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二戰日軍豆丁坦克的外號,也就是這麼來的,其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裝甲部隊領域薄弱的最好例證。
事實上,日本在坦克研發領域的基礎並不算差。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問世之後,日本就在開始有意識往這方面下功夫。雖然日軍並沒有參與到歐洲的戰事中去,但是作為協約國的一份子,日本軍方派出了大量的軍事技術人才,到英法進行學習交流,他們不僅見證了坦克的誕生,更看到了這種新式陸戰裝備的無窮潛力。
早在1918年,日本就從坦克誕生地英國,購買了兩輛「馬克」Ⅳ型坦克回國,以供軍方參觀和學習。1919年,日本從英國引進了6輛英制「賽犬」A中型坦克,並以此為基礎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坦克裝甲部隊。
不過,由於當時坦克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各方面設計都不成熟,所以日軍對於這支坦克部隊的印象並不好,尤其是英制坦克笨重的機動能力。於是,日本轉而將目光瞄準了當時號稱是世界最強大陸軍的法國。誰強就學誰,這是日本千年來所一直奉行的準則。從德國到法國,再到今天的美國,從未變過,所以這個很正常。
當時法國陸軍裝備的FT-17「雷諾」輕型坦克,可謂是同時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其良好的越野能力以及可觀的裝甲防護能力,都得到了日軍的認可。
1919年,日軍一口氣購買了13輛FT-17坦克,並且準備以此為基礎,來發展自己的國產坦克。既然是購買的法國坦克,日本自然也就接受了法國的坦克思想。即摒棄坦克單獨作戰的思想,將其作為一種步兵輔助裝備來發展。比如運兵、偵查,以及一定的戰場生存能力。在今天的裝甲部隊發展定義中,這更像是在發展步兵裝甲車,而不是坦克。正是因為選擇了走法國坦克路線。導致了日本坦克普遍缺乏重火力,以及裝甲防護能力薄弱的情況。
1929年,在經歷試製一號坦克、試製二號坦克等一系列試驗產品之後,日本列裝了第一款自己研發製造的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其裝配57mm炮,重12噸。之所以被稱為八九式,乃是因為其研製時間為日本天皇紀年二五八九年,後續的日本二戰坦克型號,都是依據這樣的方式命名。
除了八九式中型坦克以外,日本還研發過諸如九一式這樣的重型坦克,不過日軍顯然不太喜歡重型坦克,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坦克過於笨重,機動性太差,容易被步兵當做定點排爆物炸掉。
所以,日軍多傾向於發展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中型坦克、輕型坦克,甚至於九四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
當然了,這樣的選擇在當時來講,並不算過時。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講,這符合他們的戰場需求。畢竟當時日本面對的主要對手,就是咱們中國的軍隊。而咱們當時軍事發展相對落後,普遍缺少坦克與反坦克武器。哪怕日軍的坦克只是一個能防彈的鐵殼子,依然可以在戰場上橫行霸道。再還有一點就是,根據日軍多年的戰場實地偵查,他們發現中國當時的基建普遍落後,而且大部分地方地形複雜,不適合重型坦克的行動。尤其是在中國南方,水網密布,坦克太重了,過去就得陷在泥裡。
所以,綜合戰場環境,以及自身需求等實際情況考慮,放棄重型坦克發展,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在二戰前期,日軍坦克在各項參數能力上的表現,其實並不算差。尤其是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改進版,九七式中型坦克,其完全不輸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每分鐘15發的57毫米短身管火炮,配合兩挺7.7毫米重機槍,可以為其提供不俗的火力。而每小時38公裡的突擊速度,以及15噸的車身重量,可以為其帶來良好的機動性能,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防護能力稍弱。但是總的說來,九七式中型坦克在當時是可以與德國二號坦克,蘇聯T-70坦克相媲美的產品。而放到缺乏反坦克火力的中國戰場,那更是如入無人之境。當年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河南會戰中,到處都有其罪惡的身影。
不過,二戰是坦克發展革新最快的時期,在戰爭需求的催化作用下,德國、美國以及蘇聯這些國家,都在利用自己強大的工業基礎,不斷發展新型坦克。而生活在「溫柔鄉」的日本,則是因為相對較小的戰爭需求,以及相對薄弱的工業基礎,放緩了坦克的發展。
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在太平洋上遇到了美軍的坦克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被甩下了太遠。引以為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同為中型坦克的美軍M4「謝爾曼」面前,完全就像是一個小玩具,更不要說只有7噸重的九五式輕型坦克,以及更輕的九四豆戰車了。
美軍的謝爾曼坦克雖然也是中型坦克,但是人家車身重量超過三十噸,相當於兩輛日軍九七式,而在火力方面,謝爾曼76毫米的主炮打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身上,基本上一炮一個,而日軍的坦克卻難以對M4坦克正面造成任何有效的傷害。塞班島戰役中,日軍44輛九七式坦克和九五式坦克,夜襲美軍陣地,結果反被僅有一個坦克排和一些反坦克火力的美軍,打了個落花流水。44輛坦克僅有12輛逃回,其餘全部被擊毀。
太平洋戰場上的被碾壓,讓日軍意識到有必要研發改進坦克了,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造坦克不是編草鞋,改進研發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技術積累。匆忙上馬新項目,只會欲速則不達。期間日本雖然以九七式中坦開發出了不少新版本,但大都弊端明顯,不堪重用。比如三式中坦的戰鬥室完全沒有抽風設備,火藥燃燒的毒氣使得操作人員無法在車內久坐,否則會出現流淚甚至流鼻血的問題。再比如新裝備的三式75毫米戰車炮,打十枚炮彈就沒法用了。
當然了,以當時的戰場形勢而言,這些弊端都是可以忽略的,畢竟新坦克在戰場上估計都堅持不到成員流鼻血,或者打出10發炮彈,就已經成了一堆廢鐵。最為關鍵的問題其實是量產。在與美軍開戰之後,日本的鋼鐵資源本就匱乏,然後還要優先供給海軍,所以日本缺乏足夠的資源來生產新研發的坦克。新坦克從1944年底開始投入量產,直到日本結束,也才生產了兩百輛不到。這個產量估計只能算是美軍的一個零頭。
總的來說,二戰日軍坦克後繼乏力,不是因為沒有技術,也不是沒有因為資源。而是發展思想跑偏了,導致沒有後續的準備。如果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比如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爆發時,甚至於更早一點。日軍能夠有意識的去發展能夠獨立作戰的坦克,加強火力裝甲方面的改進,早一些做出改變,那麼也是有機會拿出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的。
當然了,在美國強大到近乎變態的工業產能下,這些準備依然是杯水車薪,只是說會給二戰的日本坦克,留下一些顏面。不過話說回來,咱們是沒資格嘲笑人家了,畢竟當時我們連坦克都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