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壺小壺各有千秋,選壺不難看這11點

2020-12-16 宜興紫砂之家

很多朋友在購買紫砂壺的時候,壺的容量大小也是重要參考標準之一,尤其在兩把壺價格相差不大,壺型也合自己心意的時候,是選擇容量小的好還是選擇容量大的好,這是個問題。

別慌,待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小品壺和大品壺的特點之後,大家就知道如何選擇了。

紫砂壺的容量大小,大概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容量在200cc以內,為「小品壺」;容量在200cc-400cc之間,為「中品壺」;容量在400cc以上,為「大品壺」。

01小品壺—精準小巧

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說:「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得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於他茶,亦無不可。

可見,小品壺優點眾多。

1、聚茶氣—既為小品壺,內裡空間相對較小,所以泡茶的時候,茶本身的香氣、茶性,能夠比較充分的聚攏。香氣更濃,茶性更強。

2、省茶葉—小品壺對茶葉的利用率比較高。以袋裝的紅茶、烏龍茶為例,一般的小袋裝紅茶約是三五克,烏龍茶一般七八克,而一般烏龍茶的茶水比是一比二十二,紅茶的話是一比三十,即是5克左右的茶葉,最佳的裝茶的容器是150毫升左右,烏龍茶同理。

3、更經濟—對於一些高端的茶葉來說,用小品壺泡茶更為經濟。高端茶葉以克論價,量少價高,物稀為貴,此時小壺更能適應和展現茶葉的珍貴和稀有。

4、方便攜帶—小品壺體積小,佔地面積不大,可以放在包內出差,可以帶到茶樓飲早茶,可以藏在辦公室的抽屜裡偷閒品茗。拿捏方便,得心應手,一人獨泡,自得其樂。

5、易於把玩—早在明代,中國的文人墨客,便崇尚機巧精密、小巧玲瓏的茶壺作品。比起大壺的莊嚴肅穆,小品壺輕盈雅致,一個手就可以輕輕鬆鬆放在掌心,把玩易上手。

6、適合女孩子—現在,喝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喝茶的女孩子越來越多。端莊秀氣,使用輕便的小品壺,是為女孩子量身定做。她們用小品壺泡茶,姿勢優雅得體,看起來頗為美觀。

最後,小品壺更易形成包漿之美哦。

02大品壺—大方實用

很多人覺得大品壺無用武之地,其實不然。北方的壺友就大多喜歡大品壺,特別是圓器的大容量紫砂壺,用起來豪爽、順手,跟他們的性格一樣,熱情、爽快。

大品壺同樣有著諸多優點。

1、待客必備—一個人的時候,用小品壺自斟自飲,怡然得趣。一旦有朋友來得多了,大品壺就成了主角,容量大,泡茶方便,茶水充足,滿足每個人的喝茶需求。

2、性價比高—在作者、款式、泥料相同的情況下,越大的紫砂壺使用泥料越多、做工時間越長、製作難度越大,相對的,價格也就越高。

3、更加大氣—大品量的紫砂壺,看起來更加大氣,並且有古味。紫砂自明始,皆是容量比較大的,後時大彬改制才逐漸為小壺流行。

4、更具觀賞性—大品壺面積大,較小品表面更易施展裝飾刻繪。無論是銘文還是畫圖,字體飄逸瀟灑,畫面賞心悅目,給壺增添無限風韻。

5、更具收藏價值—有一句話叫做「大師不做小壺」。縱觀歷來紫砂壺拍賣的情況可以發現:拍賣場上拍賣出高價的大師級作品,多數都是中、大品紫砂壺。

總體來說,不管是小品壺還是大品壺,各有各的好處,不存在一種比另一種好的說法。

大家在買壺的時候,根據個人喜好購買即可。記住一句話:以人為本,以壺為源,器為所美、壺為所用是為道!

