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轉盤機槍」嗎?是二戰士兵噩夢,志願軍用它重創聯合國軍

2020-12-18 迷彩前沿

戰爭一直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給全人類帶來了痛苦,戰爭沒有勝利可言,有的只是那些在戰爭之中失去性命的士兵家人的無力哀嚎。武器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發明,原子彈就是其中的「王炸」。隨著對槍械的技術革命,槍械的殺傷力呈指數級增長,二戰中就有一款恐怖的槍械。

大家對於蘇聯都不會感到陌生吧,那時候蘇聯是世界軍事強國,一些大型機器都是從蘇聯那裡採購過來的,蘇聯製造的機器性能極佳,出問題通常都會很少的,蘇聯的重工業那是相當強悍的。在二戰時期,除了軍事力量的比拼,重工業也是重中之重,蘇聯為了追趕美國,大力發展本國重工業,其中DP27輕機槍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槍械之一。該槍的外觀上面有一個扁平的子彈圓盤,因而就有了一個別名「轉盤機槍」。

這款機槍結構簡潔,沒有複雜的構造,性能十分優越,可以適用於各種低溫環境,在戰爭中可是相當的穩定的,而且火力猛,殺傷巨大,因此受到各國青睞有加,成為二戰中士兵永不褪去的噩夢。該槍採用7.62口徑的子彈,射程非常的遠,高達3000米。

抗戰時期,因為蘇聯曾經援助過我們,在二戰結束,志願軍用它粉碎聯合國軍的陰謀,不得不驚嘆蘇聯的強大重工業,為了減輕後勤的負擔,我們也大量向蘇聯訂購該槍,因此在抗美援朝時期,可以頻繁地看到它的身影。該槍的技術水平雖說有些落後,但是國內的軍隊長期使用它,對該強的還是較為認可的。

這不後來,我們和蘇聯協商之後,蘇聯願意出技術資料和設備用於生產該槍。在1953年9月,國產DP輕機槍正式問世,當年共計生產約3000挺該槍,在1955年,更是達到巔峰,一共生產了21629挺該機槍,隨著技術的更加進步,該槍也面臨著淘汰,國家在1957年停止生產該機槍。

