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下二戰結束前的蘇聯機槍發展,這裡所說的主要是供地面部隊使用的武器,至於航空機槍那是另外一條線。另外都是自產型號,不包括繳獲留用的和租借法案援助的。
沙俄接觸現代機槍並不晚,馬克沁發明機槍後很快就去俄國做了演示,和其他地方一樣驚掉了一地眼鏡,俄皇亞歷山大三世還曾親自下場試射。但是和其他很多國家軍隊的保守勢力一樣,俄軍高層人士被馬克沁機槍前所未有的子彈消耗率嚇住了,一開始只給了12挺機槍的訂單。加上後來陸陸續續的採購,1901年的時候俄軍才接收第一批40挺馬克沁。當時的馬克沁裝在類似大炮的大輪槍架上,還有很大的防盾,全重高達244千克,配發給炮兵用於要塞防禦。
俄軍真正意識到機槍的重要性是在日俄戰爭時期,當時俄羅斯全軍共有馬克沁機槍291挺,這還是個採購量,實際裝備數可能還要少些。此前的各種疑慮辯論潑汙什麼的,在前線一用馬上一掃而光,當時俄羅斯遠東陸軍總司令庫羅帕特金評論道「說起機關槍,現在我們是不可一日無此君」。俄軍的馬克沁給日軍步兵重大殺傷,但惜乎太少,而日軍裝備了大量法制哈乞開斯重機槍,也給俄軍帶來慘痛傷亡。
所以從1904年開始,俄羅斯圖拉兵工廠開始按許可證生產馬克沁機槍,這也是整個一戰時期俄軍能夠自產的唯一一種機槍。但是在輕機槍方面,俄軍只有使用國外進口的雜械,包括法制紹沙、英制劉易斯、丹麥麥德森等型號。當蘇聯建立後,機槍的自研也是從輕機槍先開始的。
最初蘇聯人曾打算引進麥德森的生產線,但最終未成。上世界20年代後期,捷格加廖夫DP機槍研製成功,這個設計非常成功,此後不斷改進和發展,最後一個改型RPD已經和原型面目全非。
重機槍(傳統叫法,現在一般稱為中型機槍)的發展相對遲緩,直到二戰中才出現了新的成熟設計郭留諾夫SG-43,這種槍在六十年代被PK通用機槍替代。大口徑的德仕卡機槍在戰前就已定型,但產量有限,不過這支槍一直到現代都在廣泛使用,也算得上長青樹了。
好了,下面我們就大致以時間順序列一下主要型號。
1、馬克沁 PM M1910/30
典型的二戰時生產的蘇聯馬克沁機槍
圖拉兵工廠最初生產的馬克沁被稱為PM M1905型。1906年俄羅斯購買了新的改進型設計生產許可,並配用索科洛夫輪式槍架,這種型號被稱為PM M1910。與老式型號相比,新型機槍將很多青銅零件改為鋼質,供彈機構和瞄具修改以配合新式尖頭彈,槍口處加裝了增壓器。
索科洛夫輪式槍架幾乎是蘇俄系馬克沁的獨家名片。這種槍架相當重,但在平坦地面上,兩個機槍手就能拖走,如果是不能拖行的地形,那可就有點遭罪。以二戰時期配用簡化型索科洛夫槍架(無額外支腿、光學瞄具座和槍手坐凳)的型號來說,帶防盾時全槍重達63千克。
崎嶇地形運輸就顯得太重了
30年代對PM M1910進行了現代化改進,此後的型號被稱為PM M1910/30型。
二戰時期蘇軍使用的馬克沁的主要特徵是,帶防盾的簡化輪式槍架,散熱水套有縱向凹槽。但由於這種槍實在皮實,很多配件甚至全槍都可能是早期留存的,因此也有光面水套存在。1941年後水套上方增加了可以塞雪團進去的蓋板開口,這招是從蘇芬戰爭時芬蘭馬克沁上學來的。
1942年春季一個盡職了的機槍組
1945年在布雷斯勞作戰的蘇軍馬克沁機槍組
1943年後新式氣冷式郭留諾夫機槍開始裝備,但沒能完全替代掉馬克沁機槍。因為水冷型號的持續射擊能力極好,只要彈藥和冷卻水管夠,加上幾根備用槍管,它可以幾乎不停頓的突突上幾個小時,這是任何一種氣冷式機槍都無法比擬的。
馬克沁 PM M1910/30一直生產到二戰結束為止。
2、馬克沁—託卡列夫 MT
馬克沁—託卡列夫
