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89式坦克裝甲防護到底有多薄居然連馬克沁機槍都打得穿

2020-12-23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說到二戰時期日軍的89式中型坦克,在1937年淞滬戰役中可是日軍的主力坦克,89式乙型坦克是日本1926年仿造法國F17雷諾坦克的產物,日本軍工業把法國的F17型雷諾坦克,進行仿造加強裝甲擴大了車體的面積,使其噸位達到了12.7噸,其正面裝甲只有17毫米,而法國雷諾F17坦克最厚處的裝甲還有22毫米。

日本仿造的89式坦克,雖然體積上比法國的雷諾F17坦克看起來更大,但裝甲防護力反而跟更薄只有17毫米,有一點中看不中用感覺,日軍89式中型坦克強,是強在炮塔之上安裝了一門從英國進口的軍艦上面配屬的57毫米火炮,該火炮倍徑只有18.4倍徑但口徑卻達到了57毫米,日本宣稱89式坦克的主炮能在500米擊穿50毫米勻質裝甲,後在日軍研製的初期型97式坦克同樣也裝備57毫米18.4倍徑的坦克炮,而關於日本是如何得到關於57毫米火炮技術的,可能要追述到一戰結束後日軍向英國購買的戰列巡洋艦,也就是後來德國的金剛級四艘戰列艦,上面英國配屬送來57毫米火炮,也就是說89式坦克主炮技術是來自一戰時期的英國戰艦副炮技術,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就採用89式坦克和92式坦克跟蘇聯打機械化作戰,日軍的89式坦克憑藉他感人的25公裡的越野能力,根本就追不上蘇聯的BT5坦克,反而蘇聯BT5坦克裝備的45毫米46倍徑坦克主炮,可以在500米距離內隨意貫穿89式坦克的裝甲。

而89式坦克裝備的57毫米主炮雖然射程可以達到5700米,在曲射情況下可以作為自行火炮使用,但真的要打蘇聯坦克,在炮控方面,穿甲彈方面就是一個大問題,二戰也沒有聽說過日本搞出過專門的57毫米穿甲彈,日軍直接拿著57毫米火炮的常規炮彈與蘇聯坦克對轟,其效果就跟中獎機率一樣,運氣好一顆高爆彈過去沒準,蘇聯BT5坦克還真被炸毀了,但可能性極低,這跟人品是有很大聯繫的。

根據蘇聯諾門坎戰役結束後對繳獲到日軍89式坦克的火力測試發現,在100米距離內內日本的57毫米坦克只能勉強擊穿25毫米勻質裝甲,也就是說可能連T26坦克裝甲都打不穿。

而在淞滬戰役中,中國守軍當時從德國訂購一批7.92毫米鎢芯傳甲子彈,全部配屬到一線部隊中使用,採用馬克沁機槍就可以連續打出高效威力子彈 ,來對付日軍的坦克,根據檢驗效果並不是很理想,超過100米距離子彈就不能具備穿甲能力,但還是有兩輛日軍89式坦克,被國軍裝備的7.92毫米馬克沁機槍給打成篩子,癱瘓在街道了的拐角之處,主要是對日軍89式坦克的引擎和履帶造成的損傷,不能動彈之後隨即被國軍的37毫米45倍徑戰防炮當成靶子,擊毀在閘北地區日軍進攻發起點。

淞滬戰役中累計有12輛日軍坦克被中國守軍擊毀,這個數量雖然不多,但依靠當時手中手裡裝備,能打掉日軍這樣的龐然大物已經實屬不易了,畢竟1937年日本的89式坦克,不能說落後,同個時期德軍還在裝備著二號坦克,三號坦克才剛剛研製出來,但到了1939年日本的89式坦克已經是沒有絲毫技術優勢可言了,但日本還是過於自信,認為火炮口徑大小決定著威力的一切,也不看看1939年蘇聯研製出了KV1重型坦克了,日本89式在蘇聯KV1坦克面前就是如同一個矮子一樣,輕輕一撞還不用開火,就可以把日軍89式坦克壓成碎片了。

