主體的聯動、街區的建設、維護和管理等,都需要進行一體化且長久的規劃。通過梳理澀谷站90多年的開發歷程,總結其發展經驗如下:

1、「TOD +PPP」的開發模式

2、舒適的步行網絡

一是建立多層立體步行網絡。

澀谷站的步行系統不僅僅是平面層次,其在立面層次的步行路線規劃更勝一籌。

由於澀谷的谷地地形高差變化較大,設計者因地制宜,建立一個地下至地上共四層的空間步行系統,聯通了地鐵車站、地面、連廊、空中走廊以及「城市核」建築,打造出一個連貫新穎的步行網絡。

二是軌道交通與周邊城市區域的步行網絡。

澀谷各車站改造項目中都非常強化地面放射狀道路方向的步行網絡,在步行網絡節點上設置豐富多彩的休息廣場空間、各具主題的門戶廣場,加強軌道交通與更大範圍城市空間的連接與融合。

3、複合的城市功能

澀谷站周邊地區的規劃目標是「通過集成和導入高層次的功能業態,提高生活文化發源地澀谷的活力」。

具體來講包括五大功能:文化交流和觀光功能、社區生活服務功能、創意產業服務功能、國際商務服務功能、商業功能。澀谷車站周邊1公裡範圍內的土地基本以商業用途為主,1-2公裡範圍內主要為居住用地,僅在東南方向有小片的工業用地分布。

土地利用分布圖

各建築類型佔比圖

■澀谷站的啟示

■沙坪垻TOD的整體規劃

城市縫合線

以車站為中心,建立步行網絡系統,將鐵道、地鐵等的人流與周邊的步行網絡有效連接,同時也將被鐵道分割的南北城市連為一體。利用區域的洄遊流線,串聯各個公共空間,形成促生各種公共活動的「舒適步行街區」。

充分利用周邊潛能:聯結綠色與公共空間

通過「綠色城市走廊」概念的導入,使西南側沙坪公園的自然景觀和空間視野貫穿了整個項目並將綠色引向了周邊街區,帶動了整個城市環境的改善。

■沙坪垻TOD的造型推演

ElevationDesign:站城一體

與新車站融為一體的低層商業和以中央雙塔樓為中心的高層塔樓,將周圍高低無序的建築完美地連接起來,打造了新的城市天際線,成為沙坪垻地區的地標性建築。

雙塔樓的外觀設計,不但與兩側的低層商業裙樓及車站核保持了良好的視覺延展性,同時和正面廣場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另外,塔樓頂部宛如山巖般的獨特造型,也提高了項目的遠觀識別度。

■沙坪垻TOD的流線組織

StationCore:打造舒適高效的換乘流線與城市新地標

如何梳理規劃各個公共運輸之間、交通與區域內設施之間、交通與周邊街區之間的流線是本項目最大的課題。地鐵人流量巨大,如何加強地鐵與區域內設施、公交、計程車以及周邊區域的順暢銜接尤為重要。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在所有公共運輸流線的交叉點上設置了車站核。在實現流線明晰化的同時,在其地上部分設置具有識別性高的地標,建立垂直流線。通過垂直流線,達到地鐵與公交、計程車及周邊的無縫銜接。

車站核配備了商業設施。通過流線引導,人流自然而然地進入區域內的商業設施,同時公共運輸利用者也能順暢高效地穿過商業設施進入地下空間。

從位於地下七層的地鐵站出站到達地面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外形酷似宇宙飛船的橢圓形建築。

該建築最大長度達80米,寬36米,作為連接南北兩側通道的中央屋頂,層層散發著光芒懸浮於頭頂之上。站在屋頂下,可以將街區景色盡收眼底。這裡不但是面向北側站前廣場和步行街的媒體平臺,也成為聚集和展現大眾活動的舞臺。

