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蘇聯戰爭電影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士兵們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節節敗退,但後方陣地等待這些士兵的卻是政委一步不許後撤的命令,以及同樣的槍林彈雨。真實歷史中,蘇軍的戰鬥意志真的是靠高壓恐怖維繫的嗎?
這裡要先講一下蘇德戰爭的背景:1941年,養精蓄銳的德國軍隊接連攻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後,繼續進軍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等地區,對於蘇聯紅軍來說,這是一場戰敗後就亡國滅種的戰爭。
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史達林在1942年6月,推出了被後世詬病的227號命令。簡單來說,這道命令規定任何人不得在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撤退,否則將被懲戒營用血洗刷恥辱,並被視為祖國的叛徒。由此可見,士兵不會像是電影中那樣被後方的機槍逼迫著衝鋒陷陣,因為他們會被抓到懲戒營戴罪立功。
真正拿機槍掃射退敗士兵的,其實是一戰中的發過督導隊。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二戰電影中政委躲在後方只指揮的場景也是杜撰的。其實蘇聯紅軍的政委和指導員基本上都是身體力行衝鋒在前的。
蘇德戰爭後期,為避免帶頭衝鋒帶來的指導人員極高的死亡率,蘇聯領導嚴令禁止政委和指導員上陣殺,但該命令卻被嗤之以鼻。因此,真實情況是,歷史上的政委和指導員都是衝到敵陣親自與德軍肉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