上世紀20年代蘇軍手中的大量磨損嚴重的雜械輕機槍失去了補充來源和配件供應渠道,急需一種新型機槍滿足步兵分隊的需求。當時出現了很多設計,最後費多·託卡列夫在馬克沁機槍基礎上改進的設計中選,於1925年投產,被稱為馬克沁—託卡列夫,簡稱MT。
德國MG 08/15輕機槍
德國MG 08/18輕機槍
馬克沁—託卡列夫的設計明顯受到一戰德國MG 08/15的啟發,縮短了馬克沁的機匣,安裝肩託和兩腳架。其內部結構變化不大,仍然使用帆布彈帶供彈,在槍身下安裝了100發容量的鼓型彈帶盒。該槍用打孔的鋼質護套替代了水冷套筒,實際上其外形很類似於德國在一戰快結束時推出的改進型MG 08/18輕機槍。
馬克沁—託卡列夫共生產了約2500挺,但在蘇軍中很不受歡迎。該槍空槍重12.9千克,裝滿彈重15.5千克,比稍後的捷格加廖夫DP重太多,並且操作和維護比較複雜。不久後該槍即被DP替換,作為對外援助物資使用。其中約1400支被送到中國,另外一些被送到西班牙。
蘇軍使用馬克沁—託卡列夫訓練
疑似二戰時期的照片
從目前的文字資料看,二戰時尚有少數馬克沁—託卡列夫在蘇聯一方出現,但缺乏清晰且年代準確的照片。
3、捷格加廖夫 DP
DP是捷格加廖夫1926年的設計,1927年定型裝備,也就是常說的「轉盤機槍」。這支槍簡單可靠,命中精度也高,零件數量比同時期的其他輕機槍少得多。可以說DP的成功使捷格加廖夫成為了一代槍械設計大師。
DP按定型時間命名為DP-27,可能涉及到當時的保密和資料限制,在非俄語世界中往往被稱為DP-28,目前兩種稱呼同時並存,但所指的東西都是同一個。
DP採用導氣式原理,設計參考了劉易斯、麥德森和法國哈乞開斯輕機槍。該槍重9.12千克,裝滿彈藥重11.5千克,易於攜行和操作,因此受到部隊歡迎。實際上DP及其衍生型號是二戰中蘇軍裝備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機槍。
DP使用47發的單層彈盤供彈,這種彈盤是此前為費多洛夫輕機槍設計的。在射擊時,彈盤上蓋會相對下蓋旋轉,所以很快被蘇軍士兵稱為電唱機。DP理論射速約為550發—600發/分,但為了減輕重量使用薄壁槍管,且無散熱槽或散熱片等輔助結構,也不能快速更換,實際的戰鬥射速約為80發/分。不過當時蘇軍認為輕機槍應以精確點射為主,所以並不認為是一種缺陷。
DP是蘇軍步兵分隊常見支援武器
巷戰中的DP機槍射手
4、捷格加廖夫 DPM
DPM的手槍式握把是其明顯特徵
DPM是DP的現代化版本,大致在1943年或1944年開始生產。
蘇芬戰爭中蘇軍使用的DP發現嚴重問題,它的復進簧在槍管下方,長期受熱後彈簧失去彈性直至完全失效。為解決這個問題採用了很多方案,但都不盡如人意。最後還是將復進簧移到槍機後方,因為機匣後部沒有空間,放置在一根延伸出的管子裡。這樣一來,原來步槍式的持槍法就不能用了,於是安裝了手槍式握把。
DP原有的兩腳架安裝結構比較薄弱,不耐粗使,在DPM上也更換成了更結實的結構。因為安裝位置較高,DPM架槍後的高度更低,兩腳架摺疊時位於槍身上方。
DPM的本國生產型稱為53式輕機槍。
5、捷格加廖夫 DA
轟炸機上安裝的DA-2
DA是DP的航空機槍版本,用於老式飛機的旋轉槍座,雙聯安裝則稱為DA-2。DA使用三排65發彈盤供彈,射速仍是600發/分,不久即被超高射速的怪物ShKAS航空機槍替換。
芬蘭士兵使用的DA-2雙聯高機
二戰時庫存的DA被改為高射機槍使用。
6、捷格加廖夫 DT/DTM
下車使用的DT坦克機槍
DT是DP的坦克機槍版本,實際上是在DA的基礎上開發的,以實現機槍的統一化。由於坦克內空間狹窄,DT採用可伸縮的金屬槍託和手槍式握把,使用雙排63發彈盤供彈,1935年起又為其配備了2.5倍光學瞄具。