相關焦點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 二戰日軍的騎兵聯隊是什麼樣單位,97式輕型騎兵坦克在諾門坎戰場
    二戰時期的日軍的騎兵聯隊可不是我們印象中騎著馬拿這軍刀的騎兵,日軍在1937年時期就把騎兵聯隊進行現代化改革,保留一個騎兵大隊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裝甲單位,並配備騎步槍,輕機槍,迫擊炮等重武器,作為戰場上日軍的機動單位,最敵人的陣地有一定突襲能力,到1939年期間日軍的騎兵聯隊只保留一個象徵意義上的騎兵中隊,取而代之的是裝甲車,輕型坦克演變成日軍師團中的一支摩託化機動突擊力量。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當時義大利軍方重視的機動作戰能力,而日本也在1930年也推出自己首款坦克89式甲型坦克,坦克技術數據如下:全重12.7噸,正面裝甲17毫米側面,裝甲15毫米,車身後面10毫米,初期武備37毫米火炮,後來經過改進,武備日本當時唯一種仿英國艦甲炮,90式57毫米坦克炮。當時日本89式在各國之算是比較先進的。
  • 二戰日軍坦克有多小?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鑽不進去
    正因為面對這樣的國家,就算坦克工業不發達的日本,對於先進坦克的需求也就不大了。日本的94式坦克作為二戰中墊底的坦克,一樣能在中國戰場控制戰場,而當面對德國投降後進攻日本的蘇聯時,94式坦克在T34面前就好比向寵物一樣乖巧。不說其他,就是噸位都直接被碾壓,小道出奇。那當時日軍的坦克有多小呢?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根本鑽不進去!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二戰期間,各國陸軍為了佔得戰鬥的先機,紛紛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陸軍部隊去搶佔對方的領土。作為陸軍的王牌,裝甲部隊一直都是開路的先鋒,擁有一支勇猛頑強的裝甲部隊是一件令參戰國無比自豪的存在。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50公裡每小時,正面裝甲12毫米,裝備一款94式37毫米36.5倍徑坦克和兩挺7.7毫米機槍,其車組人員共計3人,無論在車組人員配置上,還是坦克性能上在當時世界上當屬於一流,只是後來日本對坦克研製計劃漸漸跑偏等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二戰時期蘇軍使用的馬克沁的主要特徵是,帶防盾的簡化輪式槍架,散熱水套有縱向凹槽。但由於這種槍實在皮實,很多配件甚至全槍都可能是早期留存的,因此也有光面水套存在。1941年後水套上方增加了可以塞雪團進去的蓋板開口,這招是從蘇芬戰爭時芬蘭馬克沁上學來的。
  • 被稱為「豆戰車」的日軍94式輕型坦克,為何能夠稱霸中國戰場
    其實94式輕型坦克的防護能力很差的,裝甲較薄處只有6毫米,它沒有一個潛望鏡,對外觀察主要靠幾個小觀察窗,當對方火力猛烈,它閉窗行駛時則靠幾道大約3毫米寬的觀察縫了解外界情況,觀察死角很大。其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的機槍,就是這樣一款坦克,在抗日戰場上卻能夠「耀武揚威」。
  • 二戰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94式通常會牽引一個用於運輸的拖車。而拖車還有專門用於化學戰的。撒毒拖車可噴灑含芥子氣的製劑,而消毒車可噴灑漂白劑以中和芥子氣。 至1936年,也就是日本全面侵華的前一年,日軍各個師團均組建了一個獨立重裝甲車中隊,每個中隊都配備有6輛94式。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文/滅霸他爸1939年5月,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爆發,日軍先頭部隊與蘇軍相遇,交火中,日軍坦克完全抵擋不住蘇軍的T-26坦克和BT快速坦克,短時間內即被摧毀17輛,就連戰車第3團團長也被當場擊斃,損失慘重。
  • 唯一「登陸」美國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剩下95式輕型戰車了
    ——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956字,閱讀約6分鐘 二戰期間,日軍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取代了89式中型坦克和94式輕型坦克,幾乎成為日軍擴張的主力坦克類型。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從真正意義上講,二戰期間義大利的M14坦克和日軍97式坦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日本從一式坦克量產開始,一式才能真正意義上中型坦克但是火力依舊是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充其量與二戰初期德軍的三號H型坦克是同個檔次,而一式坦克的量產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了,在東線蘇聯已經研發出了T34.85坦克,德國也有豹式中型坦克等,英國獨立製造巡洋坦克也開始裝備75毫米45倍徑火炮。