相關焦點

  • 追壺人:紫砂壺的經典壺型有哪幾種
    紫砂壺從明朝正德年間開始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紫砂壺型更是浩如煙海,不可計數,在無數的紫砂壺壺型中,有這樣一批紫砂壺的壺型,傳承至今依舊受到無數人的喜好。紫砂壺壺的經典壺型有哪幾種?掇球壺邵大亨首創,由蓮子大壺轉變而來,從整體來看,並不像球形,但是細細拆分,會發現都與球有所關聯,壺身是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則為小球,大中小疊加,構成了掇球壺。掇即為摞起來的意思,而此壺為大中小球摞起來的壺型,因此取名掇球壺。
  • 什麼樣的壺才能稱得上是好壺?
    菊地保壽堂 萬代屋形素紋鐵壺到底怎樣的壺才能稱得上是好壺呢?一般而論,只要具備「精」、「巧」、「美」、「好」、「稀」要素之一者,即有被收藏的價值。當然鐵壺美麗的要素,能同時具備的項目越多、越豐富越美,這是一個極其簡明扼要的參考方法。
  • 第一屆手衝壺大賽︱有沒有你的得力小壺
    5.人性化設計壺蓋不太好扣上,但同時也保證不會掉下來;手柄設計為塑料材質,不會燙手,有適合於手指把握的溝槽,非常方便。6.價位這款Bonavita不鏽鋼控溫手衝壺的價格大約在800元左右。3.控流Takahiro這款壺俗稱作弊壺,原產地是日本,出水十分穩健,遂有即使新手也能如同作弊一般穩穩的水流之稱。壺嘴設計是細嘴壺,在保證控流的同時也可以實現點滴式注水。
  • 最經典的三款掇球壺欣賞
    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掇球壺由清嘉慶制壺大家邵大亨首創,所以又稱為大亨掇球。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掇球的要點是「圓」,一個圓接一個圓,圓套圓,圓交圓,要做到壺通體線條流暢無死點,而且有張力顯出氣質。
  • 春分日,一起來看大亨、友廷、壽珍掇球壺背後不得不說的秘密
    春分,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2020年3月20日11時49分29秒開始,太陽黃經達0°,正式進入春分。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 汆壺
    最小水汆兒燒開的水剛好泡一杯茶,中號的水汆兒燒開的水,可泡一壺茶。而那個大號的水汆兒,燒開水後一次可泡兩壺茶,那是為來客多時準備的。當時家裡來了客人,急於沏茶招待客人,他媽就會吩咐他:「去,拿水汆兒汆水去。」汪曾祺先生在《尋常茶話》裡曾說:「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1948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裡有幾位看守員,歲數都很大了。
  • 哪壺不開提哪壺,金星是真毒舌?網友:劇本罷了!
    哪壺不開提哪壺,金星是真毒舌?《追光吧!哥哥》是一檔全新的競技選秀,由21位從21歲到49歲的哥哥組成,砥礪前行,無問西東,向陽而生,追光而上。聽口號很正能量,其實說白了大家都是想來翻紅的,金星作為教導主任,鄭爽作為人氣助力官,完全就像來搞事情的。
  • 尺寸不同,風格不一,適用有別,4點講清壺承與蓋碗的區別
    久而久之,專門用於泡茶的壺,終於有了「茶壺」這一獨立稱謂。隨著茶壺的廣泛適用,壺承應運而生。壺承作為承託一把壺的工具,相當於茶壺的墊子。既能防止珍貴的手工壺,底部不被磨損。看著像一團麻,亂糟糟的,與茶事氛圍的清、靜、簡、雅不符合。平日泡茶時,很多茶客會覺得茶盤與壺承,兩者間好像沒太多區別。但仔細算下來,能找出四點差距。
  • 為何選擇側把壺?壺東家側把壺泡茶怎麼樣?
    側把壺很實用側把壺的壺把設計獨特,不僅使用上好抓取,而許多初學者更是大呼這種壺一點兒也不燙手。壺把設計成如握柄,位置與壺身成九十角度,衝泡時可有效避免燙手的問題。側把的壺型在持握上更加隨性,根據不同人的習慣方式不同,出水的姿態隨握法而變,在衝泡舉止間更加有韻味,在茶席上有著不可言喻的美。側把壺顏值高側壺銀壺,把手長,似插在銀壺上,它打破茶席格局立出新意,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捕獲人心。
  • 寶可夢No.213——壺壺
