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園長,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繼網課教師之後,網課健身教練也將成為一個新興職業。這是直播帶來的機遇,也是時代的贈禮。
早上8點半,Keep位於北京望京辦公區的絕大部分員工還沒來上班,一層大廳裡只有保安等幾個員工,但Keep直播準備間卻早已熱鬧起來。健身課程直播教練張新宇,已經完成了一節腹部燃脂健身課程的直播,一邊喝水、補妝,一邊和另一位負責瑜伽課直播的教練同事談笑風生。一會兒,他們還有另外的課程等著去上。
2020年上半年,Keep上線了健身直播課,張新宇這批教練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Keep。他生於1997年,大學畢業沒多久,也曾在線下健身房做過教練。因為疫情,張新宇結束了健身房的工作,趕上Keep正在招人,於是來到網際網路公司,做起了健身教練的本行。
15分鐘後的8點45,張新宇走進布滿音響、顯示屏等錄製設備的直播間,在提詞板上寫下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課程要點,站到攝像機前,調好隨身耳麥的音量,直播開始了。在Keep App上的直播課模塊,很快就有不少用戶湧了進來。張新宇能看到每一個新進用戶的名字,一一和他們打著招呼。短暫的寒暄很快結束,伴隨著動感酷燃的音樂,一堂新的健身直播課又開始了。
此時此刻,還有更多健身教練在Keep等健身平臺,甚至抖音、快手以及微信視頻號等平臺上,把健身內容用直播分享給成千上萬的用戶。
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間,許多人已經對這種模式十分熟悉,老師線上教,學生在屏幕的另一端學。現在,類似網課行業那樣,Keep等平臺把健身內容打造成直播課,吸引了前所未有的用戶。
引入直播模式後,線上健身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豐富。而做直播課的Keep等平臺當中,有沒有希望產生下一個猿輔導、作業幫呢?
健身教練,為什麼來網際網路公司打工?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直播課平臺的基石,也就是教授者本身談起。
在Keep做教練的張新宇,他的一天往往是這樣的——早起來直播間,化妝、準備、上課,結束後吃個早飯,再去備課、背教案,打磨課程細節,參與新課程的研發......必要的健身更是不可缺少,這是每個健身教練都要打熬的基本功。
從這個角度看來,網絡健身平臺上的直播教練的工作內容,其實更像一個教師——上課、備課、做題(實際鍛鍊),一樣不少。這和線下健身教練的區別很大。
張新宇教練的課程和Keep動態
圖源:Keep
「我在健身房工作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工作內容都是賣課。」張新宇說。但在Keep進行直播教學,他的主要KPI是完課率,完全不承擔課程銷售、轉化率等指標,考驗的是教學質量而不是銷售水平。這就對教練的教學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使教練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課程本身上來。
在網際網路健身平臺,健身教練往往也不再是單打獨鬥。
在課程「教研」上,他們背後有一整套基於運動科學的研發體系,Keep有關負責人介紹,相當一部分課程設計者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機構,接受過運動科學的專業訓練;在內容傳播上,平臺會有專門的運營組,為教練的平臺帳號提供漲粉、運營,像打造明星網紅一樣,幫助教練孵化品牌。
從這些角度看來,線上健身教練已經是一種全新的職業形態。
「我在健身房裡只能一次指導一個人,一堂課下來也不過二三十人。但在Keep這邊,我可以同時給幾百、幾千人用直播傳授健身知識。」教練張新宇一直有個「全民健身」的理念,在網絡直播平臺,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最高效率地實現。
「讓優秀教練可以賦能更多用戶,讓教練獲得更多收入跟曝光。」說這話的人是朱玥,她是Keep健身直播課程項目的負責人。
另外,對於健身教練來說,線上平臺首先是讓教練們打破了收入的天花板,在未來,「年薪百萬」也不是不可能;更重要的是,線上平臺的精細化分工,給健身教練們提供了課程設計師、教練培訓師等新的職業成長選擇,打破了另一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讓健身教練能夠實現經驗的積累和進階,不再是一份「一眼望到頭」的工作。
網際網路巨頭,為何看重健身直播?