本項目地下7層、8層為三條地鐵的換乘車站,地下4層為高鐵的出站大廳,地下2層和地下1 層分別為公交站臺和計程車乘坐點。

面對如此多層級的複雜交通流線,我們導入了車站核的設計理念,通過車站核來順暢引導不同高度上的各個公共運輸之間,以及公共運輸與商業之間的轉換乘,並通過車站核進一步將公共運輸的人流疏導向周邊的城市空間。

文章來源:深圳中原建築中心

圖片來源於官方及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很多人都不知道tod樓盤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都不知道tod樓盤是什麼意思,其實tod樓盤是指在tod區域內建造的樓盤,一般泛指交通、商業一體化的修建區域,是綜合開展的步行化城區。tod樓盤指的是在tod區域內建造的樓房。tod一般指的是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開發與建造,是綜合開展的步行化城區,或者具有工作文明以及商業等多個功能於一身,一起也以地鐵或者是輕軌以及公交站點為中心,到800米為半徑所建立的中心廣場以及城市中心。房地產行業是什麼?
  • 今日七宗土地拍賣,其中成都tod項目佔四個
    一個城市的土地拍賣,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發展方向,今日(12月23日)上午10點,成都拍賣出讓7宗地,分別位於青羊、金牛、龍泉及郫都,涉及商用及住宅用地,共計約821畝,樓面起拍價區間為3520-11980元/㎡,最終全部底價成交。
  • 重慶98個軌道場站將變身TOD開發模式
    《實施方案》顯示,重慶將對運營、在建以及即將開工建設軌道交通線路的98個場站TOD進行綜合開發,綜合開發涉及土地約4萬畝。那什麼是TOD開發模式呢?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區開發模式,被廣泛利用在城市開發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開發的地區。
  • 越秀地產「軌交+物業」模式 深度開發TOD項目
    它以一種緊湊、高密度、混合利用的方式促進城市的發展和再發展,儘量減少城市的無序擴張,並通過高密度的緊湊發展來保護環境敏感的土地和未開發的土地。例如,波特蘭TOD的發展幫助該市吸引了新的投資和就業機會,改善城市的交通網絡,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多案例表明,TOD開發不僅可以提升土地價值,還可以產生更多的綜合價值。
  • 東京TOD項目發展模式及啟示
    二是高速發展期(1950-2000年),隨著泡沫經濟的出現和奧運會申辦成功,大規模住宅建設和城市再開發已不僅僅局限於城市核心區域。依託軌道交通進行沿線新城建設,典型案例為多摩新城等。在開發模式方面,澀谷站項目的開發是典型的PPP模式,通過民營企業(澀谷站的大部分開發項目都是由日本東急集團主導)的私人資本進行成功的TOD開發,使收益能很好地返回到車站的整體建設裡,從而創造了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開發模式。開發過程中,由於當時地鐵線路建造時期不一,部分線路換乘不便,且佔據相當規模的城市用地。對項目進行站城一體化開發以提升現有空間利用價值。
  • 香港地鐵上蓋R+P模式探秘
    「R+P」模式的誕生,從開發商角度來講,迎來了地鐵開發思維時代。   如果說內地的房地產開發學習香港「高周轉」模式的話,「軌道 + 物業」開發模式正在成為開發商新一輪跑馬圈地的王牌,這一次學習的對象依然是香港。
  • TOD地鐵上蓋僅1字頭,全廣州盯緊了!
    TOD上蓋,高顏值、高品質,還是罕有的「1」字頭,這誘惑誰能拒絕? 9月12日 至美售樓部盛放 地鐵大盤踏準時機亮相 令人期待的是,踩準時機而來的時代印象,將在9月12日(周六)開啟一場美學旅程。 廣州買家都知道,時代中國素有「地產界藝術家」的美譽。
  • 北京TOD能從東京經驗中學到什麼?
