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時期日軍的89式中型坦克,在1937年淞滬戰役中可是日軍的主力坦克,89式乙型坦克是日本1926年仿造法國F17雷諾坦克的產物,日本軍工業把法國的F17型雷諾坦克,進行仿造加強裝甲擴大了車體的面積,使其噸位達到了12.7噸,其正面裝甲只有17毫米,而法國雷諾F17坦克最厚處的裝甲還有22毫米。
日本仿造的89式坦克,雖然體積上比法國的雷諾F17坦克看起來更大,但裝甲防護力反而跟更薄只有17毫米,有一點中看不中用感覺,日軍89式中型坦克強,是強在炮塔之上安裝了一門從英國進口的軍艦上面配屬的57毫米火炮,該火炮倍徑只有18.4倍徑但口徑卻達到了57毫米,日本宣稱89式坦克的主炮能在500米擊穿50毫米勻質裝甲,後在日軍研製的初期型97式坦克同樣也裝備57毫米18.4倍徑的坦克炮,而關於日本是如何得到關於57毫米火炮技術的,可能要追述到一戰結束後日軍向英國購買的戰列巡洋艦,也就是後來德國的金剛級四艘戰列艦,上面英國配屬送來57毫米火炮,也就是說89式坦克主炮技術是來自一戰時期的英國戰艦副炮技術,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就採用89式坦克和92式坦克跟蘇聯打機械化作戰,日軍的89式坦克憑藉他感人的25公裡的越野能力,根本就追不上蘇聯的BT5坦克,反而蘇聯BT5坦克裝備的45毫米46倍徑坦克主炮,可以在500米距離內隨意貫穿89式坦克的裝甲。
而89式坦克裝備的57毫米主炮雖然射程可以達到5700米,在曲射情況下可以作為自行火炮使用,但真的要打蘇聯坦克,在炮控方面,穿甲彈方面就是一個大問題,二戰也沒有聽說過日本搞出過專門的57毫米穿甲彈,日軍直接拿著57毫米火炮的常規炮彈與蘇聯坦克對轟,其效果就跟中獎機率一樣,運氣好一顆高爆彈過去沒準,蘇聯BT5坦克還真被炸毀了,但可能性極低,這跟人品是有很大聯繫的。
根據蘇聯諾門坎戰役結束後對繳獲到日軍89式坦克的火力測試發現,在100米距離內內日本的57毫米坦克只能勉強擊穿25毫米勻質裝甲,也就是說可能連T26坦克裝甲都打不穿。
而在淞滬戰役中,中國守軍當時從德國訂購一批7.92毫米鎢芯傳甲子彈,全部配屬到一線部隊中使用,採用馬克沁機槍就可以連續打出高效威力子彈 ,來對付日軍的坦克,根據檢驗效果並不是很理想,超過100米距離子彈就不能具備穿甲能力,但還是有兩輛日軍89式坦克,被國軍裝備的7.92毫米馬克沁機槍給打成篩子,癱瘓在街道了的拐角之處,主要是對日軍89式坦克的引擎和履帶造成的損傷,不能動彈之後隨即被國軍的37毫米45倍徑戰防炮當成靶子,擊毀在閘北地區日軍進攻發起點。
淞滬戰役中累計有12輛日軍坦克被中國守軍擊毀,這個數量雖然不多,但依靠當時手中手裡裝備,能打掉日軍這樣的龐然大物已經實屬不易了,畢竟1937年日本的89式坦克,不能說落後,同個時期德軍還在裝備著二號坦克,三號坦克才剛剛研製出來,但到了1939年日本的89式坦克已經是沒有絲毫技術優勢可言了,但日本還是過於自信,認為火炮口徑大小決定著威力的一切,也不看看1939年蘇聯研製出了KV1重型坦克了,日本89式在蘇聯KV1坦克面前就是如同一個矮子一樣,輕輕一撞還不用開火,就可以把日軍89式坦克壓成碎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