在直播的賦能下,健身內容已經迎來了一輪供給側改革。這場改革的背後,則是因為一片健身需求遠未得到滿足的藍海。
此前,網際網路健身平臺一般用視頻、圖文等形式向用戶提供內容,或者根據用戶健康數據,向其推薦較為精準的健身課程和內容。儘管後者相對來說互動性稍強,但總的來說,這兩手模式普遍缺乏內容和用戶的互動性。而健身又是一項「反人性」的行為,在互動感和臨場感缺失的情況下,很多用戶難以堅持。
但直播不一樣,它能彌補視頻和圖文內容的互動性劣勢,時間和消費成本也遠遠低於去線下健身房。
Keep(左)和咕咚(右)直播課程頁面對比
另外,直播能夠「抹平」線上與線下教練之間水平的差距。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能跟著健身平臺上經過科學、標準培訓的健身教練一起學。
「一些下沉城市用戶向我們反饋,說我們平臺上的教練比他們那裡健身房的還好。」
朱玥對這個現象並不奇怪,在Keep的健身課程表上,許多教練都是行業內的「頂流」。在沒有銷售轉化壓力、專心課程內容的情況下,課程質量自然得到了保證。
放到內容生態的角度上看,這也可能是Keep等平臺在健身這個垂直內容領域,「逆襲」抖音、快手等大平臺的好機會。最近,這些大平臺也在健身、生活等品類內容上持續投入,希望在日漸肥厚的線上健身市場上分一塊蛋糕。
「只有在健身平臺上,用戶能夠跟著練,不是刷著看。」
一位健身內容創作者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大眾化的短視頻平臺更適合用酷炫的畫面為內容導流,但真正能承載深度健身內容的,還是要回到專門的健身平臺上來。也只有在健身平臺上,健身內容才能找到真正有需求的用戶。
由此可見,直播和專業健身產品的結合,將能夠發揮出健身內容最大的用戶影響力,激發出最大的商業價值。在美國,已經有企業靠著健身直播課做成了科技巨頭,比如Peloton。
儘管它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動感單車和跑步機等健身硬體,但這些硬體僅僅是Peloton健身內容的容器,需要結合它的付費課程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目前,Peloton的付費會員已經超過100萬,內容是這家巨頭連接用戶的重要一環。
Peloton的成功在前,也讓國內網際網路健身平臺看到了希望。
健身教練離年入百萬還有多遠?
不過,不是每個網絡健身平臺,都有成為中國Peloton的可能性。與模式類似的網課產業對比,健身直播課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
這從網課教師和健身課程直播教練的薪酬對比上就能看出來。
在網課教師群體中,年紀輕輕、年薪百萬,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
在某大廠旗下的網課平臺,年薪百萬的名師比例已達45%;學而思、作業幫、網易有道等一大批教育機構,也已經產生了「百萬名師」,還有不少人是95後。
儘管目前健身課程直播教練的薪水並不低,但年薪百萬依然是一個略顯遙遠的目標。
網課教師能夠實現「年薪百萬」,它的背後,是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一個需求被充分發掘的市場,以及分工明確、管理科學的企業團隊。和發展多年的網課行業相比,健身直播課這種業態只發展了約半年,只有商業模式得到了網課行業的驗證,可以「摸著過河」,剩下的就要靠自己探索了。
首先是「缺人」。和很多人的想像不同,線上健身行業的教練缺口仍然存在。比如,就有平臺告訴刺蝟公社,他們時常「招不夠優秀教練」,數量問題仍在困擾著各大健身平臺在直播課程上的進一步擴展。
相對網課行業來說,健身直播產品不光缺教練,還需要配備更專業崗位的團隊。
儘管目前健身直播教練告別了健身房中的單打獨鬥狀態,有了一定的教研、訓練團隊支持,但和網課產品一比就還差得遠:在網課教師背後,有一整套教研、輔導、產品、銷售的綜合性團隊,能夠更科學高效地幫助教師們打造標準化課。網絡產品的精細化分工,很值得健身直播產品效仿。
放到市場上看,網絡健身這種模式還沒有得到用戶的完全認可,對其效果仍然存疑。
「美國健身行業的滲透率領先中國5-10年。」朱玥認為。想要在中國做出Peloton,讓網絡健身內容一樣受到重視,還要等到市場成熟度和國民健身意識的上升,各大健身平臺還將在用戶教育上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不過,市場不成熟也代表著機會,意味著等待發掘的用戶和市場更為廣闊,給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增量空間。最近,Keep提出打造「健身界的李佳琦」,正是想要批量生產一批有影響力和品牌價值的健身教練,也試圖加速網絡健身內容在用戶中的傳播。
以此為起點,「年薪百萬」很可能並不是健身教練們遙遠的夢。
在網課模式已經被學而思、猿輔導等線上教培機構「跑通」的當下,模式高度類似的網際網路線上健身平臺也完全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完成線上教培機構五六年的積累。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網課市場的規模已達3000億;而網際網路健身直播課,也相當有望產生下一個千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