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檢測、包裝……3月19日,在烏當區一家藥品包裝公司生產車間內,33歲的伍紹剛組裝醫用護目鏡的動作嫻熟利落。「我負責的是組裝鏡框鏡架以及其他輔助性工作,比較簡單,有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傳幫帶,我們很快就學會並上手了。」伍紹剛說。
而一個月前,伍紹剛萬萬想不到自己的人生經歷會出現一段這樣的插曲。他甚至連醫用護目鏡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只是聽說過這個東西。那時,他還是貴陽一家酒店的宴會主管,一直從事宴會接待、管理、布置工作。
這一「魔幻」身份的轉變,源於今年疫情突發後,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與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達成的「共享員工」協議。與他同樣經歷了身份轉變的還有另外16名同事。
「共享員工」進行醫用護目鏡組裝工作
春節期間,本該是餐飲飯店最忙碌熱鬧的時刻,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餐飲飯店按下「暫停鍵」,伍紹剛也開始了「宅」生活。在家宅了半個月後,伍紹剛有些坐不住了,「還是挺擔心的,再不工作,家庭生活壓力太大。閒在家裡卻還領著基本工資,也挺不好意思的。」
疫情初期,因為飯店無法正常營業,導致部分員工閒置在家。無法開工,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壓力倍增,如何穩定住員工,幫他們解決生計問題?這成了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著急解決的事情。
與此同時,與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形成鮮明的對比,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卻是另一番緊張繁忙的復工光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警報拉響的第一刻起,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就收到許多疫情藥品重點調度企業發來的「關於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藥品急需藥包材供應的函」。
2月1日,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提前復工,緊急恢復藥用PVC硬片、藥用PET塑料瓶等產品的生產工作,協助保障醫藥用品的連續生產及供應,同時轉產疫情防控急需醫用護目鏡的研發生產;
2月10日,首套醫用護目鏡模具運至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塑膠,生產設備進入調試生產;
2月13日,醫用護目鏡通過相關部門檢測,完善相關生產手續,正式投入批量生產,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進入全力保障防疫物資的生產模式。
……
一邊是激增的工作量,一邊是藥企部分在外地員工無法立即返崗的現實。如何解決臨時性用工荒問題,成了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的頭等大事。在烏當區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共享員工」的概念在這個時候進入公司領導視線。
如何選用「共享員工」?「共享員工」是否能做好「跨界」工作?「共享員工」的薪酬如何支付?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在做好各方面用工評估後,在烏當區工業園區的協調和幫助下,將目光瞄準了員工擁有健康證、整體業務素質較高、管理規範的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
「共享員工」赴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上崗(烏當區工業園區供圖)
「因為這些『共享員工』都是短期的,且工作內容也是跨界的,所以我們給『共享員工』提供了短期培訓即可上崗、簡單易操作的護目鏡組裝工作。」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2月26日,在家宅了快一個月的伍紹剛終於「上崗」了。經過嚴格的健康檢查後,他和飯店其他16名員工成為了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的「共享員工」。
接下來,每天經過消毒、量體溫、穿戴防護服後,伍紹剛和同事們開始崗前培訓。
通過了嚴格的崗前考核後,伍紹剛正式開始了新的工作。從宴會主管到一線工人,經過短暫的適應後,腦筋靈活的伍紹剛已經能熟練地進行手工包裝類以及其他輔助性工作。「基本工資由原單位發放,在這裡按我們每天完成的工作量進行薪酬結算。」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為抗疫做點貢獻,伍紹剛對他這份「共享員工」的工作很是認可。
正是通過「共享員工」的方式,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緩解了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用工難」問題。同時,隨著企業員工陸續安全有序返崗復工,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開足馬力,全力保障防疫物資生產,投入3條生產線進行普通醫用護目鏡生產,日產量可達6000副。截至2月底,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共生產消殺用品包材1100萬套,防疫用品包材2500萬套,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生產的醫用護目鏡及醫用隔離面罩
目前,隨著貴陽餐飲業恢復堂食,貴陽世紀金源大飯店也已正常營業。該店的「共享員工」也將於4月底結束在貴州千葉藥品包裝有限公司的短暫「共享」,回歸熟悉的崗位。
因為疫情原因,「共享員工」這種行業跨界互助的創新用工新模式,成了一個新鮮的熱門詞彙。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學博士、教授曾宇航說,特殊情況下,在不同行業間,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可謂雙贏。「共享員工」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在於一個「活」字。這種靈活就業的用工形式,在疫情當下,復工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支持企業分階段復工復產。
但是,在疫情過後,這種模式是否也仍具有生命力?曾宇航認為:「如果只是企業與企業之間自行調配人力資源,解決特殊時期用工方式,『共享員工』只會是一種應急措施。從長期來看,只有建立了「共享員工」平臺,把社會資源、企業資源和員工個體資源進行整合統籌,『共享員工』模式才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曾宇航建議,「共享員工」模式可以分為「通用技能」和「專業能力」兩種形式,按照需求通過「共享員工」平臺進行靈活用工合理分布,對現有用工模式進行補充,從而優化人力資源,實現社會生產效能最大化。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肖知潞
編輯 王飛
統籌 孫蕙
編審 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