相關焦點

  • 二戰士兵噩夢,7.62口徑,3000米射程,志願軍用它重創聯合國軍
    看過等二戰或者抗美援朝題材影片的朋友,一定會對電影中士兵手持一種槍身上方帶有大型扁平彈盤的輕機槍橫掃敵人的場面印象深刻,這種因被大家稱為「轉盤機槍」而家喻戶的武器是蘇聯自行設計的第一種輕機槍,其正式名稱是DP27型7.62mm輕機槍。
  • 二戰戰場上的「暴力收割機」,志願軍曾用它重創美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德國士兵在42千米的陣地上架設了240挺MG08馬克沁機槍,對著衝鋒的英法聯軍瘋狂掃射,每個機槍陣地正面都留下了一地屍體。1916年7月1日這天,共計5.7萬人倒在了馬克沁MG08重機槍的陣地前,其中2萬人當場死亡。
  • 三輪車也能軍用了?白俄羅斯自研使用,架載機槍專為「打遊擊」
    但是在軍用領域,現在三蹦子的出鏡率很低,用得比較多的當屬二戰時期,尤其是帶邊鬥的三輪摩託使用得最為廣泛。如今在的各大影視劇當中還能看到二戰日軍乘坐著那種帶邊鬥的三輪車,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三輪車又被玩出了新高度。據環球網報導,白俄羅斯軍方正在測試一款三輪作戰車輛,該車前方安裝了一挺7.62毫米口徑的機槍,並配備了三個大尺寸的輪胎,從畫面上看,這輛三輪戰車能夠乘坐4到5名士兵。
  • 細看:蘇聯DP早期型輕機槍 47發大彈盤成就「轉盤機槍」的美名
    由於這個大號彈盤,得到了「轉盤機槍」的外號。DP機槍有多個型號,博物館收藏的是早期型號DP-27。1927年開始試用,並於1928年大批量生產全面裝備蘇軍部隊。除了作為標準的蘇聯步兵輕機槍之外,還成為航空機槍,成為很多蘇聯轟炸機、運輸機的自衛武器。其改進型DT坦克機槍,成為二戰中幾乎所有的蘇聯坦克的同軸機槍或自衛機槍。考慮到車載機槍的特殊性,DT機槍改用了彈容量更大的63發彈盤。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被稱為DP28「大盤雞」的機槍,結構簡單易操作
    相信玩過遊戲的朋友對其中的DP-28"大盤雞"機槍一定是比較熟悉的,這種機槍的特徵非常明顯,在機槍的上方有一個轉盤,這個轉盤就是整體機槍的供彈裝置,每一個轉盤裡可以安裝47顆子彈,這在二戰時期的機槍中,已經算是裝彈量比較多的機槍了,因此在戰鬥時能夠獲得一定的優勢。
  • 二戰時期製造的一款機槍,至今仍在使用
    二戰德軍被認為是近代史上最優秀的軍隊之一,它擁有一支高素質軍官團,在基層軍官的組織下構成一支軍紀嚴明、作戰素養極高的現代軍隊,無論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軍令政令甚至是軍服設計在今天都有值得借鑑之處,尤其是它的武器裝備和火力配置,更讓二戰軍迷們津津樂道。那麼,二戰德軍武器有多先進呢?MG-42機槍足以說明。
  • 為何兩腳架就是輕機槍?三腳架就是重機槍?起底二戰中的「希特勒...
    二戰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多款世界名槍,日本的「三八大蓋」、美國的「M1」、英軍的「恩菲爾德」、蘇聯的波波沙等等。但是他們都不如德軍的MG42機槍精工細做,也沒有哪款機槍可以與之媲美。
  • 打仗會把士兵嚇傻嗎?照片不說謊,來看真實的一戰二戰
    一戰、二戰,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成千上萬士兵超越了人類的忍耐極限,威力巨大的遠程武器,完全剝奪了人類的英雄主義、勇氣甚至軍事技能,每次戰役中,炮兵武器能造成士兵60%的傷亡。索姆河戰役被稱為一戰的「絞肉機戰役」,其殘酷程度今人無法想像。英法聯軍和德軍的總傷亡人數達到了130萬!在德軍的大炮、機槍和鐵絲網下,英國士兵的第一天衝鋒,就付出了近6萬人的傷亡,其中19240人陣亡。
  • 二戰時期!蘇聯火力超猛的高射機槍,堪稱低空戰機的噩夢
    DSHK德什卡12.7毫米機槍原本是蘇聯研發應用的高射防空機槍,在二戰中蘇軍就將其應用於平射在二戰蘇軍輕武器體系中還有兩款特殊的武器,就是DSHK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和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
  • 二戰中最牛的三個士兵,都有個可怕的共同點:2個死亡,一個痛苦不堪
    二戰最牛的三個「超級士兵」,身上都有個可怕的共同點:戰績被誇大、失眠、抑鬱、噩夢纏身。 奧蒂·墨菲是二戰期間,獲得美軍榮譽勳章最多的活著的士兵,他在北非和歐洲戰場參戰27個月,因驍勇善戰獲得33枚勳章。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因為水冷型號的持續射擊能力極好,只要彈藥和冷卻水管夠,加上幾根備用槍管,它可以幾乎不停頓的突突上幾個小時,這是任何一種氣冷式機槍都無法比擬的。 馬克沁 PM M1910/30一直生產到二戰結束為止。 2、馬克沁—託卡列夫 MT
  • 散兵戰術終結者,步兵進攻的噩夢,軍用鐵絲網,軍事上的重大發明
    一般鐵絲網還不是一道,而是多道軍用鐵絲網就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當然有,不過要安全消除軍用鐵絲網對進攻方的威脅,需要用鉗子將鐵絲剪斷,再拉開一段距離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二戰時,以機械化兵團為戰鬥主體的歐洲戰場,使用鐵絲網的頻率降低了不少。而作為對比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東方戰場上,鐵絲網的應用比例仍然比較高。這和科技水平高低的關係不大。和戰鬥形態有比較大的關係。比如太平洋戰場上,因為機械化車輛對戰的情況較少,美日雙方步兵的戰鬥方式反而和一戰比較接近。
  • 二戰後拒絕日本投降的國家,20萬日軍被機槍掃射,至今令日本忌憚
    導語:二戰後拒絕日本投降的國家,20萬日軍被機槍掃射,至今都令日本忌憚在二戰時期,各國都陷入了苦戰。日本在經過了明治維新以後,具有很強的侵略性。除了日本人之外, 還有一個國家也拒絕了日本的投降,它就是澳大利亞,也是當時全世界唯一一個。不過這跟日本人的拒絕投降不是一個意思。澳大利亞覺得日本作為戰敗國,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小,所以覺得無法接受。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這種感受呢?
  • 二戰日軍九九式輕機槍是仿造捷克式嗎?也對也不對,之間有九六式
    在二戰日軍所使用的「九九式輕機槍」歷史反映上,國產抗日影視劇普遍胡來,甭管什麼時間點鬼子兵都架著一水的「歪把子」。 九二式重機槍就是1932年列裝,九二式步兵炮也是1932年,那么九六式輕機槍當然就是1936年。這個時間點大家都很清楚,東北抗戰已經打了五年,但是全面抗日戰爭還沒有爆發。
  • 二戰軍用罐頭哪國最好吃?英國午餐肉,蘇聯包菜,日本被稱為豬食
    因此蘇聯派發給士兵的罐頭中基本都是包菜與黑麵包,或者說是麩皮麵包,口感非常一般。 中途參戰的美國自然比其他的國家準備更加充分,不僅為士兵配備了各種動物肉類作為主食,還有蔬菜水果,部分精英部隊還有巧克力與牛奶。
  • 二戰飽受詬病的227號命令,戰場士兵的絕對禁令,但沒它前身殘酷
    在很多蘇聯戰爭電影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士兵們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節節敗退,但後方陣地等待這些士兵的卻是政委一步不許後撤的命令,以及同樣的槍林彈雨。真實歷史中,蘇軍的戰鬥意志真的是靠高壓恐怖維繫的嗎?
  • 取消飯盒設計,軍用水壺重操舊業,士兵在野外吃飯不再是問題
    取消飯盒設計,軍用水壺重操舊業,士兵在野外吃飯不再是問題對於很多參軍的人來說,對軍用水壺一定不陌生。作為軍人的好夥伴,軍用水壺是軍人除了槍械之外的第二件救命武器。在人跡罕至的野外環境中,如果士兵想吃頓熱飯、喝口熱水,就得靠軍用水壺來幫忙。
  • 二戰歷史中最牛的三個士兵 這些人的下場如何?
    二戰中最偉大的三位「超級戰士」 3000日軍攻佔了巴斯隆小隊的防禦陣地,只有15名美軍士兵。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 經過48小時的激烈戰鬥,巴斯隆的小隊中有12人死亡,只剩下巴斯隆和2名受傷士兵。在日軍滅亡的最後階段,巴斯隆依靠兩把機槍和手槍保衛陣地。直到美國增援部隊到達,日軍幾乎被殲滅,巴斯隆在戰中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