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杜甫與佛教的因緣

2021-01-17 利生妙吉祥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遷居河南鞏縣。杜甫早年研習儒學,二十歲時開始漫遊吳越齊趙,過了十年左右裘懷清狂的生活。三十五歲以後到長安求官,不第。後兩次獻賦,為皇帝賞識,但沒有得到官職,在長安困居十年,生活艱辛。四十四歲他當上了左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年,安史之亂起,杜甫流亡了一段時期,又被俘拘留長安。757年,由長安奔鳳翔,肅宗李亨給他左拾遺的職位,未幾,貶華州司戶參軍。四十八歲以後,他棄官入蜀,漂泊西南,一度掛著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職銜,曾於成都營建草堂,但並未久居五十七歲離蜀,漂流湖湘。五十九歲病死於湘水舟中 。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一生仕途不順,生活坎坷。他以嚴肅的態度,經歷了唐朝由全盛突然崩壞的大變動。以深沉的心感受了人民離亂中的痛苦和渴望,把這些熔鑄成不朽的詩篇,他的詩是苦難中人民的心聲,被稱為「詩史」,而杜甫則被尊為「詩聖」,全唐詩收其詩1445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秉具殊勝的佛緣,其一生傾心於佛教。喜遊寺訪僧,求法參禪,曾到五臺山研習佛法,與京師大雲寺主贊上人交契極深,杜甫詩中有關佛寺的題詩及談禪說佛的詩作,約有數十篇之多。詩人杜甫在崇儒之時,也虔誠禮佛,他的佛詩也蘊含般若思想,杜甫的詩現實主義的情感很突出,但在塵世生活的困苦、煩惱中,也時常萌發出世的感情。

  杜甫極傾心於禪宗。《秋日 夔 府詠懷》詩中有句云:「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雙峰」指禪宗四祖道信所居之湖北黃梅雙峰寺。「七祖禪」指北宗七祖普寂的禪法。這二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北宗禪的崇仰。

  杜甫寫有多首佛詩,現作一賞析。

  其一《遊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詩中的「龍門」指洛陽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為唐代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石窟。「招提」指寺院。「虛簌」,由自然界虛隙中發出的聲響。「天闕」,指高聳入雲的闕塞山。

  開元二十四年後,杜甫遊洛陽龍門作此詩。全詩大意是:我到奉先寺遊賞,並住宿在寺院的佛境之中,從幽深的山谷中發出陣陣聲響,令人感到空隙來風,月光清冷,銀輝灑向林間,更顯靜穆氣氛。闕寒山高聳入雲,仿佛逼近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晨鐘清音,傳入耳畔,不覺醒來,更令人深省佛理。此詩平淡自然勾畫了詩人夜宿奉先寺,由景生情,由色悟空的妙趣。

  其二《望牛頭寺》:

  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此詩為杜甫遊四川梓州鄧縣牛頭山鶴林寺所作。布地句出《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有七寶蓮池,池底以金沙布地。不住心:猶無住心即指空靜禪心。此詩名望牛頭山,即是通過寫牛頭山景色表現詩人對禪居修行生活的嚮往。前二聯表現牛頭山禪寺的幽靜超塵脫俗,高於天外,與天河相接。後二聯寫牛頭山禪師不分白日黑夜傳燈布道的功德無量,表白自己不作狂歌態亦修成不住心的心願。此詩多直接用禪語入詩,極富禪意。

  其三《山寺》:

  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裡見秋毫。

  唐肅宗乾元二年秋,杜甫寓居秦州(今甘肅天水),遊覽了麥積山,寫下這首遊寺詩。麥積山在天水市東南,麥積山石窟即建造在這懸崖峭壁上。詩的首聯寫麥積山的山勢形貌,及其荒涼境況。頷聯以秦州所產花鳥安然自得、眠而不驚的情態點染山寺幽靜,遊人不多,餘僧無幾的景象。頷聯寫秦州一帶秋天多雨,山間流水縱橫,登山者須尋找可通人過的淺流。「懸崖置屋牢」句,描繪出麥積山石龕的開鑿工程的艱險。末聯寫詩人傍晚時分登上山頂,只見秋光妍麗,四野風物,巨細盡收眼底。

  杜甫《山寺》詩是我國現存古典詩歌中最早詠麥積山的詩篇,彌足珍貴。

  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離蜀入湘,遊嶽麓山,正是馬祖道一弘法之時,詩人作長篇禪詩《嶽麓山道林二寺行》,這是杜甫晚年所作的湖南紀行詩之一,嶽麓山在長沙縣西南,山頂有嶽麓寺,道林寺在山下。本詩主旨從寫二寺景觀之勝,引發出在此結廬終老之思,表現詩人對佛地寶山的嚮往。

  杜甫的佛教文學作品主要有:遊修覺寺;上兜率寺;上牛頭寺;已上人茅齋;謁文公上方;寄贊上人;宿贊公房;謁真諦寺禪師;太平寺泉眼;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別贊上人;法鏡寺:贈蜀僧閭丘師兄;題賦禪師屋壁;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大覺高僧蘭若;望兜率寺。


