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導
「我們決定轉產防護服的時候,就收到了全國各地發來的各種規格表、國家標準,還有電子紙樣。」在廣東珠三角開設壓膠服裝工廠的麥經理形容這幾天的感受。
當地政府也給予了企業極大支持。「很多部門給予了指導,並問我們還需要什麼。」麥經理戴著口罩,和技術人員晝夜都在工廠,研究如何生產出達到國家安全要求的防護服。
按照工信部的統計數據,疫情發生之前,全國符合中國標準的產能許可的企業只有40家,分布在14個省份,總的生產能力每天只有3萬套。
而目前僅湖北省的需求量每天就高達10萬套,巨大的產能差,導致具備相關生產能力的企業開始轉行。
記者了解到,一些有壓膠服裝生產能力的企業已經開始調整生產線,整理生產車間,以達到高標準防護服的生產要求。
「之前只有幾家企業能夠生產防護服的面料,但是三天之內,我們已經得知有接近100家企業轉向生產防護服面料。」麥經理為此非常感動,「現在是萬眾一心。」
2月14日,麥經理的工廠生產出了第一件防護服。
企業轉產忙
據了解,目前紡織企業紅豆集團、水星家紡、三槍、鄂爾多斯等紛紛轉產防護服生產。
此外,一些紡織服裝生產重要省份也公布了相關文件。《江蘇省緊急醫用物資防護服、口罩應急生產使用備案批件》《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關於一級響應期間對醫用口罩等防控急需用品實施特殊管理的補充通知》等已經向企業公布。
而疫情對防護服的需求已經時不我待。
1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形容中國防護服生產捉襟見肘的情況。 「湖北省給我們提供的需求清單,大致是每天10萬件醫用防護服,一個月是300萬件。」王江平表示,「全國符合中國標準的產能許可的企業只有40家,總的生產能力每天只有3萬套,我們確實也有一部分出口的生產能力,大約是每天5萬套的生產能力,但是沒有中國標準的許可,轉換到國內銷售還需要一點時間。」
2月11日,口罩企業的復工率已經超過76%,防護服企業的復工率為77%,但產能仍然無法達到需求。
然而,並非所有紡織企業都能夠達到生產標準。
按照相關標準,最高級別的應用防護服需要在縫隙或者接駁位置進行密封膠條封口,這意味著,只有壓膠機的工廠才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壓膠機通常用於高端產品。
麥經理的工廠恰好在為國外品牌商代加工體育用品,其對服裝的要求就是具有壓膠條。
麥經理及時與所在地市政府進行了聯繫,很快得到了回應。
「政府部門上門看到了壓膠機和工廠的生產能力,詢問了我們還需要什麼技術指導以及需求。」麥經理很快看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回應。
最先是多家面料廠給予答覆,可以生產防護服的面料。而此前,即便在廣東這樣的服裝加工大省,也只有幾家企業在生產防護服面料。「現在有接近100家企業在生產防護服面料。」
技術指標調整
此外,麥經理還收到了原本屬於各個企業機密的電子紙樣,政府部門還送來了國家相關標準。
「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麥經理表示,「因為是生產最高級別的醫用防護服,所以廠房的絕塵無菌和工作人員的健康標準還需要再明確。」
記者了解到,一些防護用品生產企業主動公開企業機密,以加快防護服生產速度。
生產標準和專家指導在這一階段顯得十分重要。
據了解,工信部已經開始對中國、歐盟、美國以及日本、澳大利亞等醫用口罩、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等標準進行了技術指標對比分析。
中國服裝協會也已經拿到近期可恢復生產的大型企業名單,並派遣工作人員到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臨時支援工作,負責協調防護服等醫用產品的生產。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表示,正在推動企業抓緊釋放現有產能,儘快實現滿負荷生產,鼓勵他們採取兩班倒、三班倒的方式,24小時運轉起來,做到人休息機器不休息,儘量多生產。
「對有擴大生產需求的企業,我們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支持,並爭取新增產能,能夠早日達產。此外,我們還將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辦理有關資質,推動技術改造,儘快實現轉產。」歐曉理表示。
其他相關消毒產品也處於緊急供應狀態。
2月1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重要醫用物資保障和醫療資源調配保障最新進展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全國共有消殺用品企業563家,其中84消毒液生產企業171家,日產能5895噸,日產量達到了4597噸,開工率已經接近80%。手消毒液生產企業83家,日產能420噸,日產量205噸,開工率將近50%。醫用酒精生產企業94家,日產能933噸,日產量906噸,開工率97.1%。
「這三類產品目前還都有庫存,消殺用品的開工率正在逐步提高,應該說供給量滿足需求是沒有問題的。」曹學軍表示。
2月14日,麥經理的工廠生產出了第一件防護服。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