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侃
自83版電視連續劇《武則天》播映以來,「一代女皇」的形象,便屢屢出現在一些影視作品中,讓越來越多的人對「女皇故事」能娓娓道來。但是,有誰知道,這位「萬眾臣服」的女皇,在宮中卻要向一位高僧行「跪禮」呢。
這位高僧,就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禪宗北祖,曾在「三楚名山」湖北省當陽的玉泉寺開禪弘法達20年之久的神秀。
神秀(?606—706),俗姓李,唐代汴州尉氏人。史料記載,他「少覽經史,博學多聞,既而出家為僧。」唐武德八年(625)受戒於洛陽天宮寺。永徽六年(665)50歲時,到黃梅東山寺(今湖北黃梅五祖寺)師事禪宗五祖弘忍,誓心苦節,服勤六年,深為弘忍所器重。弘忍曾嘆曰:「吾度人多矣,圓解妙悟,無如秀者;東山之法,盡在秀矣!」隨命為該寺上座。
唐龍朔三年(661)冬一日,弘忍命眾弟子各作一偈(佛家唱詞),呈解所悟,以便選擇法嗣,作禪宗衣缽的繼承人。眾僧公推神秀作偈。神秀不負眾望,執燈書偈於南廊壁上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翌日,弘忍看後,命「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以此偈修,免墜惡道。」至今在黃梅五祖寺山門上,仍可見此偈。
可是當天夜晚,寺內另一舂米僧慧能,也書一偈於廊上,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更加得到弘忍認可,即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神秀雖未能繼承弘忍法嗣,但仍堅持在東山習禪,慧能獲得衣缽後眾僧不服,有欲奪者,乃逃往嶺南,在曹奚谷宏法,創頓悟法門,是為六祖。
神秀則於唐儀鳳元年弘忍圓寂後,離開黃梅先後到南京棲霞寺,天台山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巖寺雲遊,最後落腳於「三楚名山」的玉泉寺,創漸悟法門。
當陽玉泉寺古時號稱「荊楚叢林之冠」,為隋朝開皇年間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豈頁禪師開創。神秀到玉泉寺後即在寺東南七裡處的楞枷峰下另劈別院,開壇說法達20餘載,弘揚佛教禪宗學說,聽者雲集,萬人來附,盛況空前。時慧能在嶺南弘揚禪學,亦擅勝場。「震旦五祖,始分南北,皆自黃梅入室。南宗慧能曰大鑑,北宗神秀曰大通」。時人稱之為「南能北秀」。
這些情況傳到了京都洛陽,信奉佛教的武則天便召請神秀、慧能入京講法。慧能以體弱路遙辭不就,神秀則在武則天再三遣使迎請下,不得不於唐大足二年(701)到了洛陽,出任「帝師」,此時神秀已過九十高齡。武則天對神秀極為敬重,對神秀「親加跪禮,時時問道。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同時,武則天還敕命於當陽玉泉山楞枷峰下建度門寺,於神秀的故鄉尉氏建報恩寺,以表彰他的功德。
公元705年(唐神龍元年,八十二歲的女皇武則天去世,中宗李顯即位。第二年,即神龍二年(706)神秀也在天宮寺示寂。唐中宗根據他的遺願,敕歸葬於當陽玉泉山麓楞枷峰下的度門寺,為建「國師塔」,並由左丞相唐代文學家張說為撰「大通禪師之碑」碑文。全文1319字,其拓片現仍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文保部內。
神秀的墓當地人稱為「國師墳」,乃大圓型封堆,墓周長120米,墓門向南。度門寺亦為歷代文人所傳頌。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有「五馬尋歸路,雙林指化城,聞鍾度門近,照瞻玉泉清。」的詩句。寺中有古金針桂一株,傳為神秀所植。謂之「唐桂」,至今仍年年開花,清香遠溢。
八十年代有幾位日本佛教人士到當陽玉泉寺參觀,還曾提出要去專誠拜謁度門寺和觀摩「大通禪師之碑」,足見其影響之深遠,已揚聲異域,播及東瀛。
作者簡介:孫侃,1935年8月出生於河南洛陽南郊諸葛鄉馬村,中共黨員。1948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96年離休前為湖北省當陽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當陽市作家協會主席。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發表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200多萬字,獲各種獎項30多次。編輯《武漢公安報》《長江日報》《當陽日報》、主編《長坂坡》《當陽文學》《當陽文史》等報刊數十年,編著有《當陽文物》《玉泉寺傳奇》等書籍10多部,出版《紅旗 藍旗 星條旗》《凝結的記憶》等個人專著10多部。是湖北省政協表彰的「優秀文史工作者」,湖北省作協表彰的「作協先進工作者」。
歡迎關注"華凱文萃",更多歷史人文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