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半月談」9月13日消息,鏡頭前,主持人的提問直接犀利,坐在對面的領導幹部如坐針氈,汗水從額頭流下。這是山東省煙臺市一檔電視節目《問政煙臺》錄製現場的一幕。這並非什麼一時興起的「電視秀」,而是煙臺施政為民的新實招。
「哪壺不開提哪壺」
煙臺廣播電視臺一號演播廳內,煙臺市文旅局局長張祖玲和同事在臺上接受問政。鏡頭對準他時,張祖玲坦誠回答問題,不時道歉,承認不足;當鏡頭搖走時,他埋頭做筆記,將主持人和觀察員的提問一一記下。
「張局長,針對今年疫情出臺的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為何會照搬照抄往年的提法?」「咱市裡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數量,您能馬上回答出來嗎?」「芝罘區圖書館大樓,為什麼一二層是民營醫院?」
節目組負責人王海東告訴半月談記者:「我們梳理群眾從各種渠道向節目組反映的問題,並對照接受問政部門和縣區的職責範圍加以分類,隨後還會根據線索展開實地調查,取得一手資料,備節目之用。」
深入調查取得紮實證據,第三方視角直視「燈下黑」,這就讓問政節目中主持人有底氣提出真問題,不僅敢發問,而且敢追問,促使問政對象亮明態度,拿出措施。
截至目前,《問政煙臺》現場曝光問題超過120個。「我們就是要『哪壺不開提哪壺』。」煙臺廣播電視臺臺長李波說,節目始終堅持不擺成績,只談問題,不遮不掩,將群眾高度關注、相關部門不願直面的問題在演播室中擺出來。
《問政煙臺》錄製現場
「提了哪壺開哪壺」
有辣味、有銳度的電視問政,收效如何?
據了解,問政節目推動解決的難題不在少數。「在2019年的一期節目中,我們曝光了煙臺蓬萊市劉家溝鎮近兩萬人因線路班車停運,出行困難的問題。」王海東說,「記者採訪了當地一位87歲的老人,他需要去市區看病,不得不乘坐計程車,往返一次的路費就要100多元,車費比藥費都貴。」
那次電視問政結束後,煙臺市交通運輸局連夜召開整改會,次日一早就派出督導組趕赴蓬萊。問題曝光後的第20天,劉家溝就通了公交車。
通過問政,被拖了19年的上訪問題得以解決,當事人滿懷深情地給市委書記寫了感謝信;困擾群眾多年的城區統一供水問題有了實質性進展;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爛尾樓盤和不動產證辦理難題有了具體的推進時間表;危及800多戶村民安全的採空區得到治理;曾經泛濫街頭的黑出租正在消失……
「節目曝光的問題,95%以上已得到解決。」李波說,節目組還把群眾反映的重要線索轉交相關部門,截至目前已梳理線索1萬餘條,轉交800多條,其中大部分也得到了較妥善處理。
「『哪壺不開提哪壺』是節目的出發點,『提了哪壺開哪壺』才是節目真正的追求。」曾與半月談記者一同在臺下觀看問政的煙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於永信表示,作為一種施政新探索,電視問政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基層「老大難」,切實為群眾解疑難。
問政問出新風氣
回到前文提過的那場問政。
節目結束後,有記者叫住張祖玲,打算問問他接受問政的感受。不料張祖玲步履匆匆,無暇多談,只說了一句話:「我要回單位,召集相關負責人,馬上開會研究,爭取今晚就解決部分問題。」
問政結束當晚立即開會,儘快解決問題,給群眾一個交代,在煙臺已不算新鮮事。如於永信所言,接受問政,讓政府對自己工作中的短板弱項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由此整治可以有的放矢,改革可以舉一反三,提升施政效能有了明確抓手。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問政節目播出時,其他未獲問政的部門也會積極關注,在對比中主動查找問題,爭取接受問政前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此外,問政節目有效紓解了部分社會矛盾,讓市民多了一條反映問題、表達意見的渠道,起到了社會穩定「減壓閥」的作用。
電視問政,重新激活了施政者的問題意識,也讓煙臺人看到了當地政府轉作風謀發展的決心。
(原題為《電視問政問出施政新風:哪壺不開提哪壺,提了哪壺開哪壺》)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