相關焦點

  • 【典故】杜甫與佛教
    杜甫早年研習儒學,二十歲時開始漫遊吳越齊趙,過了十年左右裘懷清狂的生活。三十五歲以後到長安求官,不第。後兩次獻賦,為皇帝賞識,但沒有得到官職,在長安困居十年,生活艱辛。四十四歲他當上了左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年,安史之亂起,杜甫流亡了一段時期,又被俘拘留長安。757年,由長安奔鳳翔,肅宗李亨給他左拾遺的職位,未幾,貶華州司戶參軍。
  • 孫昌武:杜甫與佛教
    比如其中論及杜甫的佛教信仰,就根據翔實資料,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文革」之後,呂澄發表《杜甫的佛教信仰》一文[2],對於杜甫與佛教的關係進行了客觀、深入的論證,這在當年古典文學與佛教關係研究中則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文章。而關於佛教對杜甫創作的影響,日本著名漢學家、也是杜甫研究權威吉川幸次郎也曾一再強調過。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01開篇語在佛教的文化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諸佛菩薩的神通,因此常常燒香拜佛以祈求得到護佑,卻不知佛家更有著許多經典的傳承,以讓眾生更清晰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歷史上最會 「撒狗糧」 的詩人是誰?杜甫!杜甫!杜甫!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朱生豪「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沈從文「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但,我認為這些都太理想化,有點虛無縹緲,真正生活裡「撒狗糧」的詩人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浣花溪,詩人杜甫別來無恙
    詩人杜甫,從北方戰亂之地,來到這裡,生活得如何?在他的《泛溪》中,是這樣描述的。夕陽西下,陽光從房屋頂上慢慢滑落。詩人走出茅屋,來到溪邊,踏上一葉小舟,準備到浣花溪裡,看看湖光山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划過一葉小舟,詩人站立船頭,迎著餘暉,緩緩而去……誰說自己的茅屋小?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杜甫為什麼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
    ▲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最近,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大詩人杜甫成了「國際網紅「。在片中,杜甫被稱為與但丁、莎士比亞同屬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詩人,是他們界定了偉大詩人的標準。
  • 一代女皇——武則天與佛教之因緣
    既不用武力奪取別人天下,也不因緣時篡取唐朝江山。一個掌權者,要主持朝綱,治理國家,處理軍政大事,獨攬神州大權,沒有聰明、智慧、氣魄、膽略和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對於一個女人,就更為困難。這些與武則天長期堅持信佛有很大的關係。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尋,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
  • 杜甫:大詩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沒辦法,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作為與李白並列的詩壇魁首,杜甫給我們的印象總是高不可攀的。 當然,杜甫是偉大的,但偉大的詩人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偉大的,就像現代人不再相信天生聖人一樣,杜甫當然也有過少不更事的時候,年少輕狂的時候,以及其他年輕人一樣困惑和迷茫的時候。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出圈的BBC紀錄片《杜甫》離不...
    「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今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 宇文所安丨杜甫:書寫永久、秩序與文明的中國詩人
    杜甫是律詩的文體大師,社會批評的詩人,自我表現的詩人,幽默隨便的智者,帝國秩序的頌揚者,日常生活的詩人,及虛幻想像的詩人。他比同時代任何詩人更自由地運用了口語和日常表達;他最大膽地試用了稠密修飾的詩歌語言;他是最博學的詩人,大量運用深奧的典故成語,並感受到語言的歷史性。文學史的功用之一是指出詩人的特性,但杜甫的詩歌拒絕了這種評價,他的作品只有一個方面可以從整體強調而不致被曲解,這就是它的複雜多樣。
  • 在杜甫生活過的地方參加中國詩歌節 阿來:杜甫是串聯成渝雙城的詩人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1月1日晚,「長風破浪會有時——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開幕式文藝演出」,在成都杜甫草堂前浣花溪公園萬竹廣場舉行。吉狄馬加、李少君、阿來、葉延濱、李元勝等來自成渝地區以及全國的眾多著名詩人、作家,參加開幕式並觀看了演出。
  • 唐朝那麼多詩人,為何獨獨杜甫被稱「老杜」?
    唐朝的詩人燦若群星,誕生了偉大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此外,還有王維、孟浩然、岑參、高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是一等一的詩壇好手。那麼多詩人中,詩聖杜甫享受了一獨家殊榮——姓氏前冠以「老」字,被稱為「老杜」。其它詩人,如李王孟劉白,似都無在姓氏前冠以「老」的記載。
  • 佛教主張「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這個命題何解?
    佛教主張「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這個命題又是一般人所無法接受的。通常認為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麼怎麼說萬法都是唯心所造?大家注意這個「造」字,它不是創造的造,是什麼「造」呢?是變化,這個「造」是「變」的意思。唯識宗講諸法唯識所變。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評論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唐朝著名詩人,字子美,出生於河南鞏縣,晉代名將杜預之後,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偉大,往往是現代人對歷史人物使用最多的總結概括,就像杜甫。哈佛大學教授、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就盛讚,「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一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的罕見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圍。」
  • 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佛教故事 尊者發現,這個人於此生乃至過去百千世中,都沒有善根……尊者深深嘆了一口氣,說:「你的因緣還未具足,先回去修修福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