    這裡介紹下除神獸外擁有最高防禦和特防種族值的家族——壺壺。壺壺壺壺是蟲屬性和巖石屬性寶可夢,非官方的常用譯名有壺壺龜和洞洞龜。壺壺整體結構類似龜類,或許是因為海龜經常成為藤壺的寄生對象,它看起來像一隻小龜寶可夢,身高0.6m,體重20.5kg。壺壺以樹果為食,但圖鑑並沒有明確「吃」與「儲存」的區別,它的身體是一個可以存放樹果的紅色中空硬殼,樹果會在裡面發酵成樹果汁,尚不能確定這是否屬於消化食物。
  • 汆壺與簍壺
    汆壺,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應該記得,而再年輕些的人就未必知道了。那麼,這汆壺究竟為何物呢?汆壺是一種直徑七八公分、高一尺左右,下有底、上有把的鐵製桶形燒水工具。簡陋點的汆壺上邊無蓋,精緻考究的上邊有蓋,蓋與桶把以銅鏈相連。早期的汆壺是銅製的,配以可翻的蓋。因為銅比鐵傳熱快,所以燒水速度更快。解放前,歸化城大戶人家聘閨女時,父母都會買銅盆和銅汆子做陪嫁。
  • 眾籌丨紫砂宗師時大彬,爆紅400年,他的壺,連復刻版也一壺難求!
    時大彬的這一創舉,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最大變革,也是時大彬對紫砂壺最大的貢獻。時大彬改制小壺,茗壺才由大而改小。時大彬早期喜做大壺,後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時大彬這一變革,將制壺工藝手法和壺型大小規格基本固定下來,並流傳至今。
  • 紫砂壺常見壺型大全,值得收藏!
    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 電視問政問出施政新風:哪壺不開提哪壺,提了哪壺開哪壺
    這是山東省煙臺市一檔電視節目《問政煙臺》錄製現場的一幕。這並非什麼一時興起的「電視秀」,而是煙臺施政為民的新實招。&nbsp&nbsp&nbsp&nbsp「哪壺不開提哪壺」&nbsp&nbsp&nbsp&nbsp煙臺廣播電視臺一號演播廳內,煙臺市文旅局局長張祖玲和同事在臺上接受問政。
  • 日本鐵壺與銀壺對比
    銀壺使用:每一把老銀壺都是一件貴重的茶器,同時它也是一件純美的全手工藝術品,加之一些知名藝術家、金工師對其的創作加工,本身它都會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傳承和人文故事,所以,雖然較之瓷、陶、紫砂等材質的壺來得不易損壞,但細緻呵護還是需要每一位擁有它的新主人所必須做的
  • 壺東家銀壺多重拿起來更順手?銀壺重了好還是輕了好?
    如果要是不看銀壺的高矮胖瘦對壺重的影響,1升左右的銀壺,一般壺重在700到800克左右。當然,這只是我們大範圍的一個數據。之前有人也會問:「800克的銀壺,再裝上1升得水,我拎起來會不會太重了?」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銀壺到底多重最好。很多人都認為,銀壺的重量和這個人手的力氣大小有關,很難有固定的標準。
  • 手衝壺評測 Bonavita 手衝壺大比拼
    (圖片取自Bonavita官網)當年 Bonavita 這款手衝壺都被很多比賽選手選用。這得益於它可以設置使用者所需要的溫度,保證在正負1度的溫差範圍內,這對於頂尖賽事的選手而言,這是可以提供穩定性的一個衝煮器具。那接下來我們就順便談談今天要評測的另外兩個主角。
  • 唐紋銀壺好不好,對照這幾點就知道
    無手工,不銀壺 千百年來,銀壺始終伴隨著手工二字。然而,到了機械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機制壺、半機制壺開始充斥市場,雖然拉低了銀壺的入門門檻,但也讓銀壺的質量開始參差不齊。 手工銀壺,一錘一紋,成品往往都要幾十萬次的捶打才可製成。紋絡變化,自然流暢,靈動痕跡,渾然天成。成品活靈活現,富有自然靈韻,更具有機制壺所沒有的生命力。
  • 秋冬煮茶季,該如何選一把適合煮茶的壺?這裡有完整攻略
    早在剛入秋,氣溫降下來時,相信不少老茶友們已經翻出了煮茶的壺,洗刷乾淨,在咕嚕嚕的煮茶聲音裡,享受著煮茶的樂趣。但,對於不少剛入門的新茶友來說,提到秋冬煮茶,眼下自然會有疑惑。那便是,該如何選一把適合煮茶的壺呢?今天,就來分享幾點個人經驗。《2》買一把用作煮茶的壺,建議首先看茶壺的容量大小。
  • 劃重點,不是所有壺都叫「好壺」
    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不經會想去了解它的過去。無論從造型、工藝、出自誰手等細節性等關注的本質性內容。從茶釜到鐵壺的造型變化,從江戶時期的興盛到如今的傳承,經歷了眾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