T-34坦克車體機槍全套,含球座、護盾和光學瞄具
作為高射機槍的DT
DT推出後即成為蘇聯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標準機槍,除作為車體機槍和並列機槍外,一些車型還以之作為高射機槍。因為需要穿過球座使用,DT槍管上沒有準星,但提供了下車使用時安裝的對應部件,此外它也配置了備用的兩腳架。
在二戰中,大量DT在車輛損壞後被取下轉交步兵使用,因此這也是一種常出現在照片上的機槍。DT的戰鬥射速為100發/分,比步兵型的DP高一些。
用作步兵機槍的DT
DPM出現後,對應的坦克機槍也升級為DTM型。
7、PV-1
步兵用PV-1
PV-1是飛行員亞歷山大·瓦西列維奇·納達什克維奇一力推動產生的航空機槍,大致與捷格加廖夫PA同時。這種槍其實就是馬克沁的氣冷版本,但是進行了一些改進以提高射速。
PV-1射速達到750發/分,採用帆布彈帶供彈,安裝在I-15等型號的飛機上作為前射機槍,產量比PA大一些,但仍然逃不過被ShKAS橫掃的命運。
二戰時期庫存PV-1多被安裝在三聯槍架上作為高射機槍使用,但有3000挺被裝上索科洛夫輪式槍架作為步兵武器下發,從照片看也有裝常規三腳架的情況。
帶防盾的PV-1
作為地面武器使用的PV-1純是急就章,無甚特色可言。由於去除了水套,該槍在地面射擊時散熱就有點問題,也就是說它的作戰性能不一定比得過常規版本的水冷馬克沁機槍。
8、捷格加廖夫 DS-39
未安裝防盾的DS-39
捷格加廖夫於1930年開始研製重機槍,當時馬克沁機槍的基本設計已顯得落後,且重量太大,因此新設計改為氣冷型槍管。該槍設計和試驗幾經周折,最後於1939年量產,被命名為DS-39。
DS-39的槍管密布散熱片,直徑向槍口方向逐漸變小,槍身重14.3千克。三腳架為全新設計,可以方便轉換為高射狀態,重量約為19千克。該槍仍使用帆布彈帶供彈,調整導氣閥門可以在600發/分的對地射速和1200發/分的對空射速之間轉換。
該槍於蘇芬戰爭中投入實戰,但表現令人失望。操作複雜,故障率高,常卡殼甚至炸膛。供彈系統問題尤其嚴重,經常把彈帶甚至子彈扯斷。該槍還挑子彈,不能兼容繳獲的同口徑銅殼子彈,這就為戰時供應帶來困難。
戰鬥中的DS-39,按慣例配置了防盾
DS-39在1941年6月德軍入侵前夕被勒令停產,工廠重新生產馬克沁機槍,當時已經生產了10000多挺。此後捷格加廖夫仍致力於修改該槍,採用金屬彈鏈等方法提高可靠性,但最後發現供彈機構有根本缺陷,需要全盤推翻重來。在1943年的選型中,改進的DS-39仍不敵新設計的郭留諾夫機槍。為照顧老設計師的情緒,史達林親自召見捷格加廖夫,詢問其對機槍選型的看法。捷格加廖夫坦然回答,為了軍隊的利益起見,應選用郭留諾夫機槍。
此何人也?帶防盾的重機一個人背了走
正常人是拆開分著背的,這是一支白俄羅斯遊擊隊
芬蘭人在二戰中繳獲了200挺DS-39,並對其進行了獨立改進以消除缺陷,這批槍一直服役到1986年。
9、捷格加廖夫—什帕金 DShK
平射狀態帶防盾的DShK
1929年捷格加廖夫受命研製一種12.7毫米口徑的機槍,以滿足蘇軍對大口徑高射機槍的需求。1930年設計成功,並被命名為DK,即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之意。該槍是DP的放大版,採用30發彈鼓供彈,很不完善,試驗性質居多,只生產了幾十挺。當時還有一些其他設計師也在進行平行設計,包括將美制白朗寧機槍改為發射12.7×108毫米槍彈的項目,以及將12.7毫米ShKAS航空機槍安裝槍架改為地面武器等等。