    而現在北京市正在嘗試以TOD模式作為問題的解決出口,結合前文中兩種模式的發展產業和樞紐站點上蓋新城思路,探索「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是什麼? 北京模式之所以背離傳統TOD模式甚遠,實質上是在於北京與香港、東京的基礎不同。
  • 曹晶晶:從「中國城軌TOD指數」看城市發展機會
    以下為演講實錄:曹晶晶: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跟大家在這樣一個聚會上分享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從中國城軌TOD指數看城市發展的機會。最後,幸福體驗,主要是圍繞像商業配套、醫療配套、教育配套等等這些公共設施做的模型搭建,從最終發布的指數分為三個層次去做的分析:第一,宏觀的角度發了城市的TOD指數,在哪些城市TOD的模式開發的更具引導的價值。
  • 天聚廣場搶抓TOD頭號流量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交通規劃不斷出新,「軌道上的大灣區」浮出水面: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規劃線獲批、深圳地鐵將延伸至東莞四鎮、澳珠極點加速融入國家鐵路網……城市組團「強筋健骨」,珠江兩岸無縫互聯。
  • 成都首個TOD誕生記
    一個全城期待2017年,成都作出了大力實施TOD開發的戰略部署,對成都市軌道交通遠期線網規劃的約700個站點、75個車輛基地進行統籌開發。201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確其中105個地鐵站點及75個車輛基地由成都軌道集團作為實施主體。
  • 莘莊地鐵上蓋綜合開發項目結構設計—JAE建築設計
    2014年,運營20年之久的莘莊站附樓「小紅樓」正式拆除,政府及開發主體以TOD理念將軌交站點與土地重新規劃設計。藍圖上高聳的地鐵上蓋建築群將要貫通起由軌道交通、鐵路分隔開的莘莊站南北廣場,這是補足上一輪城市規劃不適應當下城市發展的創造性嘗試,該項目也將成為TOD理念在上海首個成功落地的案例。
  • 越秀地產榮獲金瓴獎「2020年度TOD模式標杆企業」
    近年,隨著城市一體化快速推進,中國大步走進軌道交通新時代,TOD模式的優越性也越發顯著,進而成為了當下城市綜合體的發展方向。近年,為了表彰在TOD賽道上表現的房地產企業,「金瓴獎」特意設立了「2020年度TOD模式標杆企業」獎項。作為當今中國軌交物業開發的重要發展商之一,越秀地產摘得此獎堪稱實至名歸。
  • TOD模式+開放式街區,雲峰中心脫穎合肥!
    世界知名都會城市都以TOD模式來破解難題。1丨踐行TOD商業模式 革新合肥商業形態有人會問,TOD到底是什麼?通俗來講,TOD就是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400-800米為半徑進行高密度開發。重慶龍湖光年效果示意圖重慶龍湖光年,是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項目,總投資超100億,截至9月底,項目天街招商進度已達95%,進駐品牌商家超500個;杭州龍湖·濱江天街,吸引近百家品牌首次入杭,開業兩天吸納近5萬客流;龍湖瑤海天街,合肥首個TOD地鐵城市綜合體
  • 對比國內外TOD商業發展,區別究竟在哪
    TOD商業在國內城市的發展模式偏向於以交通站點為中心,圍繞其進行開發,久而久之向外擴散,有「攤大餅」的模式。 然而,這種「攤大餅」模式會給TOD商業帶來幾個問題:一是開發商很難做出體驗良好的空間設計;二是容易在商業運營上產生惰性,簡單地認為與軌交接駁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獲客問題,從而忽略後期運營的重要性。
  • 五象玉洞東部地區(局部)新規劃:建中央景觀公園、TOD複合開發
    功能結構:項目分為6大功能分區,東北角商業商務核心區、西北住宅區、中部蓋上中學及特色商業區、西南小學區、東南住宅區。其中上蓋中學幼兒園、上蓋商業區為軌道停車場蓋上建築。教育配套方面,規劃有3所學校,分別為1所42班班級中學,一所42班班級小學,1所24班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