  • 二戰1945年8月遠東暴風雨日軍的150毫米野戰炮居然沒有拿去打坦克
    毫米榴彈炮說實在的就是第94式37毫米速射炮的擴大版而已,因為日軍的二戰幾乎所有火炮都兼備著曲射能力,這可能是日本資源不足而演變出來的武器產物。日軍37毫米速射炮其最大射程居然達到5.7公裡,從外觀上就能看出,該型日軍火炮研製從來就沒有想過進行反坦克作戰,其採用結構最亮點就是主炮兩端累計一戰時期設計的兩個大輪子,這使得火炮高度較高,容易暴露,但有優點就是明明是速射炮卻具備曲射能力。
  • 二戰時,日本也有坦克為什麼不用坦克進行「閃電戰」?
    它是世界上最早裝上柴油機的坦克之一,最大功率為120馬力,坦克的最大速度為25千米/小時。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鉚接結構。在二戰初期,89乙坦克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其戰鬥全重為15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是一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其威力比89乙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增大約20%。動力裝置為一臺170馬力的柴油機。坦克的最大速度為38千米/小時。97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坦克較多,主要有97改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等。其中,一式中型坦克於1941年研製成功,戰鬥全重增加到17.2噸,換裝了長身管的47毫米加農炮,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加厚。
  • 二戰美軍火力到底有多強,兩人就能壓制日軍一個班,直言日軍就是自殺
    ▲二戰日軍射術非常精湛 對比二戰時期的中日兩軍,中國軍隊的武器明顯落後於日本,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步槍型號繁雜,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生產的都有
  • 312坦克放棄逃生,南京單挑日軍,杜聿明不信,呵呵一笑
    德制一號戰車的個頭,比日本戰車要大得多,裝備了兩挺7.9毫米機槍,其實這在當時可以打穿日本戰車的裝甲,算是反坦克武器了。而日本94式坦克6.5毫米的小口徑機槍,對德制一號A型戰車根本打不穿。可以說,德制一號A型戰車可以輕易擊敗日本94式坦克,甚至對付日本的95式坦克,也佔據一定的優勢。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97改式中型坦克代替,半履帶運兵車也少得可憐,大部分是由卡車來完成任務,而且這些卡車基本上都是民用型號,甚至用客用轎車和吉普車來湊數。正常情況下,每個戰車聯隊包括800人左右,但有的包括1000多人,裝備著30到50輛坦克。戰車聯隊下轄戰車中隊(相當於坦克連),戰車中隊下轄戰車小隊(相當於戰車排),每個戰車聯隊擁有自己的維修、補給和醫療人員,這是比之前的戰車大隊先進的地方。
  • 日本坦克有多垃圾?機槍打成篩子 中國軍人一次用卡車懟翻
    日軍的裝備在他們看來基本上是一戰的水平,那麼我們眼中的強敵為什麼會成了別人口中的弱旅呢。▲二戰日軍射術非常精湛對比二戰時期的中日兩軍,中國軍隊的武器明顯落後於日本,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步槍型號繁雜,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生產的都有,甚至連上個世紀生產的老式漢陽造都有。
  • 日軍最成功的坦克:被蘇軍一炮打穿,解放軍也裝備了100多輛
    今天,我們來聊聊二戰時期日軍的最強坦克——97式中型坦克。值得注意的是,這款坦克解放軍也裝備了300多輛。成為了中國陸軍裝甲兵建軍歷史上的第一款主力坦克。97式坦克是日軍二戰期間裝備最成功的一款坦克,在97式坦克誕生之前,日軍主要使用89式坦克進行作戰。可是,89式坦克在諸多性能上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日軍就開始利用自己工業的全部優勢,發展97式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