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是明朝,而這個朝代的創立者朱元璋更是一代傳奇。像朱元璋這樣「開局一個碗」的情況,不要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之中沒有,恐怕連最大膽的穿越文小說都不敢寫。
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場致命的瘟疫席捲鳳陽。這場瘟疫就如同蝴蝶的翅膀一樣,扇動了元末歷史的進程。當時鳳陽有一個普通的貧農家庭,他的家長朱五四,連同妻子陳氏,長子朱重四以及大孫子在四月份之內相繼斃命。朱重四的妻子王氏帶著小兒子朱驢兒(即朱文正)逃回了娘家。原本的七口之家,突然間只剩下朱五四的小兒子朱重八。
朱五四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老二重六和老三重七已經入贅別家。聽說家中出了如此慘事,只有老二朱重六匆匆趕回,而沒有回來的重七估計也已經兇多吉少。當時兄弟二人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安排父母的喪事。所謂的葬禮自然是不可能了,現在唯一的奢望是向田主劉德討一塊葬地。
可惜此時的劉德並不認為眼前的窮小子朱重八,日後會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朱元璋,他嚴厲地呵斥了兄弟倆。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回憶過往,仍然對劉德當年的嘴臉記憶猶新。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裡惆悵。—《御製皇陵碑文》
此時朱元璋從小的玩伴劉英發現了小兄弟的難處,他特意求了母親婁氏,而劉英的父親劉繼祖在婁氏的勸說下同意撥出一塊地來安葬朱五四一家。在料理完雙親和長兄的喪事之後,重六、重八兄弟倆揮淚告別,就此天各一方。重六很快死於元末亂世之中,而重八則在鄰居汪家老奶奶的資助之下,進入於皇寺為僧。
恐怕劉家和汪家都不會想到,他們此時的一時善心,居然會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帶來兩百多年的鐵飯碗。
大明王朝鐵飯碗
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此時的朱重八已經改名朱元璋,他的身份也不是貧農家的小崽子,或是化緣討飯的和尚。現在的朱元璋已經削平了湖廣的陳友諒,包圍了姑蘇的張士超,是響噹噹的吳國公。放眼江南,已經沒有了強勁的對手,吳國公朱元璋的目標是成為吳王,乃至一統天下的皇帝。
當年四月,朱元璋衣錦還鄉,回到老家鳳陽。這次回來,雖然有在家鄉父老面前顯擺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給父母雙親改葬。我們上文說了,當年朱五四夫婦只是草草落葬,所謂「禮有未備」。現在既然兒子已經發達,自然要光宗耀祖一番,給父母風光大葬。
但是改葬這種事,一般都被認為不太吉利。果然此時有人勸朱元璋不要改葬,理由是生怕會「洩山川靈氣」。於是老朱借坡下驢,只是下令「增土以培其封」,改葬的事情就此作罷。其實要是說這塊地有什麼靈氣,是什麼龍穴,只怕朱元璋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問題在於改葬就要挖墳,當年老爹老娘入土的時候可是「殯無棺槨,被體惡裳」。這樣的慘狀,相信朱元璋並不希望臣子們看見。但無論如何,老農民朱五四的墓地得到了修繕,同時也需要有人專職進行看護。這個重擔,朱元璋交到了他最信任的兩位鄰居:汪家和劉家手上。此時劉繼祖、婁氏和汪家老奶奶都已經去世,但是朱元璋當年的小夥伴汪文和劉英尚在。老朱於是免去他家的徭役,讓他們世守陵墓。
陵旁居民汪文、劉英於上有舊,召至慰撫之。遂令招致鄰黨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復其家。—《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明朝建立之後,朱五四被追尊為淳皇帝,廟號仁祖。陳氏則被追尊為淳皇后。其夫婦二人的陵墓也升格為皇陵。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的時候,朱元璋下旨成立皇陵祠祭署,以汪文為署令,劉英為署丞。皇陵陵戶三千多戶,均附籍太常寺祠祭署,免徵徭稅。
上將還建康,謁辭陵。召汪文、劉英謂曰:「鄉裡親戚愛厚者,惟足下二人。先世陵墓所在,吾豈敢忘?但國家事重,不得不歸耳。公等善為我守視。」仍賜英、文等綺帛米粟,曰:「此以報夙昔相念之德也。」—《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九月,朱元璋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義惠侯夫人。在劉繼祖的誥文中,朱元璋稱讚其「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惠朕」。對於婁氏,老朱則稱讚其「和柔慈惠,克成厥家」。
此後汪家和劉家世代奉祀皇陵,但年歲既久,初心漸失。先是劉家的不肖子劉墉在永樂年間,因擅伐皇陵樹木而慘遭下獄。而為了爭奪到底誰是署令,誰是署丞,兩家要反反覆覆折騰了數十年。直到成化年間,明憲宗見深下旨規定汪家子孫世為奉祀,劉家子孫世為祀丞,這場鬧劇才最終收場。
甲寅,命皇陵祠祭署世以汪文子孫為奉祀,劉英子孫為祀丞。先是兩家爭襲不已,尚書王翱等具洪武以來授襲之詳以聞,遂著為令。—《明憲宗實錄卷十七》
結語:不管汪家和劉家的子孫是否不肖,兩家先祖當年的一時善舉,卻為子孫帶來了兩百多年的鐵飯碗,稱得上與明朝共始共終。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家和汪家正是最好的榜樣。
至於嘴臉醜惡的劉德,據說朱元璋並沒有對他進行打擊報復,反而賜了三十頃田地給他。你不是愛土地嗎?朕就再賜一點給你,看你怎麼有臉在鄉裡混。對於朱重八這個層次的人物來說,小小的劉德已經不需要他再花精力去應付。何況即使要打擊報復,自有既得利益者汪家和劉家乃至鳳陽鄉人可以出面,劉德在老家的日子,必然是極其難熬的。
當然如果還對朱元璋的經歷感興趣,也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書籍做深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