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市觀音禪寺
祈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開經偈
武則天(唐)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又名媚娘(公元624-705年),享年81歲。她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鑾寶殿,指揮滿朝文武長達21年。在她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內政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國力強盛,是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在她晚年81歲,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張柬之意見,鞠躬下臺,讓位與中宗,把政權奉還與唐室。她不以天下為私,就足以表現其無心篡唐。和平渡過政權更迭階段,傳唐朝天下延續到以後290年。既不用武力奪取別人天下,也不因緣時篡取唐朝江山。一個掌權者,要主持朝綱,治理國家,處理軍政大事,獨攬神州大權,沒有聰明、智慧、氣魄、膽略和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對於一個女人,就更為困難。這些與武則天長期堅持信佛有很大的關係。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尋,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由於參加唐朝建國有功,封為太原郡公、應國公、工部尚書,賜田300頃,黃金500斤。母親楊氏,出身於士族高門,頗有文化,家庭環境使她從小就習文練武。14歲就被唐太宗召入宮中當"才人"至27歲,擔任內侍工作,負責更衣和照顧皇帝起居。太宗九子李治,小她5歲,常在宮中出入,青梅竹馬,日久生愛,李治即位立高宗。為了給太宗追福,高宗將太宗的妃嬪加以剃度,讓她們從佛念經。就這樣武則天隨眾妃到感業寺當比丘尼。2年後他奉高宗之詔,第二次入宮,被封為"昭儀",正三品,是妃嬪中較高的一等。33歲時她被高宗立為皇后,因高宗多病,武則天成了執政皇后。高宗死後太子中宗繼位,她成了皇太后。後因中宗昏庸無能,不久她廢了中宗,自己當上了女皇。
武則天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家庭中,她從小受母親信仰的影響,自己也信奉佛教。唐代當時佛教在社會上已有著廣泛的影響,僧尼對唐初執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也有所不滿,這正是武則天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垂拱四年(688)四月,武則天暗示武承嗣等人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所謂瑞石,詭稱獲於洛水,武則天把這塊瑞石稱為"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侯",武則天也自封為"聖母神皇"。同年六月,又於汜水得所謂刻有《廣武銘》的瑞石,銘文暗示武則天是"化佛空中來",當取代李唐為女主。其《廣武銘》載:
發我銘者小人,讀我銘者聖君......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時至。民庶盡安樂,方知文武熾。千秋不移宗,十八成君子。歌曰:非舊非新,交七為身,傍山之下,到出聖人。
這裡已不是什麼暗示,而是十分露骨地向人們昭示,武媚娘當為天子,這是佛祖之意。
在《大雲經》頒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正式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於佛教為武則天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她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排列,明確規定先佛後道。據《唐大詔令集》卷三載,天授二年(691),武則天下制:釋教"開革命之階......自今以後,釋教宜在道法之上,緇服(僧人)處黃冠(道士)之前。"長壽二年(693),武則天推翻自己從前的建議,命舉子等罷習《道德經》。以後又取消"玄元皇帝"的封號,復稱"老君"。武則天執行了先佛後道的政策。武則天稱帝後,進一步利用佛教為鞏固和維護她的統治,不斷製造新的輿論。長壽二年(693),有僧人菩提流支譯出《寶雨經》10卷,經中講到,有東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雲來到佛所在的地方,佛為他授記,講他日後當在摩訶支那國,現女身為王,以佛法教化眾生,建立寺塔,供養沙門。據查,《寶雨經》到唐代共出現三譯,唐以前梁、陳時所譯的都沒有這段文字,因此很明顯這是唐譯本偽造,是專門為武則天登基製造輿論根據的。就在此經譯出這一年,武則天加尊號為"金輪神聖皇帝"。由此可見,武則天支持佛教發展,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武則天與佛教的關係密切,可從以下幾方面得知:
1
交結僧人,厚禮相待
跪拜神秀。神秀,俗稱李,汴州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後出家受具足戒。50歲時,前往黃梅雙峰山東山寺拜謁禪宗五世祖弘忍,求教佛法真諦,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6年,深為弘忍所器重,被稱為"神秀上座"。弘忍死後,神秀在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武則天久聞神秀盛名,於久視元年(700)派遣使者迎至洛陽。武則天用肩輿把神秀迎入太殿,"親加跪禮",見面後首先問道:"所說之法,誰家宗旨?"神秀回答說:"蘄州東山(即雙峰山東山寺)法門。"此後神秀往來於長安、洛陽兩京,受到朝野信徒的崇奉。當時神秀已90多歲,武則天對他十分敬重,神秀所在道場的一切需用,均由朝廷供給,十分豐厚。武則天除常召神秀,"時時問道"外,還敕命於神秀主法的當陽山設度門寺,在汴州神秀的老家置報恩寺,以旌其德。神龍二年,神秀死於洛陽天宮寺,朝廷賜諡"大通禪師"。