1932年版的DK,使用彈鼓供彈
當時另一位設計師什帕金髮明了一種旋轉供彈機構,安裝在DK機槍上就可以使用彈鏈供彈,這個版本於1939年被正式採用,稱為捷格加廖夫—什帕金大口徑機槍,命名為DShK-38,也就是著名的德仕卡大口徑機槍。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已生產了約2000挺DShK,至二戰結束產量約為9000挺。DShK一般安裝在帶可拆卸車輪的三腳架上作為高射機槍使用,但也有不少直接充當步兵支援武器。戰爭後期隨著供應形勢好轉,一些DShK也被安裝在坦克或自行火炮上充當高射機槍。
輪式槍架轉換成高射三腳架時一般會取掉防盾和車輪
高射使用實例,防盾取下,車輪扔在下方
平射支援步兵
戰爭後期對DShK又進行了改進。因為旋轉式供彈結構比較複雜,故障率高,而捷格加廖夫已經在RP-46上成功實現了彈鏈供彈,因此將供彈結構改為往復式。這種改型被稱為DShK-38/46或DShKM,戰後安裝在坦克炮塔上的型號則被稱為DShKT。
DShK和DShKM最主要的識別特徵是DShK受彈器上蓋呈圓柱形,而DShKM是平直的,此外早期的DShK安裝有鳥籠型的槍口制退器。
DShKM受彈器上方平直
DShKM的本國生產型稱為54式高射機槍。
10、郭留諾夫 SG-43
這是二戰時期蘇聯生產的最後一種重要的步兵用機槍,關於它的發明既勵志又讓人傷感。
莫斯科保衛戰後,前線部隊對馬克沁機槍的意見開始增加。這種機槍實在太重,在進攻時十分不便,此外冷卻水也不是隨時能夠獲得的。而除了不可靠的DS-39外,蘇軍的龐大武庫中竟沒有一種可替換的型號,於是1942年5月發起了新式氣冷重機槍的設計競賽。
彼得·馬克西莫維奇·郭留諾夫是科夫羅夫斯基工廠實驗車間的技術員,當時已經40歲了。他進入工廠時是一名鉗工,已經在此工作了15年,沒有展現出任何設計和發明上的才能。他得知設計競賽的消息就開始製作自己的機槍模型,當年夏天他忐忑地將模型呈獻給捷格加廖夫,希望得到大師的認可。
捷格加廖夫在回憶錄裡說「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武器自動化的最新進展」。實際上郭留諾夫機槍的成功裡捷格加廖夫的引薦和認可起了很大作用。
1943年5月郭留諾夫機槍在競賽中獲勝,得到SG-43編號,6月即開始裝備部隊。
彼得·馬克西莫維奇·郭留諾夫
但是郭留諾夫本人卻於1943年12月23日猝然去世,之前他去莫斯科參與機槍調試剛剛返回,當真如流星一般。戰後為他補發了史達林獎章。
SG-43的可靠性很高,可耐受惡劣環境並易於生產。該槍槍身重13.5千克,安裝在索科洛夫輪式槍架上重41千克,而裝在不帶護盾的三腳架上重量為27.7千克,比馬克沁輕便得多。SG-43的槍管相當重,並且在膛內鍍鉻,在更換或者冷卻前可以連續發射500發,而更換槍管也很方便。該槍使用金屬彈鏈供彈,理論射速是600—700發/分,戰鬥射速為250—300發/分。
戰鬥中的SG-43
SG-43的外形其實和大口徑的DShK頗為相似,但尺寸要小一號,和周圍環境、人物對比還是容易分辨的。這種槍在我國的老電影中也時常上鏡,比如《上甘嶺》中連長急了眼挽袖子上的輪式機槍就是此物。
SGM的槍管上有散熱槽,是識別特徵
二戰後SG-43的改進型稱為SGM,主要識別特徵是槍管上有縱向散熱槽。此外還有作為坦克並列機槍使用的SGMT以及裝甲運兵車使用的SG-43M和SGMB。
SG-43的本國生產型稱為53式重機槍,SGM則稱為57式重機槍。
接下來介紹的是三種蘇聯二戰期間研製,但戰後才投入生產的機槍。
A、捷格加廖夫 RP-46
