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一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延遲退休的話題再度登上熱門榜單。其實延遲退休並不是今年才提出來的。
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2015年,十三五年規劃明確提出「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當時人社部曾明確提出過:要在2017年年底推出延遲退休的方案,並且還將通過5年的過渡期,到2022年正式實施。
不過,由於近幾年我國就業形勢嚴峻複雜,就業壓力非常大,特別是近幾年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分流安置的壓力較大,直到今年十三五規劃結束,延遲退休政策還沒有出臺。
那麼80後、90後打工人們是不是可以不用擔心了呢?當然不是,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將「研究制定」、「出臺政策」等表述改成了「實施」。兩個字的變化,意味著延遲退休距離正式推出開始進入倒計時!
為什麼要延遲退休?
一是要補養老金窟窿。根據社科院發布《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35年耗盡累計結餘。而2013-2019年,扣除財政補貼,全國養老金連續七年收不抵支,收支差額均在千億以上。雖然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但財政補貼的壓力越來越大。
為了填補養老金「窟窿」,只有兩個辦法,一是開源,二是節流。開源方面,我國的人口生育率逐年下降,已經創下了新低;養老費率也已經很高,在全球範圍內也處於前列,繼續提高繳費水平,會顯著增加企業民眾負擔。節流方面,隨著貨幣的超發和物價的上漲,生活成本上升導致養老金不得不隨之上漲,壽命增加也導致老年人口逐年增多。
於是,延長退休年齡成為既能開源也能節流的兩全辦法:退休年齡延長,意味著需要繳納更長年限的養老費,是為開源;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往後延遲,而且在壽命難以快速增長的前提下領取養老金的年數也變少,是為節流。
二是緩解人口壓力。2019年我國的出生人口數、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均已創下新低,總撫養比逐年上升: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41.5名非勞動年齡人口,壓力非常之大。延遲退休,可以變相增加勞動力,同時緩解人口壓力。
三是與國情變化和世界接軌。人社部認為,我國目前的退休政策是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初期確定的,當時人口的預期壽命不到50歲;而且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退休年齡都是在65歲、67歲,我國現在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因此,適應國情變化和接軌世界也是提出延遲退休的一個原因。
延遲退休怎麼延?
第一種退休方案,男女退休延遲同時開始執行。因為目前女性退休年齡比男性要小,因此漸進延遲的過渡期也比較長,因此女性將於比男性更晚的時間點達到65歲退休的最終節點。
第二種方案是,女性先於男性開始實施延遲退休,等延遲到了60周歲後,男性開始和女性一樣執行延遲退休方案,最終在同一時間節點達到65歲退休的最終節點。
不過,不管哪種方案,都是漸進式的,「小步慢走」,從延遲幾個月到最終實現延遲五年。但是,對於80後、90後,延遲退休已是必然,只不過年紀大些的延遲的沒那麼多,年齡小些的則可能屆時已經延長至65歲退休了。殊途同歸,從當前的男性60歲退休和女性50或55歲退休,最終都要延遲5-15年到65歲。
至於65歲會不會是終點,我覺得肯定不會,你們呢?
原創不易,麻煩點個讚和火箭,隨便關注下哦