大約在弘忍去世之後兩年(676),惠能到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據《壇經》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雲幡動,一僧雲風動。惠能云:『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印宗感到惠能"定非常人",於是反執弟之禮,向惠能請求佛法真諦。惠能名聲遠播,武則天"敕書勸諭,徵赴京城",可是惠能"竟不奉詔",謝絕了武則天的召請。武則天雖然沒有能請動高僧惠能,但仍以禮相待,賞賜甚豐,"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
聆聽法藏講經。法藏是華嚴宗的創立者,祖籍為康居國。祖父時始僑居長安,以康為姓。法藏17歲時,入太白山求法。後到雲華寺聽智儼宣講《華嚴經》,成為深深領會妙旨的門徒。智儼圓寂時,把法藏付託於弟子道成、薄塵,說他將會紹隆遺法。法藏28歲時,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則天為樹福田、剃度僧人,把自家的舊宅施捨作為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高僧連狀薦舉,度法藏為僧,住持太原寺,得到武則天的許可。法藏這時還只是受了沙彌戒,武則天敕命他在太原寺講《華嚴經》,不久詔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人們由此常稱法藏為賢首國師。
法藏所弘揚的華嚴宗,依靠武則天的支持,很快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宗派。相傳,有一次,武則天請法藏到東都洛陽,為她講解《華嚴經》。當法藏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佛教術語時,武則天聽後,茫然不解。法藏於是指著宮殿一角的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武則天聽到這裡,豁然領解。法藏把他與武則天的問答對講集錄成文,文題就叫《金獅子章》。
出宮迎義淨。義淨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歷城)人,14歲受沙彌戒。他於高宗鹹亨二年(671),從長安出發,遠赴印度,歷時25年,遊經30餘國。證聖元年(695),義淨返回洛陽,帶回梵本經、律、論近400部。武則天聽說繼玄奘之後又一位西行取經的高僧滿載而歸,親自來到洛陽城東門外迎接,垂問賞賜,禮遇甚厚。在武則天安排下,義淨一度參加大遍空寺"華嚴經譯場",先後翻譯佛教經、律、論61部、239卷。
武則天時,還曾召見過東渡傳法高僧鑑真的師傅弘景律,請他入宮,作授戒師,於唐宮弘揚佛法。
2
建寺造像,廣積"功德"
建寺造像的沉浮起落,與帝王個人的好惡、政治風雲的變幻是密切相關的。佛像雕塑,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高潮,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當時造像精品的代表之作。對武則天主持雕鑿的龍門奉先寺,古人曾稱:"正教東流七百餘載,佛龕功德唯此為最。"郭沫若也讚譽說:"一寺靈光號奉先。"奉先寺大像即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群中規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大像的開鑿同武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武則天曾為大像的開鑿"助脂粉錢二萬貫",並主持工程落成的"開光"儀式。
有趣的是,那座盧舍那佛像很有些像武則天本人。本來,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意思是光明普照,而且是華嚴宗的教主。值得注意的是,這座佛像的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據考證,武則天"方額廣頤",盧舍那大佛的頭部形狀和女性氣質,顯然有她的影子。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試圖以佛像來美化自己,進而把自己比作佛。武則天是因為《大雲經》把她說成是彌勒佛化身,格外欣賞,令全國各州和兩都都要建置大雲寺。武則天的這條諭令得到全面執行,據考古資料可知,遠在帕米爾的碎葉鎮和海南島,當時也都設置了大雲寺。
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在武則天時成為她御用佛寺。白馬寺在唐朝東都洛陽市郊。武則天派令她最寵信的僧人薛懷義住持該寺,薛懷義同時兼任新平道行軍總管。武則天常居東都,不時來到白馬寺拜佛,這裡幾乎成為武則天專用的宮廷寺院。
唐高宗時,為保存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曾在長安慈恩寺建起5層高的大雁塔。武則天稱帝後,她本人帶頭,朝中王公響應,施捨大量錢財,將大雁塔重加營建,增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下7層。大雁塔至今仍是西安的一大景觀。
武則天也曾有恩香積寺。香積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祖庭,位於長安南郊神禾原,高宗時建造。唐代詩人王維在其著名的詩篇《過香積寺》中描繪說:"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禪製毒龍。"唐高宗和武則天曾分別向香積寺賞賜舍利和國寶。武則天晚年突出地表現在佛教上。據《通鑑》卷207載,她建築興泰宮等寺宇,"功費甚廣,百姓苦之。"
武則天倡導佛教,讓這一外來信仰在中國發揚光大。並得到了那個時代的認同。作為女皇帝武則天,對中國歷史的進程作出過積極的貢獻,這也算是佛教在中國歷史上 結下的因緣,由此而盛開出了一朵燦爛的般若之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