隨著二戰的進程,戰鬥中的火力密度在不斷增加,DP機槍彈盤礙事以及射速較低逐漸被看作缺陷。在DPM改進時,設計人員希望能改用彈鏈供彈,以增加瞬時火力密度。但前線部隊對此有不同看法,輕機槍手認為在快速轉移陣地時拖著軟質彈鏈非常累贅。在戰爭時期不能不尊重部隊的意見,所以DPM仍是彈盤供彈。
但捷格加廖夫仍在DPM基礎上繼續改進,新的機槍採用重型槍管,彈鏈方式供彈。1944年樣槍通過測試,1946年投入生產,被命名為RP-46型。
RP-46空槍比DP重2.5千克,但在攜帶一箱250發彈鏈時比攜帶同等數目子彈彈盤的DP反而輕10千克。該槍的戰鬥射速達到250發/分,是DP的三倍。通過更換供彈機構,RP-46也可使用DP的彈盤,但這種情況很少出現。
RP-46被蘇軍定義為連用機槍,當時重機槍被控制在營一級,而班排裝備的輕機槍火力較弱,RP-46剛好可以填補中間的空白。其重量並不比一般的輕機槍重,只是SG-43的三分之一,而火力與之同級,當然精度和持續射擊能力無法與之相比。
RP-46在蘇軍中服役15年後被PK系列通用機槍取代。
RP-46實槍
RP-46的本國生產型被稱為58式連用機槍。
B、捷格加廖夫 RPD
大多數人可能很難相信RPD其實是一種二戰槍,這支槍是針對7.62x39毫米的M43中間威力槍彈設計的。該槍設計始於1943年,大致與RP-46同時甚至更早些。1944年RPD已在蘇德前線小規模試用,並於當年定型,但1948年才被正式採用,大規模生產要遲至1953年。
RPD是戰後蘇聯第一代班組支援武器,一度也是華約國家的標準輕機槍。但該槍使用的不可散彈鏈以及內部結構無法和AK-47自動步槍通用,所以後來被AK系的RPK輕機槍替代。
使用RPD的蘇聯海軍陸戰隊員
RPD的本國生產型被稱為56式輕機槍,性能什麼的大家都很熟悉,沒必要多談。
C、弗拉基米洛夫 KPV
步兵型KPV
二戰時期蘇聯的14.5毫米反坦克步槍威力很大,因此就產生了一個設想,製造一種發射14.5毫米反坦克槍彈的機槍,連續射擊豈不是威力無比?於是設計師謝苗·弗拉基米羅維奇·弗拉基米洛夫於1944年開始研製14.5毫米大口徑機槍,實際上這個思路和美國人發明M2大口徑機槍的思路很相似。
弗拉基米洛夫的設計基於20毫米B-20航炮,1944年就通過了測試,命名為KPV,但直到1949年才開始批量生產。KPV使用50發彈匣供彈,戰鬥射速70—90發/分。該槍威力驚人,槍口動能是31千焦,對應的M2HB是17千焦,而20毫米ShKAS航炮也只有28千焦。一般裝甲車經不起它一梭子,坦克的側後挨上也夠嗆。
射擊中的步兵型KPV
可問題是這槍重量也大,槍身是49千克,加上步兵用的輪式槍架105千克,加起來150多千克。步兵靠人力拖動這麼個槍不槍炮不炮的玩意兒實在痛苦,所以到六十年代步兵型就給撤裝了。
但是這支槍作為高射機槍用很成功,單管型可配39千克的ZPU-1三腳架,也可裝在雙聯ZPU-2和四聯ZPU-4槍架上使用。另一個用途就是作為裝甲車輛的主武器,用在BRDM-2偵察車和BTR系列輪式裝甲車上。海軍艦艇用版本稱為MTPU。
四聯裝ZPU-4
BTR-80炮塔上安裝的KPV
此外還有一種用在坦克炮塔上當高射機槍的型號稱為KPVT,比如朝鮮的「天馬虎」坦克就安裝了這種機槍。
本國也曾引進四聯版的KPV,稱為56式四聯高射機槍,後來又有所發展。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同口徑高射機槍都有KPV的淵源。
好了,常見的型號就都在這裡了,這次就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